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价值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二元原则以及文脉的传承与文脉整合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已分别有不同水平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亦不断扩展,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对比国外的研究状况,我国研究还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拓、深化与完善。此外,由于“真实性”与“完整性”二元原则以及“文脉”的概念均源自国外,属于“舶来”的概念,因此这些普适性的原则在与我国各地的文物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逐渐中国化、本土化、具体化与细节化的问题。在用这些原则指导实践的时候,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自然地理背景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全面地运用,切忌生搬硬套,搞本本主义,将理论片面化、孤立化与静止化。这样,对上述理论的研究才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以上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人们已经理解并强调“文脉”的概念,并用以指导历史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实践,但是对于“文脉整合”则相对较少涉及,也未能注重将“文脉整合”概念融入文物史迹的保护中去。
其次,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二元原则全面而有机地渗入、延伸到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中去,正如张成渝所述,往往将二元原则割裂开来,尤其是对于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的“完整性”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往往只是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这对二元原则的全面理解与把握构成了一种阻碍和危害。因此,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尤其是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的“文脉整合”概念,尚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二元原则对古迹保护中文脉传承问题的渗透与贯穿尚未得到人们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最后,综观我国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其只是统一地将所有类型的文物古迹作为一个无差异的同质整体来看待,而忽视不同种类的文物古迹的异质性与差异性。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区域案例分析,但普遍缺乏针对各种不同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的总体梳理与专门而深入的细致化研究,在面对各种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问题时,往往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汲取国外成熟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来加深、完善我们自身的认识,提高我国历史人文古迹保护的研究水平,进而更好地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活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中,将体验性、环境化要素纳入考量范围,考察遗产旅游受众的感知真实与感知完整程度,从而真正使其做到对遗产地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认同,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与文化传承提供更为广阔和崭新的视角。这也正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