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品牌营销:从零开始打造爆款品牌的七大核心模块](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71/47217471/b_47217471.jpg)
1.5
营销四层次: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四级进化
上一节中所讲到的买刀案例和“同品不同价”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它反映了市场竞争中的一条规律,那就是“弱名品牌胜没有品牌,知名品牌胜弱名品牌,著名品牌胜知名品牌”。买刀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规律。
弱名品牌B刀胜没有品牌A刀,知名品牌苏泊尔胜弱名品牌B刀,著名品牌双立人胜知名品牌苏泊尔。A刀、B刀、苏泊尔、双立人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营销层次,每个层次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价格高低及市场竞争力都有明显差别,如表1-1所示。
表1-1 营销四层次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72815/26581555709230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T44_31227.jpg?sign=1739310974-ZcJF8WlubrXzQtWtbyf2wiLXMLTTMXb4-0-c394597c8980e8658a87acb8dac5115a)
由表可知营销的四个层次,分别为产品营销、商标营销、知名品牌营销、著名品牌营销。
1.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就是以卖货为唯一目的的营销,抓住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赚取微薄利润,不想那么多。走产品营销路子的产品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仅仅是最基本的产品使用价值。产品的价格也只能是“成本+最低可维持利润”。
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那里有非常多的大大小小的工厂,其中大多数走的就是产品营销的路子。它们没有自己的商标,更没有自己的品牌。它们要么是为一些品牌商做代工,要么为大企业做配套加工,赚取的只是产品制造端的微薄利润,赚的是产业链下游的辛苦钱。它们大多体量不大,年产值在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也有极少数企业的体量能做到几个亿,但不论它们体量大小,利润稀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2.商标营销
处于商标营销层次的企业已经开始有了品牌营销意识,但对品牌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它们分不清商标和品牌的区别,以为注册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
它们会积极地起品牌名,想广告语,申请商标注册,找设计公司做品牌标识、做品牌形象包装,把产品包装做得尽量漂亮些。它们以为这样就是做品牌的全部了。
这种用商标包装起来的营销方法,在面对单纯的产品营销时,的确有优势,因为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区隔价值和弱保障价值”,消费者愿意为了这些价值,稍微多出点儿钱去购买。由此,它比单纯地卖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可是,如果只做到这一步,还不能称之为品牌,只能叫作商标。这一层次的企业本质上还是在做产品营销,仅仅是在产品上套上了一层商标的“外衣”。只有在消费者心中完成注册,获得消费者认知,并且在消费者有需求时会被优先考虑,才能算是品牌。
这类商标型产品的数量是最多的,大量企业的营销往往停留在这一层次,其营销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
3.知名品牌营销
做到这一层的品牌,已经在一定区域、一定群体内,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了,少数品牌也可以做到全国知名。大多数消费者听说过这些品牌,也知道这些品牌是做什么产品的,当消费者有购买这类产品的需求时,往往能首先想得到这些品牌。
在选购的对比环节,消费者宁愿花更高的价格购买这样的品牌。因为这一层次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保障价值,消费者感觉买了更放心。同时,这些品牌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彰显价值,有人甚至愿意将它拍照并发到朋友圈,愿意去跟朋友分享讨论。
这一层次的企业,懂得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乐意将大量的钱花在对品牌资产的投资上,因为他们知道为品牌花的每一笔钱,都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迟早会连本带利兑换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它们不但擅长利用不花钱的、低成本的方式来建设品牌,更不吝啬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和公关活动去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这一层次的品牌有了一定的溢价能力,卖得稍贵些人们也愿意买它。在和渠道商的博弈中,这些品牌也更有资格和渠道商平等谈判,商场甚至愿意为了引进它而做出让步。
目前国内苏泊尔、华帝、火星人、哈尔斯、创维、康佳、TCL、圣象、大自然等都属于知名品牌。
4.著名品牌营销
这是营销的最高层次,到达这一层次的品牌,已经成为所在品类中数一数二的品牌,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基本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实现了将近100%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它能给消费者带来超越产品本身的彰显价值,消费者愿意用它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品位、信仰、审美……它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很多消费者宁肯多花几倍的钱也要购买。
这种品牌不仅在消费者端有强大的影响力,在面对供应商、渠道商时也有极强的博弈能力。代工厂会为有资格为它代工而自豪,渠道商为了引进它入驻,不仅不要钱,还愿意主动给它大量补贴。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的主动关注和报道。
以餐饮界的海底捞为例,一些商场为了引进海底捞,甚至会给它反向绑定,商场负责人会说:“海底捞你快来,装修费我给你补贴,你来了,销售额如果达不到预期,我来补贴你。”又如,一些购物中心为了引进LV入驻,会将最好的店面预留给它,并免收店面租金,甚至全额补贴装修费。
这样的品牌在各个行业中都有,例如,苹果、戴森、星巴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奔驰、宝马、特斯拉、双立人……这样的品牌,真正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即便这样,它们仍会持续地为品牌建设投资,广告随处可见,公关信息随处可闻。它们将护城河越挖越深,成为了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堑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