
第6章 挽救祖国的凝聚力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说兄弟在家里闹纠纷,受到外人欺侮时,仍能共同抵御。后来比喻尽管内部不和,但大敌当前,仍能一致对外。
抗日战争爆发前,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犹如一盘散沙,很不团结。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居住分散,侨居国实行分化瓦解或分而治之的种族歧视政策,加之华侨内部存在宗派思想等原因造成的。如早期美洲华侨中堂(致公堂——国内反清复明的帮会组织的美国分支机构)堂号林立,姓氏组织众多,封建思想浓厚,堂战不止,械斗不休;南洋华侨社会帮派林立,地域组织甚多,宗法思想浓厚,矛盾重重;欧洲华侨内部复杂,常闹隔阂。华侨社会这种不团结的现象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犹如一种广泛蔓延的疾病,严重地滞碍了华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华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他们化干戈为玉帛,日益趋向团结统一。美洲华侨持续百余年的堂争械斗得到平息,南洋华侨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帮派观念基本消除,欧洲华侨中的不同党派及工商学界由重重隔阂转向紧密团结。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是力量巨大的磁场,把全世界华侨吸引凝聚在一起。
抗战时期欧洲有华侨62738人,占世界华侨总数的0.72%。欧洲华侨虽然人数较少,但其成分以工人、学生居多。他们思想敏感,觉悟程度高,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夕,率先走向了团结统一。
九一八事变后,法国巴黎、里昂等大城市的华侨先后建立了巴黎中华民众抗日救国会、旅法中国救亡会、旅法华工联合总会等抗日团体。1936年淞沪抗战四周年,旅法各华侨救亡团体联合成立了旅法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宣传抗日救国、为祖国捐款献物为主要任务。
英国华侨在支援祖国抗日救亡活动中,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伦敦分会、反日同盟会、反帝大同盟、爱国工商会等许多抗日救国团体。
德国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经过曲折发展,最终在1936年3月2日成立了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的统一组织。
瑞士、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苏联等国的华侨也都成立了抗日救国组织。
欧洲华侨纷纷成立抗日救国组织,尽管其历史各异,成分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均以抗日救国为宗旨,为欧洲华侨的进一步团结统一打下了基础。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派吴玉章等人到法国巴黎创办专门从事抗日救国宣传的机关报——《救国时报》。该报作为中共在海外的喉舌,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侵华暴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广泛联络欧洲各地的华侨,报道他们爱国抗日活动的消息。《救国时报》是使欧洲华侨凝聚在一起的催化剂。
1936年8—9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代表陶行知、《永生周刊》主编钱俊瑞、全国学联代表陆璀等,到比利时和瑞士参加国际会议。会后他们一行来到巴黎,与先前来法的陈铭枢、黄琪翔、胡秋原等知名人士联络,深入到华侨之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倡议召开旅欧各国侨胞抗日救国大会,得到欧洲各国华侨热烈响应。他们是欧洲各国华侨走向团结统一的推动者和组织者。
随着欧洲各国华侨抗日救国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在《救国时报》的宣传鼓动及爱国民主人士的发动等合力作用下,欧洲华侨大团结的时机成熟了。
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圣日耳曼184号大礼堂人头攒动。英、法、德、荷、瑞士等国家的华侨代表及来宾共450多人济济一堂,召开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主席、法国华侨王海镜作《国难严重与全欧华侨成立抗日救国会意义》的开幕词,陈铭枢、陶行知、胡秋原、钱俊瑞等人分别作了演说、报告,法国华工代表王修德、英国华侨侯雨民、德国华侨代表秦丰川等分别作了发言。大会确立的最高原则是:“精诚团结,一致抗日。”大会决定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欧华侨抗联会”或“全欧抗联”),团结旅欧侨胞,“努力抗日救国运动,尤其促进全国上下的大团结,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恢复失地而战”。大会发表了宣言和会章。宣言全面地阐述了欧洲华侨对抗日救国的各项主张。会章对全欧华侨抗联会的会员、名称、宗旨、组织等作了具体规定。
这次大会及其成立的全欧华侨抗联会,使全欧洲华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国大团结。这势必对正在酝酿中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海外华侨的团结救亡运动做出了表率。
随着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及华侨爱国觉悟的提高,继全欧华侨抗联会成立后,南洋各地华侨救国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
——1936年初,新加坡华侨成立各界抗日救国会。陈嘉庚发起成立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建立分会30多处。马来亚各地华侨救国会、筹赈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多达207个。新马华侨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救国热潮。
——全国抗战爆发前夕,菲律宾各界华侨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马尼拉市13个工会团体组织“劳联会”等组织。七七事变后半个月内,全菲华侨共成立爱国团体多达367个。
——缅甸华侨先是成立各界救亡联合会,之后,缅甸华侨救国最高机关——缅甸华侨救灾总会成立。在该会带动和影响下,缅甸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华侨抵制日货总会、华侨募捐难民棉衣会等组织纷纷创立。
——在越南,先是成立西堤华侨救国会,后又成立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动员侨胞援助祖国,扩大宣传救国运动等17项任务。该会在越南各地建立35个分会,领导和影响10多万侨胞为抗日救国尽力。
成立华侨抗日团体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泰国……
1938年10月10日,由南洋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庄西言、李清泉发起,来自新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华侨代表168人,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召开了南洋华侨史上空前的大会。与会者虽然只有160多人,但却代表了全南洋600多万华侨和上千个华侨团体。
陈嘉庚被推选为大会临时主席。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大会公布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组织大纲》,规定南侨总会的宗旨并据此选举了领导机构——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大会发表了《南侨代表大会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华暴行,号召南洋华侨必须“坚抱”抗战最后胜利之信念,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
全南洋华侨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南侨总会的成立,是全南洋华侨冲破帮派地域观念、共同抗日救国大团结的标志,是“南洋华人抗日运动的新纪元”。此后,南洋600多万华侨、1000多个筹赈团体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为祖国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抗战爆发后,美洲华侨(以美国为主)也逐步走向大团结。
1937年7—10月,纽约华侨先是成立救济总委员会,后来成立华侨抗日筹饷总局,随即更名为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同年8月中旬,芝加哥华侨成立华侨救国后援会,统一领导美国中部地区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
旧金山,是美国华侨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大城市,当地华侨政治分野较为明显。1937年8月,“美洲华侨拒日救国后援会”和“中华民国国民抗日救国总会”两大政治倾向不同的侨团,在抗日救国目标下联合召开救国会议,议决成立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该会“把一切捐献祖国,拥护抗战到底”,“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款不力,不算爱国”作为行动口号。在这一口号感召下,抗战的前四年,旧金山25000名华侨为祖国捐款1500万美元。
致公堂组织及其成员遍布全美洲,如美国华侨近8万人,加入致公堂者达6万多人。1939年6月15日,全美洲洪门致公堂所属10余个国家223处机关的代表齐集墨西哥城召开恳亲大会。会议主张联络各救亡侨团,集全美10多万洪门侨胞的力量拥护祖国抗战,把抗战坚持到底。会议议决通过成立“全美洲洪门总干部”,由司徒美堂任监督,吕超然任部长。百余年来,致公堂堂号林立,经常发生堂斗,流血死亡的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但如今他们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抗日救国使华侨社会进步了,广泛地团结起来了,民族意识空前提高了。
美国各大中城市华侨抗日救国组织的建立,广泛发动了全体旅美华侨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中,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持久和纵深发展。1943年9月5日,来自全美国36个大中城市的侨团代表在纽约齐聚一堂,举行全美华侨抗日救国筹赈机关代表大会。大会决定统一采用“旅美华侨救国会”为全美各地华侨救国组织的统一名称,并指定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旧金山、圣安东尼、西雅图六处分别设立执行机构。这次大会统一了全美国华侨的抗日救国组织,是全美华侨抗日大团结的重要标志。
抗战期间,以欧洲、亚洲、美洲三大侨团为核心,全世界各地华侨爱国团体共有3940个。这些团体遍布世界各地,大小不一,类型不同,立场有别,活动各异,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抗日救国,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众多的华侨团体,有力地将千百万华侨凝聚在一起,在海外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日救国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