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话说2002年的某次晚宴,席间有同学问劳阿毛何谓“投行”,劳同学答:“如果你手里有很多花不完的钱,也不知道咋办,那么我们来帮你,用这些钱去赚更多的钱!”听者眸子一亮。劳同学随即补充:“前提是你要给我们一部分钱。”
彼时,中国的并购市场方兴未艾,多数民营企业家对“买壳上市”一词依然陌生。如果对朋友介绍自己是投行,可能不少人会微笑着露出崇拜的眼神,诚恳地握手,内心却悄然亮起一盏哔哔作响的小红灯。
一转眼,快20年过去,资本市场大浪淘沙,企业上市的造富神话涤荡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如今在移民城市深圳的著名相亲角——莲花山公园,替女儿前来相亲的阿姨们也都晓得,如果遇上一个小伙子贴着“投行”的标签,可能意味着海归学历,不菲的收入,有颜值,有前景,其抢手程度仍仅次于“本地有楼收租”。
《劳阿毛说并购》[1]一书首印以来,先后加印六次,作为小众领域的一本专业书籍销量如此不俗实在难得。处女秀之后时隔六年,劳阿毛这个IP依然为市场所拥趸,这固然得益于近几年并购市场的高歌猛进,但作者劳阿毛个人的独特魅力更为重要。在增补的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劳阿毛本人体重没有与时俱进,而他的文章还保持着通透、洗练、质朴和有趣。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商业世界里的劳阿毛显然是个优秀选手。这首先基于他对人对事的深刻洞察,以及爱琢磨、好总结的天性。企业并购重组交易之复杂不仅在于监管政策体系之庞杂、企业自身之认知局限以及多方利益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在于交易各方必然遭遇的“囚徒困境”。人性本来多面,除了贪婪和恐惧,很多其他的力量也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类,比如妒忌、谬误、傲慢。在“并购方案设计——合规下的利益平衡艺术”“交易撮合——洞察人性下的预期管理”中,劳阿毛如一个电竞游戏的解说者,对交易之成败利害、局中各方期待及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如抽丝剥茧般地逐一剖析,从业20多年的经历让其文章兼具现场操作的既视感与事后复盘的理性抽离。
这本书还被不少年轻读者奉为“投行小白必读”,其缘由大概在于本书更为立体地呈现了一个“投行大佬”的成长之路。本书所传递的价值观与职业理解更是得到了诸多业内外人士的认同。大概所有高薪酬并讲究“Professional”的行业都有类似特点:衣着光鲜只是这个行业的表象,加班熬夜与空中飞人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投行焉能例外?金融圈压力密集,入行三五年乃是人生最难熬的阶段,需要在困顿和迷失中寻找方向,调整坐标,重塑自我。希望大家看到劳阿毛这样的大佬一路摸爬滚打的经历,再读读他遭遇的尴尬和家长里短,能够略感宽慰并吹着口哨继续乐观前行。如他所言“就算看起来是香菇的样子,也不妨碍有颗灵芝的心”。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说到困难,“艰则吉”是我与劳阿毛交流的共同的职业感受。阿毛曾说:项目如果前期进展得十分顺利,后期多半会遇到大麻烦,甚至可能做不成。作为一名诉讼律师,在大要案件中也会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诉讼”二字意味着争议。既然你设定目标的达成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而通常你手上的利器却只有法律,那怎么能不难呢?有人开玩笑说:诉讼律师干的是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即把自己的思想装进法官的脑子,把客户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我时常鼓励身边的年轻律师:难就对了,不难就意味着我们没有逼近事情的真相,不难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作为已经半躺平在沙滩上的“70后”,在阅读劳阿毛关于职业感悟的系列文章时,我感觉更像是与老朋友围炉夜话,时而拨云见日,时而会心一笑。
这本书集结了劳阿毛从入行到今日的所思所想。我试图把它想象为劳阿毛进行的一场跨越山海的演讲。是时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银山银海。我混迹在老中青粉丝当中为其“打call”。阿毛总淡然挥手:“文章本天成,胖手偶得之。”
是为序。
高强 于深圳
2021年7月18日
[1] 《劳阿毛说并购》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