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47章 明王造像1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明王造像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大足石刻中的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显示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

据南山的一块刻于1250年的石碑记载:“大足素无城守兵卫,狄难以来,官吏民多不免焉,存者转徙,仕者退缩……”

这里的“狄”即指“北狄”,也就是元兵。

公元1234年之后,元兵开始进攻南宋,1236年至1240年期间数次攻到重庆,大足的官吏大多闻风而逃,宝顶山的僧侣百姓也不例外,因而这些作品猝然而止,留下这些未完成的凿痕。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遗憾,但恰恰是这些未完工的凿痕刀迹,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如何进行几何开方,如何进行粗凿和细凿。

这些步骤为我们研究古代匠师们的雕刻工序和制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ZG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布极广,几乎各地都能看到其踪迹。

然而,大多数地方的造像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发愿祈福,供人瞻仰,因此多为佛和菩萨的尊像,而经变相造像相对较少。

与此不同,赵智凤苦心营建的宝顶大佛湾,其目的则是为了“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在造像的选材和布局上,他有意识地、系统地将佛教教义贯穿其中,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宣传。

因此,宝顶石窟被誉为“ZG石窟艺术宝窟中最具逻辑性的一部巨著”。

纵观宝顶石刻造像,它是一个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展现出与其他石窟截然不同的特点:

1.有序排列与内在联系:宝顶石刻造像呈现出有序排列、前后照应、首尾衔接、层次分明的特点。

每一个龛窟都独具特色,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密宗道场的标志性造像:从镇坛虎、九大护法神开始,到正觉像结束,构成了密宗道场的完整体系。

其中,柳本尊十炼图是宝顶密宗道场属性的标志性造像,展示了密宗修行者通过苦行和修炼,最终达到觉悟的过程。

3.教义与艺术的融合:从六道轮回、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等龛窟的系列造像,到佛涅槃、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等佛诞生、涅槃的组雕,再到毗卢道场中“万行万德”的教义,这些造像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在教义上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4.孝道的宣扬与天堂地狱的对称:从父母恩重经变、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组雕,到观无量寿佛经变、锁六耗图、地狱变等天堂、地狱的对称造像,展示了佛教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善恶因果的深刻理解。

其中,锁六耗图象征着天堂与地狱仅在一念之差,根本在于“心”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