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破产法的中国构建:基于比较法研究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拓展为三个方面,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进营商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我国的所有制优势,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商个人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体现了我国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行业供给侧的角度,银行业和金融中介激进的营销策略,让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负债生活。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兴盛、金融管制的宽松,市场自由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信用风险管控措施升级明显,技术革新以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让借贷变得越来越容易。供给侧力度的加大,合理的后果就是普通人借贷越来越容易、成本越来越低。从金融市场需求的角度,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洲经历异常巨大的社会文化转型。随着代际的更替、观念的变化,量入为出、小心翼翼的传统消费模式逐渐退隐,存储与开销的比例失衡严重,“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反而大行其道。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量的普通人尤其是年青一代,悦纳并享受高负债的生活,整个社会进入高负债时代。从经济结构性转型角度,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的剧烈变化下,失业率增长、真实收入增长停滞,低工资和缺乏保障的工作,使得整个社会工薪阶层越来越仰赖于借贷。而公共健康、退休及教育问题如“三座大山”,更是让个人层面的举债需求高企不下。

“因而能革,天道乃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变革。短期来看,当前存在经济周期性矛盾、经济下行的压力,长期来看则是需要解决供需结构性问题,真正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因此,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搞好顶层设计,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构建长效体制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政府和市场是配置资源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习近平指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讲辩证法,用两点论,用活用好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使之助推中国经济再次升空。习近平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8]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配置资源,调节利益关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而政府承担好“看得见的手”就要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为市场“看不见的手”保驾护航。

但目前的半部破产法无法适应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的高度热情和经济本身的商业危机后果,一部真正的破产法,应是无差别地保障所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因债务人的身份而差别对待。因此,作为高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亟须法律制度建设相匹配,顺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