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报告:共享平台与信息可视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管理会计报告与决策支持

扫码即可观看前言微视频课程

【场景问题】

某上市公司,某次董事会茶歇期间。

一位董事向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的会计专家提问:“听您讲,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咱们董事会每年都讨论和审核财务报告,包含许多张财务报表,怎么从来没见到管理会计报告呢?”

在场的公司首席财务官(CFO)主动应答:“早年间我在大学读书时,财务会计类课程很多、很细,有初级、中级、高级,还有报表和经济活动分析,课程涉及各种会计准则,最后也都会落到财务报告上。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活动分析等,最后都没有结束到特定的管理报告上。那时老师讲课、同学学习,都没有涉及管理会计报告。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工作以后,越来越感到,实务工作中哪里有什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财务部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基本上都是围绕财务报表。要说管理会计,可能只有预算管理算得上。”

审计委员会主任补充说:“多年来在会计专业界的规范、会计教育界的课本课堂,很少专门言及管理会计报告。以管理会计教科书来说,中文、英文各种版本,我读过很多,的确都没有包含专门的管理会计报告章节。”

管理会计报告在管理会计领域属于新生事物。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被重视,管理界和学术界都注意到管理会计的一个明显的关键短板:管理会计体系中缺少满足决策需求的、成体系的信息产品。

管理会计报告的核心功能在于支持管理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设计怎样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怎样支持企业运营和管理决策,需要讨论的话题很多。

管理会计报告属于内部报告

财政部2017年9月开始,陆续制定颁布第一批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其中有《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财政部2010年4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内容也涉及管理会计报告。

会计以记录原始会计信息、加工会计信息产品为己任。会计信息产品之对外财务报表和报告,编制中遵循会计准则,主要服务于外部投资人等信息用户;会计信息产品之对内报表和报告,主要服务于内部董事会和各级管理层,编制中无须按照统一会计准则。

管理会计报告是指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根据财务和业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整理形成的,满足企业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需要的内部报告,为企业各层级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提供有用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有需求的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管理者,企业可根据管理的需要和管理会计活动的性质设定报告期间。

管理会计报告按照内容,可分为综合管理会计报告和专项管理会计报告;按照使用者所处的管理层级,可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按照管理会计功能,可分为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和管理评价报告;按照责任中心,可分为投资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和成本中心报告;按照报告主体整体性程度,可分为整体报告和分部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由信息归集、处理并报送的责任部门编制。企业应定期根据管理会计报告使用效果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以及编制、审批、报送、使用等进行优化。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管理实践中不存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

管理会计在院校,表现为一门课、一本教科书,或者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几门课、几本教科书。管理会计在实践中,CFO的职责包含两类行为:第一,实施财务管理;第二,加工和报告管理会计信息,提供管理会计报告。

一直以来,基于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会计被分为两大部分:对外报告会计,被业界冠以“财务会计”之名;对内报告会计,业界称之为“管理会计”。

所谓“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原本只是教育界学者为方便教学和梳理教科书体系而进行的分类。事实上,会计教科书中并没有清楚地界定管理会计(如同界定财务会计那样)。譬如对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会计+管理”,抑或是“管理会计=管理问题的货币化”,会计教科书中普遍没有给出解释。

放眼全球,管理实践中很少有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在设置内部会计机构时分设“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因为实践是依据统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加工衍生出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会计报告”和服务于内部管理用途的“管理会计报告”的。因此,管理会计的“复兴”,不应当只是着眼于“管理”,而应当回归“会计”。当然,鉴于当前的会计体系已经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分,我们权且依照惯例,将主要服务于管理者的对内报告会计称为管理会计。

·仔细剖析,现实社会中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实务,都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管理行为,即资金筹措与运用、资产管理活动;二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产品。

·广义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行为+会计报告信息。其中:会计报告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外部会计报告+内部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在现实中不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缺少独立信息产品(有产品,才可能有产品标准、质量鉴证、胜任能力架构,才说得上是专业)。

·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必须基于会计,又不限于会计,从而区别于财务报表/报告,也区别于各种管理报告(产、销、质量、客户、产业链……)。

·财务部门单靠自己,生产不出合格的管理会计信息产品,财务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合作,仰仗信息技术,依托共享服务中心。

管理会计的主要短板:缺少信息产品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缺位。会计以生产信息产品为己任。会计生产的信息产品表现为“含货币化数据的报表+解释数据或延伸数据的文字报告”。

以会计信息产出观念看,财务会计的产品非常明确,即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针对明确的财务会计产品,自然提出一系列专业需求:产品标准(会计准则)需求、质量标准检验(独立审计)需求以及对生产者(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操守要求。由于对外报告会计存在法律、通用专业规则以及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内部及外部社会有关各方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而管理会计居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其现实状况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不一、弹性无限、可有可无。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管理会计一直以来就没有自己明确的线索、组成,没有系统化的体系结构,更没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产品。

譬如,分步/分批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目标成本、量本利分析等,听起来属于管理会计,但并非专属于管理会计。再譬如,对实际成本的计量,作为利润计算的前提条件,已经属于基础财务会计信息的一部分。至于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管理控制、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这些管理性、控制性措施的筹划和实施,并不具备会计属性,在管理实践中的“发动引擎”,也非由CFO/总会计师完全掌控。

会计信息产品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信息产品体系

既然管理会计没有自己的核心信息产品,也就谈不上信息产品体系,谈不上进一步的产品标准、质量标准以及品质检验。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之所以可有可无,就是因为它没有独特的信息产品,难以为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CEO)的决策需求提供有效支持。因此,管理会计难以得到管理者重视,也就难以获得发展。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有一整套国别和国际标准(会计准则),并且进一步要求配套合理的审计规则,以及胜任的会计师、审计师。人们设计了很多规则对财务会计加以规范。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规范是模糊的。这恰恰表明了管理会计需要尽快出台指引以进行规范的迫切性。

放眼国际,世界已经在变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于2012年正式设立一个新头衔——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CGMA),并于2014年年初提出全球管理会计准则。我国也于2014年发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出台《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这体现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到政府主管部门重视。

但是面对机遇,管理会计在中国能否真正获得实质性大发展,更取决于管理会计自身。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会计界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管理会计多年来不温不火,以得到更为系统的认识,寻求更为有效的出路。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内涵与体系

推进管理会计发展需要在绩效管理、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及管理会计报告这四大方面着力,前三者在理论和实务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管理会计报告方面,研究和应用都较为薄弱,明显落后许多。管理会计报告问题可以被看成一个“牛鼻子”问题。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探索企业决策支持信息的完美方案,是中国企业打破管理会计应用瓶颈的关键环节。

管理会计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的直接载体,是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最真实、最综合的反映,但现阶段理论与实务界对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内涵、要素、维度、体系等基本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另外,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管理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工作正面临新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在新技术影响下,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和创新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了解管理会计报告中的技术探索与实践,从分布式账本、数据仓库、云ERP等具体业务技术层面洞悉新技术是如何助推管理会计发展的,以及未来的管理会计报告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管理会计报告设计:标准化与个性化、信息相关性

在管理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报告是新生事物。中外教科书几乎不涉及管理会计报告,管理实践研讨中也很少公开讨论管理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根本上属于“会计信息”,以货币化信息为主、非货币化信息为辅。就是说,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必须基于会计,但又不限于会计,从而区别于财务报告,也区别于各种专项管理报告(产、供、销、质量、客户、供应链、产业链……)。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设计怎样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信息怎样支持企业运营和管理决策,有待进一步讨论的话题很多。

企业会计体系包括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形成会计信息产品体系。

(1)标准化与个性化。管理会计报告需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所以既包含标准化的财务信息,也包含非标准化的非财务信息。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彰显,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独立的、特有的信息产品。要知道,有产品才可能有产品标准、产品质量鉴证、生产者胜任能力架构等一系列专业配套要求。

(2)信息相关性。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相关性,表现在支持企业运营和管理决策。这样看,设计管理会计报告应当以信息需求为导向。董事会、各级管理层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其需要管理会计报告能够揭示企业的全要素效率、功效,企业成长发展的动力,具体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成本性态、资源占用、要素消耗、资源效率/效果评价)、节能减排、环境成本、研究开发等。

共享服务平台(SSP)[1]

管理会计报告的生成,需要大量财务和业务信息,合理设计是前提。即使合理设计,但手工出具报告费时费力,且数据的真实性难免受到质疑。仅依靠财务部门,生产不出合格的管理会计信息产品。

财务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合作,应用信息技术,依托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数据中台的底层架构,打通业务、财务分析链路,融合各前端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多维经营报告。

提供支持管理和决策所需的信息产品,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能之一。共享服务平台的输入、输出过程如图3所示。数据信息的根本价值在于支持管理和决策。这一点,在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方面并无区别。在会计界,分析财务报告支持投资决策早已成为共识,而支持战术管理决策、战略管理决策的对内会计报告,即管理会计报告,有待建立完整体系。

图3 共享服务平台的输入、输出过程

管理会计信息产品设计:内部报告体系

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契机。建设中国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有两种逻辑:一是全面综合体系;二是问题导向体系。

第一种逻辑的优点在于综合且全面的设计,方便宏观管理;缺点也明显,即面面俱到,不容易形成共识。第二种逻辑是着眼于现实,先提出一系列管理会计问题,按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分类,分阶段解决,最后形成完整体系。第二种逻辑的优点是重点突出、联系实践,缺点是开始阶段的体系性不够强。鉴于管理会计体系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目的是运用并提高和改进组织的管理质量、提高组织的营运效率和效益,所以本书倾向于第二种逻辑。

着眼现实,当前要找到管理会计的突破口,就是要先研究解决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设计问题。只有先设计确定管理会计的信息产品,进而梳理清楚管理会计的线索、内涵、外延,才能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尽管管理会计不比财务会计那样有清晰的信息产品,但是同样可以设计管理会计的信息产品,体现为内部报告体系。

欧美管理会计界有句名言: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测度什么,就得到什么)。这里的关键词是“测度”,管理会计提交给CEO、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的信息产品,应该是以基于测度的会计数据和报表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报告(注意,与财务会计报表不同),否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就失去了会计特征,不必通过管理会计生成。

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会计主管部门不应当闭门造车,而应持需求导向理念,广泛征询和听取管理者、所有者的建议。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链如图4所示。

图4 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链

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产品需求导向。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者,首先是微观层面的,即组织的内部管理者、董事会、监事会。但是,由于我国大中型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以国有控股、控制为主,因此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者还应包括宏观层面的,即产业管理部门。

第二,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应该以货币化数据信息为主,同时包含具有关联性的、非财务性的营运数据信息。

第三,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应该尽可能表格化。以表格化产品为基础,才有可能逐渐实现标准化、计算机化、数据库化。

第四,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必须考虑管理者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要明确管理者的决策需求,譬如微观管理方面的成本习性、决策替代方案比较、资源投入产出分析、责任中心绩效评价等,宏观管理方面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等。

总之,要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用以助力管理决策和企业战略,首先必须了解高层决策者(董事会)、管理者(副总裁、经理)对会计信息的决策需求。显然,以CFO为首的企业会计团队在完成以会计准则、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非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财务信息,以及企业运营中的非结构化海量非财务大数据,加以数据结构化处理,生成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有用信息。这里的关键在于“数据结构化”,怎样的结构、哪些维度的结构,这属于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任务。

案例分析

主题:环境成本报告设计思路

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应遵循立足现实、问题导向的原则和思路,从设计挖掘信息产品入手,逐步构建一个务实高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以环境成本核算规范为例,说明基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环境成本数据流”的构建,为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但直接从宏观经济核算入手纠正GDP偏差,已经被证明难以行得通。这是因为,改进GDP核算不仅仅需要概念,还需要具体的路径方法和可靠数据。纠正GDP核算偏差的关键,就在于能在微观层面(管理会计)中对环境成本加以测度和计量。

从微观层面界定GDP无效性的基础是“环境成本”。如果以环境成本为核心建立“环境成本数据流会计系统”作为生态补偿的依据,就能循序渐进地汇总测算出“无效GDP价值量”,进而得出已经考虑生态价值补偿的国民经济产出价值。对此,会计实务中的重点一方面是基于管理价值立场,解析和界定环境成本;另一方面是会计手段升级,依靠信息技术将其植入XBRL-ERP系统。

开展以建立“环境成本核算规范”为目的的专业性研究,信息产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及设计逻辑如下。

(1)信息产品:环境成本项目(指标)、环境成本表。

(2)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与GDP有效性、环境成本(从外部化到内部化)、生态补偿的价值基础、XBRL-ERP系统。

(3)指引体系: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计量与解析、XBRL信息单元、生态补偿计算体系、GDP价值有效性解析。

(4)信息化建设:ERP-XBRL(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价值)、环境成本数据流(基于“环境成本表”的数据体系)。

(5)人才培养与咨询服务市场建设:建立以环境成本为轴心的环境会计理论,帮助企业以及所有微观会计主体设计“环境成本表”。

以下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主要项目及表格。

(一)关于“环境成本”

●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如下。

·内部环境成本:企业自己承担、消化。

·外部环境成本:强加给外部社会。

●第一阶段,环境成本核算以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为主;第二阶段及以后,关注“外部环境成本”,以宏观“绿色GDP”视角解决。

●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做以下双重分类。

·着眼于成本动因:合规性支出、自愿性支出。

·着眼于成本功效:预防性支出、消除当期环境影响支出、事后治理支出。

(二)环境视角与会计视角结合的现实可行性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应在现行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符合现行会计原则和信息系统。

●将各项环境成本费用,从现行会计核算资料中选出,用图、表工具加以列示。

(三)成果:形成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第一阶段研究报告、可行性政策建议

●对于企业家:内部管理意义、启示。

●可行性政策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执行环境成本会计,单靠企业的自觉性是不可持续的,应该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来约束、规范、鼓励企业的绿色环保行为。

·向财税部门建议,对自觉节能减排的企业,实行税前合理列支、治污成本分期摊销。

·对自觉节能减排的企业,在财税上支持,如采取所得税减免优惠。

·探究环境成本融入现行财务报表的方法,寻求财务软件上的接口。

·探究如何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体现环境成本,对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提出初步修订建议。

(四)主要调查项目及调查表

●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环境损失。七个项目都来自企业会计制度和账表项目,数据来源有保证。设计专项表格(一个总表,见表1;七个分表,其中环境投资与排放权交易调查表见表2),填写数据时,需要财务与环保人员配合或一同辨析、确认。

表1 环境成本总表

表2 环境投资与排放权交易调查表

(五)外部环境成本调查表

对于各种企业未承担相应预防或消除补偿责任的污染物排放,可以以实物计量单位计量,参见表3。

表3 外部环境成本调查表

<问题讨论>

(1)各种外部环境成本,例如对所在地生态状况的影响、对周围社区居民的健康与财产造成的影响等,显然难以在表格里表达,那么如何在表格之外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叙述?

(2)外部成本的种类繁多,且在企业间差异甚大,怎样将其条理化?


[1]共享服务平台(Shared Service Platform),也表达为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