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宇宙数理同构律
毕达哥拉斯说过:“数是万物之本。”伽利略说过:“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康德说过:“我们发现多少数学,就能发现多少真正的科学。”马克思更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道以载理,理以数明。数学是宇宙万物演化规律最简洁的表达、最本质的度量反映。中国古典哲学具有哲理与数学双重要义,每一哲学元素均包含有“数”的成分,如三才、五行等。中国古典哲学元素“无极、太极、阴阳”在其简明的哲理中包含了数学原理,本节将从宇宙基因、宇宙演化统一模板、宇宙演化公式,揭示宇宙演化数理同构律——宇宙演化同构律。
一、宇宙基因
所谓宇宙基因,就是宇宙任何统一范畴内的具有构成相互对待的二元相对属性。太极图用一个大圈代表一个可以纳入统一范畴的宇宙演化属性,如温度范畴、颜色范畴、空间范畴等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属性的“唯一性”、“始端性”,就是说,在太极统一范畴内只能容纳一个宇宙演化属性,而不可以将两种或多种不同内涵的属性纳入同一个范畴中。统一太极范畴内的任意属性,均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待演化出阴阳两类相对属性。在这里,“阴阳”就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分为二”的对立矛盾属性,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任何演化阶段的任何过程中,故称为“道”。将阴阳形象地称为“宇宙基因”,如基因性状的显性为阳、隐性为阴;正电荷为阳、负电荷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等。
二、宇宙演化模板——“四象三元”
“四象三元”宇宙演化模板是:宇宙任何统一范畴内的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在阴阳相对属性的推动与作用下发生具有“质变”意义上的现象变化,均以演化出四个象数、三个象类的象数与象类比4∶3为统一模板,即“四象三元”为太极每一个周期变化必然的象数与象类比例。
“四象三元”是如何得来的?
中国在先秦时代是个农业大国,尤其重视“气象”变化,所以,《周易》创太极论之初是依据季节气候变化而来的,主要讲述天文、历法、农时等农业最关注的学问。地球绕太阳一周经过的“气象”位点是无穷的,它取四时为基准点,以夏至与冬至为两仪之极端点(纯阴纯阳状态,是阴阳纯合子),以春分与秋分为两仪间的正中心点(阴阳合和状态,是阴阳杂合子),构成了一个地球绕太阳圆运动周期的气候“四象”演化基本模板。
地球大气作为地球统一的“一”气,是形成各类“气象”的太极始端与“温度”范畴。在宇宙一对基因“寒、热”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四象,以季节为例,四象就是四个季节气象特点的“四时”:冬、夏、春、秋。然后以四象季节的特殊时间分界点为季节变化转折点,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分别与四象之卦对应。
然而春分、秋分虽然表现为两象,却对应着同一类“温”。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对春分与秋分描述相同,均是“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明春分与秋分虽然季节不同、气象不同,呈春秋二季,但由于均呈“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从分类学上属于同一分类——温类——不冷不热的温暖气象,符合“致中和”阴阳平衡的“温和”状态。农谚有“二八月里好天气”,就是夸春二月与秋八月都是不冷不热的“温和”天气。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个面(象),实际是同一枚硬币。所以,一年四象与温度的对应是:
冬至对应寒类;
夏至对应热类;
春分对应温类;
秋分对应温类。
即四季在太极统一范畴“温度”里,由“寒、热”二元相对属性的推动作用下形成的四象(四季),却对应着三类温度分类:寒、温、热。
重要结论:“四象三元”,即(阴+阳)2可得四个阴阳排列的象、三个阴阳排列的象类。
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系统或单元均是太极一气在任意统一范畴的宇宙基因的“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下,形成了四个概率相同的数学排列之四象:阳×阳、阳×阴、阴×阳、阴×阴。象数公式为:2×2=22=4。
“四象三元”是宇宙万物一个最基本的统一演化模板。古人由气象推衍到宇宙万事万物,创立太极阴阳图来统一解释。四象三元成为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系统在阴阳二元属性推动下必然的演化模式。它像量子一样,呈整体性出现,每一统一的太极一气在阴阳“二元”属性推动下,在一个周期中均形成四个象,对应着三个象类。象数与象类比为4∶3。
中国哲学之“三”是由阴阳推衍形成的四象分类得到的,本质上是“四象三元”,这就是“三”的正解,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关系的正解。在宇宙基因中,统一太极范畴内只能抽象出二元相对属性,在属性本源上一定是“一分为二”;但在阴阳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四象只能归纳为三类象,在分类上是“一分为三”。宇宙任何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无非是n个“四象三元”在时间轴上的展开,是众多“四象三元”共中心或中轴演化的结果,像穿糖葫芦,每个糖葫芦都是一个“四象三元”模板。
所谓“周易”,表面上反映“日、月”推动太极一气运动一周产生的象数与象类。我们的先人伏羲,也许在劳动一天后坐在一个小山上抽着旱烟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抬头看到头顶上是圆圆的天,这个圆圈就是太极,代表一个个能够纳入统一属性的任何宇宙演化单元。这个大太极圈中,运动着火红的太阳,太阳落山后,升起的是洁白的月亮。即太极之圈内,周期性运动着日、月两体,而且在视觉上日与月一样大。正是“日”、“月”推动着太极一气发生了变化,所以才有了“易”字。“易”字在构字上是上边一个“日”,下边一个“月”。周期性运动的“日、月”织出了地球的四季,所以叫周易。可用一个白圆代表阳,用一个黑圆代表阴。太极图,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周期“时空囊”里产生的“四象三元”图。所谓四象,就是以阴阳为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四个“象数”的数学排列“阳阳+阳阴+阴阳+阴阴”,即“纯阳象+阳阴和象+阴阳和象+纯阴象”;所谓三元,就是四象形成的三元“象类”,即“阳和类+阴阳和类(或阳阴和类)+阴和类”。由于“阴阳和类”与“阳阴和类”是两象一类,正如“一钱两面”,故象数与象类比是4∶3。这正是“四象三元”的由来。
“四象三元”发生学顺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在阴阳推动作用下,太极范畴内的事物属性从阴阳平衡中和的演化基态“阴阳或阳阴中和态”,经过量变而质变向着两个极端类演化。在数学排列上表现为四个排列组合即“四象”——阳阳和、阴阳和、阳阴和、阴阴和,在象的分类上表现为三元分类——阳和类、阴阳(或阳阴)中和类、阴和类。如图1-4所示。
图1-4 无极 太极 阴阳 四象三元发生学示意图
三、宇宙演化公式
太极八卦图的最大秘密,就是任何太极统一范畴内的属性在宇宙基因“阴与阳”二元相对属性的推动作用下,以“四象三元”为统一演化模板,并借此推导出两个宇宙演化公式——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象类奇数律演化公式,最终揭示出宇宙万物“象偶类奇”的演化本质。
(一)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
太极说的“四象三元”揭示了这样的宇宙演化现象:在每一个太极时空囊里的周期圆运动中,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四象是,正集合中每一纯阳类象,一定对应着反集合中的一类纯阴类象,加上中和类的对立反演的阴阳象和阳阴象(二者呈两象一类,即阴阳相互制约呈中和状态的中类)。假设宇宙任何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出的四象个数是自然数n,演化出的总的象数是S1个,那么很容易推导出n和S1的关系式,即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
S1=4n。
式中的n取自然数。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揭示了宇宙万物演化的对立矛盾规律。四象实际存在着两类对立矛盾现象。
(1)极端对立现象。正集合内的每一类正纯阳类一定对应着负集合内的一类负纯阴类。这种正、负集合的阴阳对立构成绝对的极端对立矛盾现象。如正电性与负电性构成极端对立现象。
(2)中和对立现象。即在统一的“中和类”的内部存在的对立反演现象,即“阴-阳”对应着“阳-阴”。它揭示了宇宙所有呈中庸状态的所谓“中和类”事物,不过是呈极端性的阴和阳相互制约呈“中性”或“致中和”,达到了“阴平阳秘”,但在这种“中和”状态中对立的矛盾现象仍然保留、独立性不改,正就是正,负就是负。正所谓“和而不同”,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的核心。如原子中的中子是正、负电荷相等,使电性为中性,说明“中子”深谙中庸之道,是“和而不同”的产物。但掩盖不了阴阳反演对立现象,与同为中和性质的中庸之类,但在数学排列上完全相反,或左右相反,或上下相反,正像一钱两面,还是同“一”枚钱。打个比方,如果说极端对立现象是不容易调和的敌我矛盾,那么中和对立现象就是相对容易调和的人民内部矛盾。当然,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象数类奇数律演化公式
地球绕太阳一周经过的“气象”位点是无穷的,它取四时为基准点,以夏至与冬至为两仪之极端点,构成极端对立现象;以春分与秋分为两仪间的正中心点,构成中和对立现象。故地球太极周期内形成的四季构成了一个宇宙太极周期性变化的“四象三元”演化模板。在此基本构架的模板上细化其余各象,如八象(八卦)、十六象(十六卦)、三十二象(三十二卦)、六十四象(六十四卦)等等。假设在以冬至与夏至为两仪“极端对立现象”的正集合与负集合构成的演化体系中,演化出的象数是4n,在分类学上对应的象数分类即象类是S2。由于“四象三元”的对应关系揭示了象数与象类比是4∶3,而在同一个演化体系中,任何四象对应的“中和对立”现象,无论量变数多大,均呈“中和”之性,即呈1类的“中性”,因为在分类学上只能取正整数,故4n共中心演化所得的象数,在分类学上对应的象类S2=(3n-n)+1=2n+1。
于是可得到象类演化公式:
S2=2n+1。
式中的n取自然数。象类演化公式,揭示了宇宙万物演化以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而演化。包括极端对立现象、中和对立现象。
(1)极端对立现象。极端对立现象即对立矛盾律,表现为偶数2n,有一类正集合内的阳和类,一定对应着反集合内的阴合类,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反演极端对立的同构律。
(2)中和对立现象。式中的“1”,是在分类学上的“致中和”的中类,是阴阳对立演化的“反演基”,呈中和对立现象。无论有多少个4象共中心或中轴演化,都统一于共有的1个中和类。所以此处的“1”是集任何中性对立现象形成的综合之1。说明演化单元,是以中和类为“演化基”并作为唯“1”的演化中心或中轴,向两个极端对立方向而反演。
四、宇宙演化同构律
在中国古典哲学视域里,无论宇宙系统多么复杂、原理多么深奥,不变的是中国古典哲学发明的数量有限的三大哲学元素“无极、太极、阴阳”,让宇宙基因“阴阳”推动太极演化单元,以统一的“四象三元”为统一演化模板,以两个宇宙公式而演化,并由这两个宇宙公式解释千篇一律的宇宙系统“质变”演化“同构律”,于是得到宇宙演化同构律。
宇宙演化同构律:
宇宙万物以“通天一气”的元气为物质演化最终本原物质;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均围绕一个“致中和”的中心或中轴,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向着两个具有对待的属性而演化;以“四象三元”揭示出的每一变化周期的象数与象类比4:3为统一的演化模板;以象数演化公式S1=4n演化事物对待现象的数量(象数),以象类演化公式S2=2n+1演化事物对待现象的分类(象类)。象数为偶数、象类为奇数的“象偶类奇”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演化的本质。
这一定律揭示了宇宙在对立统一作用下产生的量变与质变,高度凝练在象数与象类演化公式之中。
象数演化公式:S1=4n。
象类演化公式:S2=2n+1。
当n取自然数0、1、2、3……则解值分别是:
S1为0、4、8、12……
S2为1、3、5、7……
象数与象类对应解值的意义分别是:
元象、四象、八象、十二象……
1类、3类、5类、7类……
宇宙演化同构律,从哲理与数理双重内涵,对宇宙万物演化的系统同构性,作出属于中国太极说独有的解释。
(1)无极。宇宙万物,均直接或间接演化于统一的“元气”。《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元气,老子说它“有物混成”,名之为“道”,是宇宙万物演化的基态物质,它散则无形又无序,无始无终,自然而然永恒存在,没有极端,所以,元气状态可以称为无极。
(2)太极。混然无序无极端的“无极”,生出有极端的可以纳入统一范畴的事物属性界定,这就是太极。太极图用一个大圈喻之,它的特点是“始端性、唯一性、统一性”。宇宙万物任何属性均可抽象出可以纳入太极统一范畴的“从端论述”,这就是太极的含义,如温度、颜色、硬度、高度等唯一始端性概念。太极只是一个系统的名称,是个范畴概念,本身不是系统定义,因为只有含有至少两个要素的才能称得上系统,而太极只有一个属性范畴界定,所以它只是一个系统的名称。它是对范畴内的事物属性最概括的定义,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是事物最普遍性的概括。始端性,是太极的根本特性,如宇宙大爆炸的始端“奇点”、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最终形成人体的“受精卵”等,均符合“极者,端也”的太极定义。
(3)阴阳。是统一太极范畴内的可以构成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二元事物属性,如温度太极范畴里的“寒与热”、性别太极范畴里的“雄与雌”、电荷太极范畴里的“正与负”等等。宇宙称得上“道”的只有阴阳,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所谓“万物阴阳和”,或阳和,或阴和,或阴阳和。阴阳,是宇宙万物演化的宇宙“基因”,具有广普含义。正是阴阳这对基因——一个太极系统最小阈值的二元要素,导演了宇宙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4)唯“象”宇宙学。中国太极宇宙学是研究宇宙万物“象变”的科学。《素问·五运行大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就是对宇宙万物化演于太极始端而形成的二个本源属性的分类,称为元阴、元阳。由这仅有的元阴、元阳二类,推动了宇宙万物向着更复杂的分类演化。人类是靠着事物运动变化形成的外在现象的“象变”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事物变化有量变、质变两种类型。量变是渐变,不容易观察,而质变是突变,容易观察。所以,中国太极宇宙学,就抓住了事物的“质变”产生的象的分类,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故有“取象比类”。从一种象过渡到另一种象,就是事物从一种质变跃迁到另一个质变。人类科学,就是在追寻宇宙万物“象变”中的质变分类。只有质变,才产生分类。舍弃海量的“量变”,抓住事物质变意义上的“象突变”的“象类”研究,是太极宇宙学的法宝。中国太极宇宙学,就是在众多量变的基础上,巧妙应用了质变意义上的“象类”变化“阴与阳”的四象排列与三元分类,形成的象数与象类比4∶3为统一演化模板,构建万物演化同构律。
(5)四象三元——宇宙演化统一模板
《周易》太极宇宙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全人类独创了一个宇宙演化统一模板。它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所有共性,在哲学层次上高屋建瓴:万物演化从太极之端“元”,在阴阳二元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下,周期性变化的“周易”必产生出四个象,分别对应着“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其中,少阴、少阳,在季节之象上对应着秋分、春分,它们阴平阳秘,中庸和谐,呈“中和”之象。由于它们是 “阴阳各半”,相互制约,消灭掉阴阳之偏性,达到理想的统“一”状态,所以对应着“中和”之中类。而太阴代表至阴类(老阴、纯阴、阴和类),太阳代表至阳类(老阳、纯阳、阳和类),所以,四象抛弃了不容易观察的事物之无穷量变,只从质变意义上的“象”的变化所形成的四个“象数”排列中,得出三个象类归纳:阳和类、中和类、阴和类。太极图的本质含义,就是太极之“元”,在阴阳二元本源属性推动作用下,演化之“象”在每一个周期(周易)的变化中,必然形成四个“阴阳组合”之“象数”——阳和、阴阳和、阳阴和、阴和,对应着三个“象类”——阳和类、阴阳和类、阴和类,“象”的象数与象类之比是4∶3。
在太极宇宙学看来,相对静止平衡的宇宙万物,均从“阴阳中和”的“潜阴阳”,向着极端方向离散的“显阴阳”演化。宇宙万物,均包括“潜、显”两个子系统 ,潜系统内的“阴阳”与显系统内的“阴阳”相互作用,必产生四个象的排列,即(阴+阳)2,形成四个象的排列“阳阳、阴阳、阳阴、阴阴”,以及三个象类“阳类、中和类、阴类”。“一分为三”的三元分类,是中国产生一卦三爻、三才、事不过三、老子提出的“三生万物”的哲学基础。参看图1-5。
图1-5 宇宙演化同构律
(6)同构律宇宙演化公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本质,就是事物在“一分为二”的矛盾推动下,发生了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渐变,不易观察,但质变产生的“象”的突变却容易观察。万物,无不以其演化的“量”形成演化的“质”,人类也只有从演化的“质”的飞跃,即质变上,认识到了事物变化的属性分类。中国太极宇宙学认为,每一个太极演化周期必然形成质变,表现在周期性的“四象”对应着“三个象类”,即象的象数与象类比是4∶3。事物总是在完成了一个太极单元“时空囊”里的象数与象类比“4∶3”后,再跳跃到下一个太极单元“时空囊”的象数与象类比“4∶3”,如此反复,以至无穷。假设母太极的物质和能量能演化出n个子太极,那么演化系统很容易算出其演化的总的象数公式S1=4n和总的象类公式S2=3n。但由于万物太极演化的本质是围绕同一个“阴阳中和”的中心或中轴演化,所以象类公式被表示为S2=2n+1。在分类学上,n只能取正整数。如图1-6所示。
图1-6 宇宙“四象三元”系统演化同构律
五、中国古典哲学“三大脉纲”异曲同工成伟业
发源于河图、洛书的太极说、道生论、中庸观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脉纲,也许做梦也想不到,它们本质上异曲同工,共同揭示了宇宙演化之大“道”——宇宙演化同构律。河图、洛书以“阴道偶、阳道奇”的阴阳“宇宙基因”,早已潜在着宇宙演化命运的种子,潜在着中国几乎任何哲学的演化元理。也许是苦涩的数字,让钻研河图、洛书的研究者都蒙昏了头而不知所以然,所以,河图、洛书的秘密不容易被揭示出来。发源于河图、洛书的太极说以创造性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三才”而名声大振,却不知它是吸取了河图、洛书的构图灵感而产生的。尤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反演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宇宙学意义。而道生论最伟大的创造是提出了“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并解剖了万物三元结构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而直接导出了哲学界的“一分为三”、“守中(冲气)”的演化观。尤其关于道之为物的“无”与“有”的妙论与思辨,更增加了道生论的哲学厚度。到了孔子的中庸观,破天荒地对太极说与道生论高度凝练与升华,提出了伟大的“致中和”、“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以“致中和”思想导出的宇宙守中演化原则,把中庸观的“中和”思想提升到宇宙演化大道的层次,难怪《中庸·天命章》夸张似地大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总之,太极说、道生论、中庸观,从不同的侧面共同揭示出中国古典哲学视域里的宇宙演化之“大道”——宇宙演化同构律。如图1-7所示。
六、河图、洛书秘密大揭晓
河图、洛书是宇宙演化同构律的最初孕床。
(一)河图之秘
1. 河图五行生成数配五方
河图五行生成数配五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配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配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配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配西;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配中。
2. 河图构图思想
根据奇数为阳为正用+表示,偶数为阴为负用-表示,则河图中心的偶数10用-10表示,奇数5用+5表示,从而河图中心部分的正、负数相加得-5;而洛书核心是奇数5,用+5表示。所以,河图核心是-5,主阴、主先天,而洛书核心是+5,主阳、主后天。
图1-7 太极说、道生论和中庸观系统发生同构律
河图核心-5的外围四个正位方向代表四象,每个方位各有两个数字,共8个数字,代表内外两个四象共八象;而洛书核心+5的外围是四个正方向和四个角方向,共八个方位,也是两个四象共八象。可见,河图、洛书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反映着正负阴阳之5外围的两个四象串联共八象。两图均突出了15,突出了三才、五行的3、5之数律,尤其重视中心之5的五行思想。宇宙演化同构律的象数演化公式S1=4n、象类演化公式S2=2n+1,当n取1、2时,其象数值S1分别是4、8,对应的象类值S2分别是3、5,也就是四象、八象的4、8之偶数象数,对应着3、5之奇数象类。而“四象三元”是宇宙演化统一模板,四象对应着象类为三,八象对应着象类为五。
河图五行生成数配五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配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配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配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配西;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配中。河图构图思想:以中心土位-10和+5之和-5为中央核心,向外包围着两层四象之和八象。最外层的四象为阳,四象列四个奇数+9、+7、+3、+1,次外层的四象为阴,四象列四个偶数-4、-2、-8、-6。包括中心五行土位上的“+5、-10”在内的所有五行位上的奇偶数之和均是+5或-5。五方与五行对应的正、负5的解析如下:
中——土位:+5-10=-5。
西——金位:+9-4 =+5。
南——火位:+7-2 =+5。
东——木位:+3-8 =-5。
北——水位:+1-6 =-5。
河图构图中心思想:以中心土位-10和+5之和-5为中央核心,四周正方位包围着两层数字,每一个方向上的数字代表一个象,两层共8个数位,喻两个四象共八象环绕。最外层四象之数字为+9、+7、-8、-6,次外层四象之数字为-4、-2、+3、+1。偶数为阴、为负、为先天,奇数为阳、为正、为后天。五行每一位上的奇偶数之和均是+5或-5,且五行总的奇偶数之和为-5。主阴、主先天。说明河图外应两层四象共八象,内应数字之-5喻五行,八象与五行的象数与象类比是8∶5,符合宇宙演化同构律当n取2时的象数与象类解值比。参看图1-8。
图1-8 河图构图中心思想
(二)洛书之秘
1. 洛书构图数律
以中心土位+5(后天五行)为中央核心,向外亦包围着和为八象的两层四象。正位阳四象为+9、+7、+1、+3,侧位阴四象为-4、-2、-6、-8。洛书亦预示着外应八象(卦)、内有(后天)五行。八象与五行的象数与象类比是8∶5,也符合宇宙演化同构律当n取2时的象数与象类解值比。且过中心+5的任何三数之和均为15=3×5,突出了三才、五行的重要地位。
2. 洛书构图思想
以数字1至9为演化奇偶数,外象为两个四象共八象,预示着外有八卦,内有正数+5,预示着后天五行。外象每两个奇偶数构成一个“奇偶对”,奇数为阳为正,偶数为阴为负。所以每个“奇偶对”之和永远是+5或-5。这正是洛书构图突出“5”的五行思维。因为核心为+5,故预示着洛书突出的是后天五行。参看图1-9。
图1-9 洛书构图中心思想
3.河图、洛书同构律
河图外有八象,内有- 5,预示着先天;洛书外亦有八象,内有+5,预示着后天。河图、洛书的外象与内五行之比均是8∶5,符合宇宙演化同构律当n取2时的象数与象类解值比。
这说明,河图、洛书是用宇宙数学1到10这十个自然数,突出以“5”为核心,外围绕着两个四象(卦)即八象(卦),揭示出“四象三元”、“八象五元”的宇宙演化同构律。或者说,如果太极八卦重点从哲学的哲理与数学的数理揭示了宇宙演化同构律,那么河图、洛书重点从数学的数理揭示了同一个宇宙演化同构律。河图、洛书与太极学说一起,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同一个宇宙演化大道——宇宙演化同构律。或者说,河图、洛书,是数字“宇宙基因”,内在深意就是宇宙演化同构律;而太极八卦,只是用图示的形式,将宇宙演化同构律揭示出来。而道生论提出的“三生万物”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只是从外在的物质演化现象上发现了“三”的普遍性,已经触及宇宙演化同构律的现象,但没能像河图、洛书的数字和太极八卦的图示那样,将宇宙演化同构律的实质真容揭示出来。参看图1-10。
图1-10 河图、洛书同构律
七、三才、五行的前生今世
四象三元和八象(卦)五元,催生了中国的三才、五行,二者在中国哲学史上流芳千古、名声显赫,但无人知其真谛。原来,三才、五行,均是统一的宇宙“象偶类奇”两个公式普通的两个解值,却成了中国古典哲学极富生命力的概念。三才、五行,两值同式,反映着宇宙演化有共同的分类数学模型标准。同一数量,可以用三才粗化,同样可以用五行细化。宇宙万物,大化是三才,再细有五行,或更精细的奇数选项。无他,只是同一个宇宙奇类数演化公式S2=2n+1的不同解值。
(一)三才
三才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无可替代的。“三”是宇宙演化的基本框架。
1.三才概念。三才是指“天、地、人”。《易经·说卦》是中国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了三才概念的:“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就是这个意思。三才的“三”是狭义的“三”,仅指“天、地、人”,说明易经的本意,是研究“人”在天地间运动变化的规律,然后再将这种规律推广到宇宙万物。三才中的“人”概念,完全可以灵活解释为生命,是宇宙天地二因相互作用下才产生的生命。在一般的古书中,万物均指有生命的生物,而以“人”为万物之首,代表生命。如“万物生长靠太阳”,此处的万物,就特指有生命的生物。人,只是这类生命中更受关注的一类,如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万物之至灵。三才,就是以人为核心,天地为成因,所形成的一个概念。
2.“三”的哲理同构律。“三”是宇宙“一分为三”最广泛的宇宙演化数学模型。老子的“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命题,揭示出“三”的广普意义,奠定了“一分为三”的宇宙演化大律。“一分为三”或“一源三岐”,因为是一条普遍的宇宙演化定律,所以,才产生了中国如此多的“三”字成语,如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等等。但这些均是从哲学思想中推理之三才,充其量只是哲理同构律,还没有升华到具有严格意义的“数理同构律”。那么,三才的数学论证是什么?
3.宇宙演化同构律新“三”篇。宇宙演化同构律,已经揭示出宇宙万物演化均是以“四象三元”为演化统一模板,并以两大公式中的象数演化公式S1=4n演化其象数,以象类演化公式S2=2n+1演化其象类。当n取自然数1时,得值如下:
S1=4n
=4×1
=4(象),
S2=2n+1
=2×1+1
=3(类)。
这正是四象三元(类)的数学解释。
宇宙万物,每一相对独立的演化系统或演化单元,均以中间的“中和类”为核心,无非是把众多的“四象三元”共中心或中轴融合演化,像用同一根竹签穿糖葫芦。
(二)五行
五行如同三才,在中国哲学史上举足轻重。“九五之尊”让“五”春风得意,独得尊崇,拔高到至尊的层次。
1.五行概念。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从发生学观点看,在人的视野里,确实可以将地球的构成简单分为五类:茫茫大地(土),地上生木(草本植物,植物养活了动物),木可生火,木火主升;土地下挖,会遇到坚硬的地壳矿物,其坚硬以金代之,再下挖土,可以得到液态的水类(地核心物质亦处于液态),金水主降。这样,古人以有限的视野看到的地球的实际物质,从上到下也就是五大类:火、木、土、金、水。而人类一只手有5个手指,习惯于用五指数数,于是对数字“五”非常崇拜,五行刚好是五类,所以,将宇宙万类归纳为五类附属于五行这种思维模型上解释一切,就成为可能。所以河图、洛书均将数字“5”放在构图的中央,反映出古代人民对“5”的极大尊崇和好奇,认为这是天意。所以,五行本来是地文明产生的以地球上存在的最普遍的五类事物为属性归纳,并以地及天,涉及宇宙万物,于是就产生了宇宙的五行分类。
2.“五”的哲理同构律。从地球五行发生学上就可以看出,五行是以中“土”为中心的从上到下的五类物质的排列:火、木、土、金、水。且火性炎上、木性疏泄上达,火木为升势;金重坠沉降、水性下降凉润,金水为降势;土为中央为平势。所以,五行也可以纳入“一分为三”的三才分类体系中:
升势——火、木;
平势(或中势)——土;
降势——金、水。
由此可以看出,三才、五行,均是古人以相同的哲学思维定势,将万物演化简单分类的思维模型。宇宙万物粗分为三类附属于三才说事,细化为五类附属于五行述理。三才、五行,一个粗分,一个细化。五行中潜在着三才。五行,是两个三才合中土演化的结果。因为水克火,金克木,所以五行可以剥出两个三才结构:“火-土-水”、“木-土-金”。所以说,五行是两个三才共中央“土”演化的结果。或者说,从哲学角度看,五行是比三才分类更细的一种。
3.宇宙演化同构律新“五行”论。以宇宙演化同构律的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S1=4n演化其象数,以象类奇数律演化公式S2=2n+1演化其象类。当n取自然数2时,得值如下:
S1=4n
=4×2
=8(象),
S2=2n+1
=2×2+1
=5(类)。
这正是八象五元(类)的数学解释。
三才、五行的关系:五行是比三才更具有演化优势、更细化的一种分类方式。只有一个“四象三元”的演化系统中,只能演化出最单纯的三类:阴类、中类、阳类,如三才的“天、地、人”;五行同样如此,它是两个“四象三元”共中心或中轴融合演化出的五类,如五行的“火、木、土、金、水”。三才、五行,只是统一的象偶类奇数学公式的不同解值。三才、五行,一体两制。一体,均是宇宙演化统一之物质的演化;两制,就是两个演化数学模型选项。三才是小化粗化,五行是大成细化。五行模型包含着两个三才模型。
本节总结
1.无与有。中国古典哲学以假设中的“通天一气”的“元气”为宇宙万物演化的最终本源物质(无极或道)。它“其细无内”,混然存在,通过或潜或显、有形无形,演化它的“有”与“无”。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系统(太极),本源于无极之元气,以阴阳为对立反演,演化出宇宙万物的“有与无”。此处之“有”为元气“聚则成形”,生成可见的事物如质量,而“无”为元气“散则无影”,生成不可见的事物如能量。无中生有,有可化无。
2.取象比类。中国太极科学本质上讲是研究“象”的分类的科学。事物在量变的基础上形成质变,只有质变才能形成外在现象的变化,产生象的分类。阴与阳为任何事物的两个本源分类。正是“阴阳”二元分类推动着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自然宇宙。
3.宇宙基因。任何可以纳入统一太极范畴内的构成对待比较的二元属性,均构成阴阳关系,它是宇宙万物演化的基因。
4.太极阴阳图的实质。太极阴阳图揭示了太极本源事物的“元”性,在宇宙基因“一阴一阳”的推动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易),从“致中和”的“阴阳中和类”,向着对立的两个极端类“阳和类、阴和类”演化。从中和类的阴阳潜在向极端的阴阳显在演化。太极每一周期的演化必然经过四象:阳阳和、阴阳和、阳阴和、阴阴和;三个象类:阳和类、中和类、阴和类。太极图发明了四象,揭示了万物在一个演化周期中,以象数与象类比4∶3为统一演化模板,构建万物演化同构律。
5. 宇宙演化同构律。宇宙万物以“通天一气”的元气为物质演化最终的本源物质;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或演化系统,均围绕一个“致中和”的中心或中轴,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向着两个具有对待的属性而演化;然后以“四象三元”揭示出的每一变化周期的象数与象类比4∶3为统一的演化模板,以象数演化公式S1=4n演化事物对待现象的数量(象数),以象类演化公式S2=2n+1演化事物对待现象的分类(象类)。象数为偶数、象类为奇数的“象偶类奇”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演化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殷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元素观及其在化学中的演化[J].化学通报,2006,11:86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辑.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05-306
[3]李龙强.信息的本质与广义同构原理[J].汕头大学学报,2012, 28(4):14
[4]《系统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系统科学大辞典[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98-99
[5]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1
[6]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15
[7]张全新.系统方法概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89,81
[8]黄泰康,祝世讷,陈少宗.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
[9]黄泰康,祝世讷,陈少宗.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31-37
[10]贝弗里奇.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5,(2):19
[1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7
[1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1
[13]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科学学译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16
[14]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30-142
[15]布鲁诺.论原因本原与太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1
[16]北京大学哲学系等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7
[17]海克尔.宇宙之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6
[18]Haitao Jiang, Guohui Lin, Weitian Tong,etc. Isomorphism and Similarity for 2-generation Pedigrees[J]. BMC Bioinformatics,2015,16(Suppl 5):S7
[19]Dennehy T C, Cooper S, Molapour T, etc. Is There Release From Masking From Isomorphism Between Perception and Action? [J]. Brain Sciences,2014 26;4(2):220-239
[20]Jung M, Choi M. A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in Referral Networks Among Hospitals in Seoul, South Korea[J]. Health Care Manage,2010,29(2):133-146
[21]Yang C W,Fang S C,Huang W M. Isomorphic Pressures,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Knowledge Cre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3):263-70
[22]Vieira C, Costa Ndo R. Professional Strategy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The Dental Health Insurance Industry in Brazil[J]. Ciência &Saúde Coletiva,2008,13(5):1579-1588
[23]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0
[24]Wilson D. Ruther ford.Simple Genius[M].Cambridge,Massachu Setts:The MIT Press,1983:45
[25] Gentner Dedre.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1983,(7):155-170
[26]康斯坦丁·科林.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24-27
[27]熊湘.古人同构思维及其话语体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 32(3):42
[28] 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57
[29]耿占春.隐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269
[30]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01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6
[32]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0
[33]刘建忠.哲学观点下的反演同构[J].昆明学院学报,2011, 33(4):39-42
[34]杨方.哲学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9:61
[35]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36]秦朗.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几点思考[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85
[37]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751
[38]黄富峰,陈建兵.论道德概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117
[39]何元国.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J].中国哲学史,2005,3:53
[40]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16
[41]坚毅。外国哲学史上的“三分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5,36
[42]李振纲主编,孔令宏著.中国道教史话[M].保定:河北大 学出版社,1999:81
[43]郑湘萍.论儒家中庸观及其现代意义[J].桂海论丛.2003, 2(19), 62
[4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