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史记三千年·西汉名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且不论盗嫂偷金 行反间范增出走

周勃和灌婴等老将全都说陈平的坏话,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不过这也只是像帽子上装饰用的玉器罢了(“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成语“美如冠玉”之源),恐怕是外强中干、羊质虎皮,绣花的枕头——中看不中用,没有什么奇才大略。我们听说他在家时和自己的嫂子有私情,在家不能安身,才投靠魏咎;在魏咎那里三心二意,才投靠项羽;到了项羽那里,又因为不中用,才当逃兵,到了我们这里。今日大王给他高官显爵,令他监察军队,主管赏罚,可他腐化堕落成贪污犯,收取贿赂,送钱多的得高官厚禄,送钱少的只能屈居下流,所以说陈平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希望大王明察。”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今众口一词,都说陈平的坏话,刘邦也犯了嘀咕,他必须把这件事调查清楚。如果自己看错了人,再一意孤行,恐怕是众怒难犯。难道真是自己错了吗?

刘邦可以不管陈平与嫂子偷情的事,但是他不能容忍陈平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于是刘邦就责备引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举荐的是他的才能,如今您责备的是他的品行,二者不能混淆在一起。古时有个人叫尾生,非常守信,他和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女子没来,这时涨水了,可他为了遵守约定,竟然抱着桥柱子等待,最后被淹死了(即成语“尾生之信”)。假使您任用的是这种死守信约、不知变通的所谓信义之士,对于战争的成败又有什么用呢?大王您有时间和这种人浪费口舌吗?如今楚汉相争,情势危急万分,我所考虑的关键是:陈平的计谋是否对国家大事有利?就算他‘盗嫂偷金’(此典故由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非得抹杀他的能力吗?”

这番话肯定对刘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还是把陈平叫来数落道:“先生如今已三易其主,讲究信义的人怎会如此三心二意呢?”陈平是什么人?琉璃的肚肺,玲珑的心肝,他一听这话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他知道有人从背后捅刀子了。他说:“我刚开始跟随魏咎不假,但是他不能采纳我的建议,后来又听信谗言排挤我,我才投靠项羽。项羽不能信任人,他所宠幸、任用的不是项氏族人就是妻族兄弟,是不折不扣的‘任人唯亲’,即使奇才异士也不会被真正任用。在那里郁郁不得志,我才背楚归汉投奔您,不为别的,就是听说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推心置腹、以诚待人,是名副其实的‘任人唯贤’。我身无分文,若是不接受贿赂,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何况我交游广泛,军务繁忙。我连基本的公关费用都没有,怎么收集情报、派遣间谍呢?不做这些工作,我又怎么决策呢?假使我的计策有值得采纳的,请大王留下我;若认为我一无是处,那么我收取的钱财一分不少都在这里,请您收缴回去,我也请求离开,以便平息众怒,不让大王为难。”

这话说得理直气壮,反而像自己有满肚子的委屈要向刘邦倾诉。刘邦一听,马上认错:我错了,冤枉先生了,你什么也别说了,是我的疏忽致使先生名声受损。他马上赐给陈平大笔的活动资金,正式任命其为护军中尉,监督众将,这些老将才不敢再说什么了。这就是刘邦的优点:知错必改,重才干不看虚名,用人时能够把握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笔者推测,这也可能是陈平“欲擒故纵”的策略。他明知道自己名声不好,而且一来就受到重用,肯定要受到别人的攻击。如果这个矛盾不爆发,让刘邦心里犯疑,事情就不好办了。只有以攻为守,把事情摆在桌面上讲明白,辩明“品德”与“才干”的关系,才能让刘邦真正认识自己,自己的缺点才不会掩盖自己的长处。因此,他故意激怒众将,然后和刘邦最后摊牌。谁知道呢?

后来,在荥xínɡ阳大战中刘邦使出浑身解xiè数也不能摆脱困境,而项羽也是焦头烂额。项羽就想同意刘邦的建议,以荥阳为界各自罢兵。范增劝项羽说,打铁要趁热,不能给刘邦喘息的机会。这让刘邦苦闷不已,他问陈平:“天下纷纷,何时可定?”人在困难时期都会摇摆不定,刘邦也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怀疑。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那些清廉中正、喜欢沽名钓誉、讲究繁文缛,烦琐)节的士人大多投奔到他那里。这些人看重脸面,平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斯斯文文,避开本应摆在桌面上光明正大的实质利益不谈,也认为这是项羽心知肚明的事,应该不会亏待他们。可等到论功行赏时,项羽非常吝啬,顾左右而言他,对实质问题避而不谈,赏罚不明,这才让众人寒心。这些人对项羽并不是心服口服,只是做表面文章罢了。而大王您呢,态度傲慢,简约少礼,办事讲究实效,那些爱好名声、注重气节的士人肯定对您敬而远之。然而大王能够奖功罚罪,言出必行,那些有能力、无气节,讲实效、好名利的无耻士人大多投归于汉。假如您和项羽各自能改掉自己的短处,吸收对方的长处,平定天下只是小菜一碟(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而您喜欢随意侮辱人,不能得到廉明的士人,这真是令人惋惜。不过,反观项羽阵营,它也并非铁板一块,真正刚强耿直的大臣(即成语“骨鲠之臣”。鲠,ɡěnɡ也不过是范增、钟离眜。此人投奔韩信后,韩信为了讨好刘邦,逼死了他)、龙且。韩信无视郦食其的存在,悍然发动对齐国的战争,田横没办法,向项羽求救,龙且就是被项羽派遣,最后被韩信击杀的那个人)、周殷这几个核心人物,寥寥几人罢了。其他人有的表面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有的阳奉阴违,对项羽的赏罚不公相当不满;有的不能施展个人抱负,对项羽的任人唯亲深恶痛绝。这些人未必能抵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您若能拿出几万斤黄金,实施‘反间计’,离间项羽阵营的君臣关系,让他们杯弓蛇影,互相猜疑,这样他们就会自相残杀。项羽本来就见识不足,猜忌多疑,耳根太软,容易听信谗言。据我估计,‘金元外交’这一斗争策略会长盛不衰的。只要他们内部一乱,大王趁机起兵,项羽必败无疑。”刘邦高兴得直拍大腿,拿出四万斤黄金,任凭陈平花销,不用记账,自己也不过问开支情况,只要陈平把事情办好就行。

陈平搞间谍阴谋活动真是得心应手,他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展开行动。关键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些“被金钱俘虏的小鬼们”四处宣扬钟离眜等人的罪状,说他们心怀不满,自认为劳苦功高,却不能裂土封王,他们与汉王刘邦秘密接触,想里应外合诛灭项羽,然后各自称王。项羽这只“大尾巴羊”果然起了疑心,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这些忠心耿耿的老将。项羽光怀疑还不算完,又派使者到刘邦那里打探虚实。这可是自投罗网,陈平想创造这样的机会还怕等不来呢,于是他马上安排演员,导演了一出“请君入瓮wènɡ”的好戏。项羽的使者到了汉营,吃饭时,陈平先派人端来“猪牛羊”三牲皆备的佳肴,这是当时待客的最高礼数。服务员进来时毕恭毕敬、笑容可掬,可是一听说对方是项羽的使者,眼睛圆睁,嘴巴张大,故作吃惊状,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这些精美的菜肴端走了,再回来时端上的只是粗茶淡饭,对人也是爱答不理,脸拉得像个鞋拔子。

这个使者憋气带窝火,回去就向项羽一五一十地诉说一遍——好像还不是“一五一十”,应该是“添油加醋”地诉说一遍。项羽果然疑窦丛生,怀疑范增搞小动作。当然,这条计策得以成功还要有之前陈平散布的流言蜚语做铺垫。项羽疑心已起,苍蝇才叮了这个有缝的鸡蛋。陈平他们彩排的时间短,这部戏实际上是个肥皂剧,拙劣不堪,若是遇上能够明辨是非的领导者,肯定会莞wǎn尔一笑,根本不当回事,而且还应该想到,对手如此处心积虑地离间我们的君臣关系,不正说明下属对自己忠心耿耿,并且下属是因为能力非凡才导致对手如此忌惮的吗?就算思维不能达到这个层次,也应该想想下属这么多年来在大事小事上的表现,不能草率地胡乱猜疑呀!范增劝项羽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攻破荥阳,因为刘邦此时内外交困,独守孤城,这正是消灭他的最佳时机,可是项羽已对范增产生怀疑,明知是个好主意也不肯听。

有个成语叫“因人废言”,意思是说没有就事论事,虽然对方的话正确,但是因为不喜欢对方或是别的原因,就连对方的正确意见也一并否决。这是严重的错误。范增根本没有反叛,项羽得到的最有力的证据只是敌人的拙劣表演所展示的信息,连敌人的话都能相信吗?笔者实在搞不清项大将军的想法,简单地“一刀切”是相当愚蠢的。范增后来缓过劲来,知道项羽不相信自己了,这个倔老头也是沾火就着的脾气,他也没做太多的解释,直接炒了项羽的鱿鱼。他生气地说:“如今天下大局已定,大王您自己干吧,我老了,不中用了,我辞职。”走到半道,范增因痈疮迸裂而死,也可以说是被活活气死的。陈平知道这个消息后,在夜里派两千女子虚张声势,出荥阳东门,引诱项羽去追,而自己和刘邦却从西门逃走,回到关中老家,收集散兵游勇再次向东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