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修订:“细思恐极”的“真实”
每个人的记忆,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部分的缺失。
比如,你能够记得下午的会议都有谁参加,但可能记不清究竟有哪些人中途离开。
比如,你能够记得刚才一名男子抢走了你身边女孩的挎包,但可能记不清那个男子手中究竟有没有拿工具。
当记忆中的一部分出现缺失时,我们会怎么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记忆中出现缺失的部分,我们通常会借助外部信息、逻辑推理或是主观猜想来对其进行构建和填充。
这就是记忆修订,也被称为“记忆的构建加工”。
在记忆修订的过程中,虚假记忆往往会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形成并出现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安排参加实验的被试观看一组照片,其中一些照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妇女正在超市里购物,她面前的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一些橘子。
几天之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再看一遍这些照片。但是,在这些照片中,研究者偷偷地加入了一张新的照片。这张新照片描绘的是“妇女从一堆摆好的橘子下面往外拿一个橘子”的场景。
这张照片在之前并没有给被试呈现过,但多数被试认为,自己曾经见过这张照片。
如此多的被试误认为这张照片曾经出现过,其实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通过逻辑推理和主观猜测的方式,对自身的记忆进行了修订。而在这个过程中,虚假记忆出现了。
具体到这项研究中,被试在看过那些描绘一名妇女面前的地上散落着橘子的照片后,内心会对该场景出现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猜测。
被试可能会进行这样的推理:
“从场景来看,这名妇女应该是在一个超市里,她的周围没有其他人。那么,为什么这些橘子会散落在地上?”
然后,被试进行了合理的猜测:
“之所以橘子会散落在地上,很可能是这名妇女当时正在挑选橘子,在往外拿橘子的过程中,不小心弄倒了台子上堆放好的橘子,这才导致许多橘子滚落到了地面上。”
也正因如此,当实验者呈现那张“妇女从一堆摆好的橘子下面往外拿一个橘子”的新照片时,才会有如此多的被试认为自己曾经见过这张照片。
心理学家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
“当人们目击到一个突发事件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对原因进行的思考,最终可能会变成人们真实的记忆。”
具体到这一实验中,当被试看到橘子散落这一突发事件时,会对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进行思考,推测是妇女在挑选橘子时碰倒了成堆的橘子,并最终将这种对原因的推测转化成“真实的”记忆。
但问题在于,被试根本没有看到是这名妇女弄倒了成堆的橘子。散落在地上的橘子,可能跟她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名妇女就可能会被冤枉。
这是作为“旁观者”目击一些突发事件时产生虚假记忆的例子。如果这些事件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又是否会产生虚假记忆呢?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在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使用Kassin-Kiechel研究范式(也被简称为“K-K范式”),针对下面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记忆,是否也会出现虚假记忆?”
研究者要求参加实验的被试把他们听到的单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但在实验开始前,研究者严肃地告诫这些被试:“在打字过程中,千万不能触碰键盘上的‘ALT’键。否则,程序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然后,被试按照研究者的安排,开始在计算机上打字。
一段时间之后,计算机突然发出了爆炸声(当然,这其实是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此时,研究者十分遗憾地告诉被试:“在刚才打字的过程中,你应当是碰到了‘ALT’键,导致程序出现了问题。”
并且,对于其中一半的被试,研究者告诉他们:“刚才有其他人也看到你确实按了‘ALT’键。”
这一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
参加实验的许多被试,在根本没有触碰“ALT”键的情况下,竟然承认了自己确实按过“ALT”键。并且,当被试被告知,有人曾经看到他按过“ALT”键时,他将更可能承认自己确实做过这件事,并且感到很内疚。
而更加让人“细思恐极”的是:
这些根本没有按过“ALT”键的被试,最后竟然虚构出了自己在按“ALT”键时的一些细节。
如果是在司法情境之中,这样的虚假记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恐怕是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