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百年启示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1874—1890年:钢铁时代——煤与火的战歌

1874年开始的铁路危机无疑给致力于经营铁路事业的美国企业家一记当头棒喝。随着美国经济陷入泥潭,物资运输活动的萧条让诸多铁路公司入不敷出,各地倒闭的铁路公司比比皆是。1877年,铁路行业的传奇人物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5]在忧虑中去世。几个月后,由于职工不满铁路公司多次削减工资,一场铁路大罢工席卷了从纽约到芝加哥的多个铁路重镇,10万铁路工人走上街头,上百人在警民冲突中丧生。美国的铁路行业至此迎来了至暗时刻。

在经济的寒冬中,美国企业家苦苦思寻着投资的突破口。这时,钢铁冶炼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进入了他们的视野。19世纪五六十年代,钢铁冶炼的两种主要方法——转炉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已经先后于英国出现,随后钢铁显现出巨大的使用价值,并被广泛应用到军事、建筑、机械等领域。然而由于技术落后、产能不足,187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仅有英国本土的1/5,远远不能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但也正是因为供不应求,美国的钢铁行业利润丰厚、前景广阔,成为继铁路行业之后美国企业家关注的下一个焦点。

在美国企业家前后10余年的努力下,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整个80年代,美国的钢铁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期间,美国的钢铁产量增长了20倍,最终反超英国,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钢铁行业的繁荣,一方面改变了美国区域经济的格局,并最终反映于当地的房地产活动;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建筑风貌,因为钢铁得以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一种新的景观开始在城市建筑中出现。

一、钢铁大王与钢铁之城

在铁路逐渐褪色、钢铁掀起的浪潮已经袭来的时刻,一批美国商人在风云变幻之际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一跃成名。其中的代表人物莫过于被后世誉为“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的发迹是对“白手起家”一词完美的诠释。12岁时,他随父母从苏格兰逃难至美国。为了补贴家用,他去纺织厂当了童工,拿每周1.2美元的薪水养活自己。在当时的美国,工人毫无劳动权益所言,童工现象更是普遍。然而与其他工人不同的是,安德鲁·卡内基在劳动的间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为他后来缔造钢铁帝国奠定了基础。

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成年的安德鲁·卡内基积极投身于当时如火如荼的铁路事业。他所设计的新型火车车厢大受铁路公司欢迎,为他赚取了第一桶金。然而,他当时已经意识到,铁路行业虽日进斗金,但已现颓势,而新生的钢铁行业才是能够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因此,1865年,安德鲁·卡内基从铁路公司辞职,转而成立了凯斯通桥梁工程公司(Keystone Bridge Works),专门为铁路、桥梁行业生产钢铁建材。安德鲁·卡内基全身心地投入钢铁事业,成为美国钢铁行业的先驱之一。

安德鲁·卡内基不仅拥有发掘行业机会的慧眼,还有抢先应用新型设备的魄力。在公司成立之初,转炉炼钢技术已经在欧洲声名鹊起,他率先在美国引入该种设备,成为美国工业化炼钢的“吃螃蟹者”。而当平炉炼钢技术被证明效率更高的时候,他又果断花费数百万美元新建平炉炼钢工厂,淘汰仍可使用的转炉设备。安德鲁·卡内基淘汰旧设备、应用新技术的速度,不但在美国遥遥领先,更是超过了实力雄厚、拥有数十年经营历史的英国同行。这使得他旗下钢铁公司的产品在业内成本最低,一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到19世纪80年代末,通过数次收并购,安德鲁·卡内基领导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生铁、钢轨、焦炭生产企业——卡内基钢铁公司。公司总部所在地——匹兹堡,则当之无愧地成为“钢铁之城”。随着技术工人的不断涌入,19世纪80年代匹兹堡的房地产业在全美可谓独树一帜。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房价在几年间便实现了成倍增长。

围绕着阿巴拉契亚煤田[6],利润丰厚的钢铁公司和煤炭公司群雄并起,培养了一大批收入丰厚的产业工人,并推动一条长达上千千米的钢铁城市带的形成。除了匹兹堡,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等十几个大小城市也因钢铁产业而闻名。煤与火的战歌响彻阿巴拉契亚山麓,成为19世纪80年代钢铁城市房地产市场红火的序曲。

二、钢铁天际线

1883年,在芝加哥的市中心,一栋独特的建筑拔地而起,迅速成为芝加哥市民热议的话题。这栋建筑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在全美范围内首次采用了钢结构作为主体。在钢铁强韧的支撑下,该建筑足足有10层,高达42米,在周围的建筑中显得鹤立鸡群。这栋建筑就是美国的第一栋摩天大楼——家庭保险大楼。

家庭保险大楼的建成吸引了无数建筑商和富豪的目光,它在当时可谓完美切中了这类人群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需求,从而彻底点燃了美国人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情。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进行了30年之久,诸如纽约、芝加哥等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已过百万,城市中心早已拥挤不堪。因此,如何将城中建筑向上扩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一直是让建筑商头疼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钢铁产量的跨越式增长,钢铁价格大幅下降,建造钢结构大楼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正是在美国钢铁工业实力强劲的前提下,第一栋摩天大楼应运而生。

另外,在马克·吐温所描绘的这个“镀金时代”,美国富豪阶层的奢靡之风盛行,而又有什么能比得上建造一栋摩天大楼更能展现大楼主人的雄厚财力呢?因此,在家庭保险大楼建成后的短短数年间,受摩天大楼吸引的超级富豪和大公司纷纷进入建造大厦的赛道——仅芝加哥就有12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惊奇,站在最高的观景台上俯瞰芝加哥全貌,已经成为当时的游客首选项目。每个新落成的大厦都在追求“一山更比一山高”,纷纷争当芝加哥乃至全美的第一天际线。到了1892年,芝加哥第一大楼的高度就已经比家庭保险大楼的高度提升了一倍,摘取这一桂冠的是由共济会出资建造的“共济会会所”(Masonic Temple),该大楼共有19层,高92米。

此时,大都会纽约已然接过了芝加哥的交接棒,成为摩天大楼建设浪潮中的先锋。1890年,全美第一高楼的荣誉被纽约世界大厦(World Building)摘得。然而,94米高的世界大厦,也不过是接下来半个世纪美国摩天大楼浪潮的开幕式而已。有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的“巨人”矗立于城市森林,取代低矮的砖石、木质建筑,一遍又一遍地重塑着城市的天际线。

三、繁荣与通缩并行

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的经济史上是一段非常奇特的时期。此时,美国的钢铁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技术创新、产能扩张带动了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10年间,美国的GDP平均增速达到了5%,可谓是经济的“黄金时代”。放眼全世界,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数一数二的。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却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10年间物价下跌了13%。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常常与衰退相伴。无论是19世纪70年代的铁路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抑或许多人记忆犹新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消费意愿和需求的严重下滑均导致了通货紧缩。但美国于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原因却有些不同。

简单来说,这场通货紧缩主要归咎于1873年《铸币法案》所确立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美元的发行只能以黄金储备为依托。然而19世纪60年代以来,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已经落幕,美国的黄金产量进入低谷,导致美元的增发速度远远跟不上钢铁革命中商品的生产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通货紧缩由此发生,同一时期的工业生产却相对繁荣。

通货紧缩对房地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建材等工业品价格的下跌,房屋的建造成本越来越低,进而影响最终价格。19世纪80年代,除钢铁重镇受行业红利和人口流入的影响,当地房地产市场有些供不应求,其他地区的房屋价格均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大量小城市1890年的住房价格较1880年的高位均遭腰斩。1874—1890年美国名义房价指数见图1-3-1。

图1-3-1 1874—1890年美国名义房价指数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不过由建筑成本带来的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严格意义上并不等同于市场衰退。因为此时在钢铁革命的加持下,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在加速。1880—1890年,美国的城镇化率整整提高了7%,这个速度创造了美国城镇化历史的纪录,并维持至今。在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背景下,整个19世纪80年代美国房地产建筑行业异常活跃,从而在历史上形成一个建筑行业繁荣,但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奇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