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精准饮食抗癌智慧:生了胃癌,怎么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胃癌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死亡率极高和死亡人数很多的癌症之一。有效控制胃癌的发生,协助患者尽早康复,是所有医生及相关者的夙愿!孙丽红博士与金泉克博士两位主编的《生了胃癌,怎么吃》,无疑将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因为谁都知道——胃癌的发生与吃有关,患上了能不能很好地康复,也与吃有关。怎么吃才是合理的并且有助于康复,显然人们都想有所了解。虽然坊间及媒体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权威又未见发声,故人们只能祈祷及期待新的进展。现在,两位资深博士给出了权威性且具体的指导,满足了社会的企盼,自然是件大好事。笔者先睹为快,愿意多说几句。

(一)

孙丽红教授是笔者多年前指导的在职攻读博士生,主攻的就是饮食营养与癌症的防治。当时,她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与饮食健康相关的教学工作多年,她一边上门诊了解患者,一边做课题研究,分析常见癌种(包括胃癌)与饮食营养的关系。研究后结论明确:胃癌是今人常见的癌症,很大程度就是吃得不适合诱发出来的!金泉克博士的博士课题就是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药防治,从事肿瘤专业医疗工作10余年,兢兢业业于癌症临床门诊,亲手诊治的胃及其他消化道肿瘤患者数以千计,更是对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的饮食调控尤其上心,颇有体会及经验。因此,两位专业权威的联袂,此书一定是值得众人企盼的。

(二)

言归正传,关于胃癌要说的话很多。笔者曾在上海奉贤人民医院实习,当时的医科大学生,实习时什么都要做,我就经历过几台癌症手术。其中一台就是胃癌手术,那时(20世纪70年代)癌症患者不多,能接受手术的更少。对实习生来说机会难得。为了该手术,科室早就行动了。而那时候实习生与医生关系非常融洽,大家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终于可以试试主动切除肿瘤了,不安在于成败未卜(当时成功率很低,但患者及家属强烈希望做手术)。笔者负责的是术中拉钩——做助手,帮助暴露视野。手术不理想,打开后剥离过程困难,出现出血,反反复复七八小时才关腹。术后又出现伤口感染、发热,折腾得厉害,三四周后患者走了,彻底失败了!而毕业不久,该医院外科的带教医生、比我们仅高两届的同校毕业师兄陆某走了,也是胃癌,去世时还不到30岁。我们曾日夜厮守在一起半年多(初级医生是要一直待在医院病房的),颇有感情。他的去世,令吾等伤感。因此,胃癌在我的记忆中蒙着一层厚厚的阴影。

从事癌症治疗后,胃癌算得上是接触最多的癌症之一了。仅在2013—2021年间,笔者所在的医疗机构就接诊了3033例新老胃癌患者(其中有不少是若干年前延续下来的)。因此,对胃癌患者有了较为细致且长期的关注及追踪分析。

笔者理论上擅长于心身医学视野分析,可以说是中国心身医学的开拓者、先行者之一(曾主持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工作,并曾获中华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等)。心身医学强调“胃是情绪器官”,受情绪影响很明显。故此背景下,这类认知主导着我的临床分析、解读角度,我常常比他人更愿意多多关注胃癌患者的个性特征及情绪基调等,也的确发现了胃癌患者的一系列个性和情绪特点。并坚信调治胃癌等患者,如果不从心理、情绪、个性等多方面着手,要想促使患者很好地康复,可能会劳而无功,至少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从心身各个角度来调治,对胃癌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故可以突出强调,胃癌尤其需要“从‘心’治疗”。

(三)

临床长期观察让我意识到胃癌的发生,从现象角度大致有三类情况:

第一,一定的遗传特征。大家知道,法国的拿破仑就有胃癌家属史。有这类家属史者,不在少数。他们的胃癌发病往往比较早,一般30~45岁即发病,而且恶性程度相对比较高,有些往往就表现为印戒细胞癌等。这是有许多资料支持的,不用多说了。

第二,生活方式不当的。此类胃癌属于胡吃海喝、大鱼大肉、烟酒不拒、蔬菜水果不碰或很少摄入者,往往以男性为多见,大都也就是30~40岁发病的。我们最年轻的胃癌患者就是17岁,天天吃外卖,从来不吃蔬菜水果,而且几乎每天吃夜宵,初中肄业就出去工作,三四年后胃痛,急诊送医院,发现胃溃疡穿孔,检查一看:晚期胃癌!

就在写这段文字的前两天,我的一位内蒙古的癌症患者,也是老朋友,打电话紧急求助,原来,他的弟弟几年前去美国留学,几个月前回来了。回来这段时间,在内蒙古家里,因无事可干,也因为在美国憋得慌、馋得慌,故这段时间几乎天天喝酒吃肉。用他电话里的话说:“一天就是两件事,中午吃,晚上吃,连续将近一个月的日夜颠倒……”前两天吃晚饭时突然胃部剧痛,紧急送到医院,认为可能是胃穿孔,立即实施急诊手术,打开腹腔一看,是晚期胃癌。这种案例,反反复复地发生着,可不戒乎!其实,内蒙古、新疆等地(也包括内陆一些城市)胃癌高发,往往就和这类酒肉无度、好食烧烤等生活方式有关。

第三,情绪压抑,不善发泄者。这类患者常有明显的情绪/个性特征,且往往发生在40多岁后(特别是50多岁后)的男男女女中。他们每每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特点为内秀、不轻易表达情感、常自我压抑、不善发泄及表达、轻易不发火,俗话说“三拳头打不出一个闷屁”,有典型的癌症C型人格特点。这些人往往平时为人低调,表面谦和,内心敏感,常愤愤不平,即使有情绪,在公开场合也不愿意轻易流露。“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但这并不是豁达,看得开,而是想不通,只会生闷气,不吭声。男性抽烟者常埋头拼命抽闷烟……有时不时的胃痛等。

上述想表达的就是两层意思:

1.胃癌生活方式非常重要,怎么吃是关键!

2.胃癌患者调整情绪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已经在《从心治癌》一书中有详细介绍——笼统地说,治胃先护“心”,要指出患者的个性特征,“告知以其败”,指导其要“难得糊涂”,帮助他善于及时宣泄情感,等等。

(四)

按临床特点,胃癌可粗略分成早期及进展期两大类,虽临床以进展期为多见,但合理治疗后,令其进展变缓,转化为停滞型的,未尝不可。按病理分类,则大都是腺癌,罕见有鳞癌或混合型的,相对单纯些;腺癌中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高分化及中等分化)、低分化腺癌、黏膜腺癌、印戒细胞癌、皮革胃、硬癌、未分化癌等类型。其中,后几类比较棘手,控制较为困难。尤其是印戒细胞癌等,既常见又最让人纠结。在此特别分析介绍。

印戒细胞癌占胃癌的4.5%~10%,发病年龄一般都比较轻,而且女同胞很多;从临床观察来看,似乎发病和饮食关系不太密切。对部分患者寻根刨底式地追问,可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着隐性家族史,其祖上可能存在着消化道肿瘤病史,隐含着某种遗传倾向。

从临床来看,印戒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放疗不太现实,且其发病率不低。因此,第一次手术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并要求术后坚持进行必要的化疗及较长时间的中医药干预。而且,前一两年内重点关注是否有肝转移征兆,有的话需及时处理;后三四年则重点关注腹腔/盆腔有无种植征兆。在早期,不宜与患者过多提及转移与否等问题,以免徒生焦躁,但要求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周期延长一点。

记忆深刻的印戒细胞癌患者叫吴强,是南通人。为什么特别记得名字呢?因为他与《红日》作者同名。1998年来看诊时,已有盆腔种植征兆了,大家心照不宣,就是借助中医药内服外敷,到2002年前后,系统检查,没见发展,医患双方讨论就轻松多了。又过了两三年(2004年前后),一切安好,总算度过了8年难关(他是1996年做的手术)。此后,他主动愿意提及印戒细胞这类问题。其实,早期医患双方都心里明白,只是不想挑明了说,免得徒增压力而已。

交往比较密切的是南京陆某,2007年确诊为晚期胃癌,印戒细胞类型,她是财务总监,性急较真,伴焦躁失眠。其先生是企业家,手术医生告知其先生她预后很不好,建议适当化疗后,重点找中医师进行调理。她先生在网上查了,得知其恶性程度很高,遂隐瞒了病理类型,只是私下提醒了我。我们心照不宣,轻轻松松地交往着。早期她几乎一个月来一次上海,逐渐地,她失眠改善了,不再焦躁了……四五年后她自己得知实情,已经度过危险期了,心里很坦然。现已过去15年,她还不时来看看我们,优哉游哉地活得很好。看到门诊同类因癌症而焦躁不安的患者,还主动劝说,现身说法,鼓励患友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当前难题。

又如,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嫁到日本,2012年被确诊为印戒细胞癌,在日本东京做的手术,很快肚脐眼出现红肿硬块,伴疼痛,日本医生不以为然,认为是感染。她联系笔者后传来照片,笔者看后却感到十分担忧。因为她与笔者女儿同龄,而且相识,故联系较为密切。笔者看到照片后,坚决认为是脐眼种植,嘱其务必尽快回国内(上海)找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做第二次手术。果真,术后病理诊断为印戒细胞癌种植,接着补了几次化疗后,单纯以中医药治疗,并严密追踪观察,现在10年过去了,种植转移也过去4年多了,一切均安,康复良好。其实,尽管胃癌中印戒细胞癌的确较难控制,但强调中西医结合,且适当延长后续的巩固治疗时间,加上综合调理,预后是很好的。

(五)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胃癌大都是腺癌,虽控制不算十分容易,但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纠治方法很多,有的针对性很强;医患之间有序配合,饮食、心理综合优化,胃癌患者的长期康复,不难实现!例如上海的朱女士,1996年44岁时患上晚期胃癌,有多处转移,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很快康复,在笔者门诊处长期从事康复义工26年整,她身边聚起了几十位年轻的晚期胃癌患者,在她以过来人身份指导下,个个活得精彩纷呈,活力十足,足可成为康复楷模和生活指导。

至于胃癌的饮食调整,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具体且专业的指导,可参照进行。

总之,孙丽红、金泉克两位博士编著的《生了胃癌,怎么吃》,对芸芸众生来说,可谓开卷有益;而对于胃癌患者本人及家属,更是不可或缺的葵花宝典、生活饮食的行为指南!

是以为序!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前任会长

中国健诺思医学研究院创始人

何裕民

2022年1月20日(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