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父母脾气坏,孩子毁一生

当孩子面对恶狠狠的你时,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粗暴,学到了坏脾气,学会了指责,学会了狡辩,还学会了胆小和自卑。这就是父母对着孩子大发脾气的后果。希望父母们在对着孩子发脾气之前多想一想,你希望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骂孩子是一种畸形教育

父母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勇敢、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孩子们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会有许多缺点: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讲卫生、说谎……于是一些父母就觉得很失望,责罚孩子,严厉地教导孩子,希望他们能很快改正缺点,结果他们更失望了,孩子越管反而越糟糕。这些家长都是很负责的父母,只不过他们用错了教育方法。

一位家长沮丧地找到儿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小东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说谎、逃课、不听话,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坏的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家长说:“你就是这样看待小东的吗?”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涂脏了一块的白纸,“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长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块墨点吗?”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见了墨点没看见这张白纸呢?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其他的地方还是雪白的啊!孩子更愿意接受奖励式的教育呀!你眼中的小东说谎、不听话,这是他的缺点,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善良、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家长笑了,“我可真是个粗心的父亲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谢谢您,老师!”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缺点,就会不停地斥责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运用“赏善”的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缺点,不断进步。

一个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奶奶!而且呀,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帮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欢吃的鸡蛋糕奖励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看衣服脏的,多么讨厌啊。”

爸爸也跟着骂他:“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不爱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会有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

奶奶总夸他的优点,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训斥他的缺点,于是,越骂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坏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小孩子总是在无意识中按大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父母奖励,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因此家长们应掌握赏善的策略,不要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反过来多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奖赏,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不骂孩子怎么会改正错误呢?然而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有时候,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分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唠叨。

其实,聪明的父母们应该知道,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家长们能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不当斥责会令孩子变坏

父母过多的斥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有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她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开始斥责。由于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12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

两姐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有一次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里没有酱油了。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斥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斥责是父母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不恰当的斥责,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在父母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父母的话去做,否则就开始声讨。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事只会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断,唯恐做错事情遭到斥责,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2.伤害孩子自尊心

斥责的语言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3.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最糟糕的一点是,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前面已谈到,管教过严,或过多的斥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斥责置之不理,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

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不堪如此对待,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太多了。因而,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地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效应,父母要尽量少用斥责,确有必要进行斥责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大人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斥责

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把手中棍子轻轻放下来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荆棍下出好人”的古训几乎成了一条真理。其实,这是一条很不好的古训。研究证明,对孩子采用暴力是一种很不好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聪明的父母必须学会循循善诱,让孩子高高兴兴地按父母的愿望办事。

近两年来,地方的报纸报道过几起父母打死亲生子女的事件。这种事件到处都有,事情的起因都非常简单,就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读书,引起了父母的恼怒。通常开始是骂,骂了,孩子不听,仍然不认真读书,喜好在外面玩耍,于是父母就动手用棍子打。当然开始也还只是小打,因为又有哪一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他们之所以督促孩子读书,骂孩子不读书无非是想孩子成龙。当然“成龙”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敢于奢望自己的孩子“成龙”。说实话,大多数的父母,也不过是望子多读一点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孩子年幼,父母亲有时候过分迷信打骂可以使孩子用功读书或成绩进步,这是相当可笑的想法。应该适时诱导孩子从小对读书的兴趣,并教导他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现代年轻父母所应保持的理念,因为“打”并不能使孩子明了父母的用心,只会在幼小的心灵上制造不可磨灭的伤痕。

既然只是为了教训孩子,使他有所忌惮,因而即使打也不宜多打。打两三下,作为警告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响鼓不用重锤。反之,打多了,打惯了,把一个孩子打疲了。那么,孩子对打也就不会有所惧怕了。一旦一个孩子对打失去了惧怕,那就最好就此住手,另想他法。如果做父母的仍执迷不悟,认为打一定可以解决问题:不信你不怕打。那么就会越打越重,越打越厉害。

这样也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果然被打服了;另一种就是孩子越打越顽强,大人的火气越来越大,以致失去了控制,结果把孩子打死了。

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被打死的孩子通常很小,还未成年,无力反抗。到了十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他已经不听话到不怕打的程度,他就会反抗,与父母对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城市里现在也不少。

所以,绝对不能迷信棍子的威力,尤其是今天的孩子已不是三四十年前我们做子女时的子女。他们成熟得早,他们没有什么封建传统的束缚,有着更强的独立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打多了,他们不是更怕打,而是仇恨和反抗的原因。

前几天,我们还听说一位教师在打女儿时,被女儿一拳打肿了眼睛。所以,这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如果说他们只想通过打使孩子吃一些皮肉之苦,从而有所惧怕,那么要使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有所反省和悔悟,就还要做耐心的说理与说服工作,使孩子明白父母为什么打他。同时,劝孩子今后应吸取教训,不再做不应该做的事:逃学、旷课、不做功课、在外打架惹祸等。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孩子说谎,正是因为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说谎的“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经常挨父母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是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孤僻而且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性格上显得孤僻固执。有的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父母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儿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父母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不少父母大打出手,往往习惯打孩子的屁股。

据报道,北京有位母亲因为打孩子的屁股致使孩子肾功能衰竭而被送上法庭。据《华西都市报》载,四川眉山市某学校二年级学生张阳,因为作业错误较多,引起父亲大怒。由于儿子不告饶,父亲取下书包上的人造革背带抽打孩子,仍不解恨,找来竹板打孩子屁股,导致张阳臀部大面积出血,不治身亡。其父不得不去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该不该打孩子屁股,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望子成龙”的欲望时时刻刻都在紧紧揪着父母的心,由于某种突发的事件,父母常常会丧失理智而大打出手。

现在让我们从医院开始,请听一个医生的叙述:有一天,我正在值班,一个妇女抱着约莫五岁的男孩,闯进急诊室。这个妇女十分着急地告诉我,这孩子太调皮,玩弹弓把家里彩电荧光屏打烂了。一气之下,她把孩子按在床沿上,用竹板往孩子的屁股上连连乱打……孩子哭叫着,突然呼吸急促,哭叫声断断续续起来,呛咳着直嚷胸肋部疼痛。她掀开孩子衣裤,除了白嫩的屁股上有血痕外,胸部、肋部都没有出现伤痕。她傻眼了,心想自己又没打孩子身上,怎么会这些地方痛?于是,她便抱着他来医院检查。

我连忙给孩子听心肺,又请来放射科医师做透视,结果均属正常。经过综合分析,我给孩子下了“急性胸肋痛”的诊断。老百姓把这种病叫作“岔气”,疼痛起来可厉害得很,严重的还会发生休克!我取来中成药“通关散”,往孩子鼻黏膜上轻轻地吹一点,孩子接连打了几个喷嚏;我又给他注射了安定和阿托品,不断地在孩子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上捏揉。没多久,孩子的呼吸平稳了些,疼痛也开始渐渐消失。

这时,我才告诉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挨打时全身剧烈晃动,加上又急又怕的精神刺激,造成呼吸肌痉挛而胸肋疼痛。

看见孩子已基本恢复常态,那位母亲似乎还不理解,怏怏地说:“我只打他屁股呀!”

我严肃地说:“打屁股引起的怪症还多着哩……”父母打孩子的屁股时,一般都叫孩子趴在床上或其他依靠物上,由于孩子常常会胡乱摆动,睾丸有可能被床沿或依靠物损伤,最常见的是睾丸血肿或破损。打屁股时,父母生气地拉着孩子一只手,有可能用力过猛,使他那直径与桡骨头几乎相等的桡骨颈从环状韧带中往下滑脱而呈半脱臼状态,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牵拉肘”。还有,打孩子屁股时,一般都使用质地坚硬的竹木片。如果打的时候用力过猛,往往会引起孩子臀部肌肉局部血肿,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坏死性炎症。打孩子屁股时,有的父母在极度气恼中丧失理智,会因为用力太大损伤孩子的梨状肌,挫伤坐骨神经,引起下肢麻木,甚至瘫痪。打孩子屁股时,父母有可能失手而误伤孩子的头部、胸部,或者在混乱中伤害肝、脾、肾等脏器,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这些情况都是常常发生的。年轻的父母们,请放下你的板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大打出手”的做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孩子淘气是难免的。有的父母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因为一点小事就罚孩子站。罚站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有的父母甚至罚孩子站很长时间,这是不可取的。

孩子骨骼发育不成熟,脊椎、腰椎都还很脆嫩。如果让孩子带着恐惧的心理站很长时间,势必加重腿部肌肉的紧张度,加重脊柱和腰椎的负担,两腿发胀、发麻,无控制地弯曲和腰酸。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有害的。

很多事实证明,罚站是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虽然孩子受到了“腰酸腿疼”的折磨,但是并没有找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也不知道今后如何改正,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研究表明,体罚常常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加深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真是得不偿失。

总之,为了管出孩子的规范行为,父母不要向孩子发火或者体罚孩子。如果这样就不可能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而且很可能由于父母的自我失控令孩子感到恐惧,这是适得其反的。

家庭教育务必宽严相济

孩子往往会在自觉、不自觉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这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呢?孩子犯错时,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只想着惩罚,而应宽严相济,甚至可以用宽容去“惩罚”,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念头就是:严厉地教训他一顿,让他以后不敢再犯。而事实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容孩子的过错才是最有效的教子方法。

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寓言:

北风和太阳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它鼓起劲儿,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寒冷刺骨,可是越刮,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下来是太阳。太阳高挂在天上,轻柔温暖,行人觉得春暖上身,渐觉有点热,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太阳获得了胜利。

人们把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太阳效应”。太阳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太阳效应”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宽容有时比惩戒更有效。

为什么宽容谅解会产生如此奇效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不慎犯错时,首先他自己也会感到痛苦和内疚,孩子亦是如此。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信任。而宽容,恰恰能够给予他们这方面的满足,继而使人认真反省,痛改前非。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家长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启迪:

一天,埃德蒙先生回家刚打开厅门,就听见楼上的卧室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对于他来说太熟悉了,是阿马拉小提琴的声音。

“有小偷!”埃德蒙先生快速冲上楼,果然,一个十几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

他头发蓬乱,外套口袋还露出两个金烛台。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埃德蒙先生用结实的身躯挡在了门口。

这时,埃德蒙先生看见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表情。

于是,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亲切地问道:“你是埃德蒙先生的外甥尼克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埃德蒙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这么早就到了!”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不在家吗?那我先出去玩一会儿,待会儿再回来。”埃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埃德蒙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路过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埃德蒙先生的半身像,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埃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埃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年轻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这位选手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这位选手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埃德蒙先生的面前,神情激动地问:

“埃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埃德蒙先生摇摇头。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年轻人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当您出现在门口时,我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宽恕了我,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琴匣打开了,埃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拉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这个激动的年轻人,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埃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那个少年!埃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宽容,使埃德蒙先生成功地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走上正途。这个故事应该让爸爸们有所感悟。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是容不得孩子有过失、犯过错,认为必须严厉地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改过。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孩子甚至就越骂越皮,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因此,当我们的孩子犯了某种错误时,如果他自己对错误或过失的严重性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深深地感到后悔和内疚了,这时,爸爸妈妈不妨宽容一点,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更好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

惩戒不可少,但要适度

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可孩子偏偏把父母们苦口婆心的说教当成耳边风。

“孩子怎么这么犟呢?我们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他们好,想想看,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会对你说那么多吗?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在教育子女无效后,父母真是满肚子的苦水无处说。

怎么能让孩子听话?假如世上有让孩子听话的药,估计父母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买回家在第一时间给孩子吃的。可世上哪会有这种药呢?还是看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们有什么新鲜招数吧!

一位爸爸抱怨说:“我一直非常注意女儿的成长,特别是她的缺点,我会想办法让她尽量改正。为此,我天天讲,月月讲,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刚开始我说她,她还听,慢慢地她就对我说的话不予理睬,不当回事。现在我无论说什么,她都好像没有听见,无动于衷。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来管教她……”

这位父亲的苦恼其实是孩子对反复出现的某类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迟钝或弱化,甚至不起反应,这是目前很多父母共同面临的一件头痛事。

当孩子有了过错以后,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用简单的否定、粗暴的训斥、讽刺来对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辈子没有出息”,“现在就学会了撒谎,长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样子”。这类语言最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有的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宽容地接受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与能力而犯的过失,而是小题大做,大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反感。

对于孩子的坏毛病,爸爸妈妈要适当地予以惩罚,但是千万不能过量。我们中国以前的传统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的小家庭则是:“家有一小,如有一魔”。孩子一再犯错,家长该怎么办?那还用说:惩罚。但是惩罚孩子一定不能太严格,否则孩子一旦犯了错就会非常担心被父母惩罚,时间一久就很可能产生焦虑症。

婷婷非常喜欢奥特曼,所以爸爸给她买了一个奥特曼的玩具。一天,爸爸出门时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婷婷的小伙伴乐乐跟着妈妈来婷婷家玩。两个妈妈在客厅说话,婷婷就跟乐乐在卧室里玩。

乐乐对婷婷说想玩一下她的奥特曼,可是桌子太高了,怎么也拿不着,这让她十分懊恼和沮丧。于是,婷婷就让乐乐的小手努力、再努力地往前伸,结果一不小心玩具掉了下来,摔坏了。婷婷十分慌张地看着它,然后怒冲冲地对乐乐说:“你真笨,怎么能够这样啊?你赔我的奥特曼。”婷婷妈和乐乐妈听见孩子的争吵声,都跑进卧室看。但是任两位妈妈怎么劝,婷婷就是不依不饶的,这弄得乐乐妈很尴尬。

不一会儿,婷婷爸爸回来了。他听到婷婷的叙述,就说:“好了,别闹了,爸爸明天再给你买。”可是,婷婷一听更闹得厉害,竟然还坐在地上撒起泼来……结果,爸爸暴跳如雷,一边骂一边打:“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这么没有规矩啊?乐乐是你的小伙伴,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又不是故意的,而且乐乐和她妈妈都已经跟你道过歉,我叫你不听话,我看你就是找打!”说着,爸爸就把婷婷拎起来,在她的屁股上打了几下。这下,婷婷哭得更凶了,站在一旁的乐乐傻眼了,乐乐妈也更尴尬了……

父母教育孩子不是单用“拳头”才能把问题解决掉的,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第一件事想到的应该不是处罚,而是通过某种方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主动加以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会改进,而且当他们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他不会由于怕父母处罚而担忧和撒谎,他们会主动交代错误。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做“黑脸”,动不动就处罚孩子,而是要记住适度惩罚。

国外有教育专家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得出结论:不当地惩罚孩子,只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年幼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看到父母发火时,就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父母越罚、哭得越凶;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叛逆情绪则会超出正常范围,经常选择不理智的举动,以此来对抗父母的惩罚。当问起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时,他们总会这样回答:“我那么做也是没办法。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犯了错误,爸爸妈妈肯定不会轻饶我的。既然如此,我何不进行反抗呢?谁让他们这么对我!”

孩子的这种话,相信父母看了一定会心惊肉跳。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还是尽量忘记“惩罚”这个词吧。父母的教育,不是惩罚这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主动加以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会汲取经验,而且当他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他不会由于怕父母处罚而担忧和撒谎。

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敌人”。如果父母总在惩罚孩子、教训孩子,孩子势必会因此感到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们、讨厌他们,无形中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这样的话,交流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了。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大声斥骂,甚至打她,而是要找到适当的方法,给他适度的惩罚。只要成功地抑制了孩子的错误就行了,没必要太严厉。

1.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怒气: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先想想为何孩子需要以不当的手段(如欺骗)来获取他想要的东西,或掩饰他的错误。

2.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家长应询问孩子犯错的原因,借此了解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并且适时教育,纠正其偏差的观念及行为。

3.预先和孩子定好处罚方式:比如,事前告诉孩子,一旦犯了什么错误,就要减少零食的数量,少给零花钱,两天不能看电视等,让孩子心里有数,而不是提心吊胆地想:“还不知道他们怎么惩罚我呢。”

4.采用隔离式惩罚的方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自然不高兴,想要对他进行惩罚。但是拳脚相加,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爸爸妈妈可以采取“暂时隔离”的处罚方式。“暂时隔离”就是在孩子犯错时,让他坐在角落的一张椅子上,以一岁一分钟为原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是要家长把孩子囚禁。处罚的同时,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那么处罚就没有意义了。同时,家长还要保持语气上的平和,万万不可表现出威胁、暴躁的口吻。

5.惩罚时别忘了正面引导: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还不忘说这样的话:“你真不争气”、“没出息的东西”,如此责备,只能把孩子往歪路上推。懂得教育的家长,应当是在惩罚结束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了错,愿意进行改变,他才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心,从而将冲突的概率降至最低。

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为,它还是一种重罪。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事实上,忍得太久,迟早我们必然会爆发出来。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忍着,就像一个潜泳者屏住呼吸一样。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忍耐力都是相当有限的。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愤怒发生后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它看上去总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而且,尽管发怒的时间可能持续得不长,但在当时看来仿佛会没完没了似的。

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会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愤怒就像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变,而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下面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母亲在释放她的怒气时是如何鼓励合作的,而不是辱骂或羞辱自己的女儿。

简今年十一岁,一回到家就大叫:“我无法打棒球,我没有衬衣!”她的妈妈可以给女儿一个可行的建议:“穿那件宽松的上衣。”或者,如果希望提供帮助,她可以帮助简找一件衬衣,但是简的妈妈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我给你买了六件棒球衬衣,你不是放错了地方,就是丢了。你的衬衣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知道该到哪儿找到它们了。”

简的妈妈表达了她的愤怒,但是没有辱骂女儿。她后来说道:“我一次也没有提过去的牢骚,没有翻旧账,我也没有提到我女儿的名字,我没有说她是没有条理的人,也没有说她不负责任。我只是描述了我的心情,以及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不愉快。”

简的妈妈的话帮助简自己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她马上跑到朋友家里以及体育馆的衣帽间去找放错了地方的衬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不过这并不说明孩子能经受得住愤怒和暴力,只是说明孩子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愤怒:“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发怒不应该招来更多话,药物不应该比疾病更糟糕。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痛责孩子,这只能让他们的行为变本加厉,从而让我们怒火更盛。我们并不想引起或者延长愤怒、违抗、还击和报复。相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的观点,让阴云消散。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的愤怒情绪大多数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许多时候我们感觉与自己直接产生矛盾的人沟通有困难,于是就不再沟通,而采取别的渠道泄愤。但真正成熟和有勇气的做法,是在产生愤怒的地方解决愤怒,青少年要尽量找机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愤怒是沟通不畅导致的。

心理专家说,愤怒就像是压力锅中的蒸汽,发散不出来就会不停地郁积,直至爆炸。因此,消除愤怒、缓解压抑情绪是对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让愤怒情绪发泄出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而最可取的是“降温法”。

愤怒犹如火山爆发。愤怒的人会变得毫无宽恕能力,甚至不可理喻,思想尽是围绕着报复打转,根本不去想会有什么后果。自己的愤怒不仅使家人、朋友远离你,同时也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让愤怒之火自行消灭,关键还在于自己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如何处理愤怒呢?

1.深呼吸。

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

3.压抑怒火。这是给自己创造思考的时间。但愤怒情绪是不能压抑的,必须疏导、让怒火慢慢并有节制地释放。

4.宣泄。当然,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做某件事情,适当地发泄积在心中的怒气。

5.独处。这样你的坏情绪影响不到别人,也能让怒火冷却下来。

6.给自己深思的时间。

在温和的探讨中点拨孩子

其实孩子有了委屈、疑难的问题时,也愿意向家长请教,孩子犯了错误时并不拒绝父母的管教,只是他们无法接受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斥责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难过。而家长斥责孩子的话即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会去反省什么,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愤怒和不平占据了。

要让孩子改正错误,那么一顿严厉的斥责就够了,只不过相同的错误,孩子很可能以后还会再犯;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反省,那么,家长就得运用点拨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点拨孩子呢?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板着脸,不停地向孩子说教,那么即使父母的话字字珠玑,孩子也是听不下去的,更别说自行从中悟出道理了。因为父母的严厉态度让孩子感到害怕,父母的说教让孩子产生厌烦,这样做是根本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

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在与孩子的探讨中启发孩子、点拨孩子。

乐乐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乐乐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爸爸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爸爸的强迫下,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总是不专心,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爸爸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乐乐的姑姑到他家来,正好看到哥哥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乐乐,可乐乐很倔强,不管爸爸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爸爸要打他。姑姑见此情景,对乐乐爸爸说:“大哥,我来和他谈谈。”乐乐的姑姑是位老师,她把乐乐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乐乐,在外面玩得开心吗?”乐乐说:“也不是特别开心。”“那爸爸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爸爸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他。”“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乐乐不说话,姑姑又说:“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乐乐点点头。“姑姑知道,乐乐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爸爸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乐乐点点头,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

乐乐爸爸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乐乐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乐乐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乐乐变得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家长们应该想到,既然想点拨孩子,就得让孩子先接受自己,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想法。另外,点拨就是让孩子自觉产生正确的想法,这是需要家长的诱导而不是去灌输的。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家长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1.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不惧怕交流

爸爸妈妈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孩子在面对爸爸妈妈时就不会因为害怕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大人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孩子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交流,会认真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也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点拨才能发挥效用。

2.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真正的想法

当爸爸妈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时,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而爸爸妈妈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也会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3.温和的态度拉近亲子距离

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

爸爸妈妈们要记住,点拨的重点在于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和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