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辑前言

本书属于美国早期经济与社会研究系列,这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与费城图书馆公司(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协同开展的项目。作者回顾了美国内战前由关税问题引发的长期斗争,以及其背后有关制造业的利益牵扯与批评方的反抗行动。在这些年间,进口关税是争议热度仅次于奴隶制的问题。为何关税会让政策制定者、制造商、分销商、西进扩张主义者与各阶层消费者对国家经济的前景争论不休?本书将以扣人心弦的叙述手法带领读者廓清这段历史。

在美国内战前,关税政策是公众关注的一大问题。关税成了联邦政府的最大收入来源,也成了企业家的最大投资动力。到19世纪初,美国消费者已经深知,原材料进口关税上涨会导致制造业成本增加,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就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去弥补制造业的开销。北部许多州的利益集团要求政府保护国内制造业,而南部州的利益集团则强调当地的谷物出口依赖于自由贸易,关税的提高因而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分歧。

皮尔特的研究姗姗来迟却不负众望,分析了美国在内战前颁布的11部重大税法,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学术才能。在他的研究中有一项发现非常引人瞩目且深刻:关税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区矛盾或政党矛盾。地区之间与政党内部频频分裂,各方都在处心积虑地辩论与劝导,长此以往,主要行动者之中就演化出了一小群游说者,他们通过倡议某种观点来收取报酬。他们不仅作为宣扬政策的代理人,为支付报酬的利益集团传达观点,还熟知关税政策错综复杂的相关信息,能预测国会各项提案的影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政策制定的结果。

皮尔特还将帮助读者认识到一个要点:在美国内战前,政治经济并非立足于单纯的理论组合,其成因也不限于重大的战役和党派驱使下的国会投票。政治经济学更讲究实际情况,而且十分棘手。在日复一日的关税争议上,个人如何代表制造商、消费者与出口商等经济利益集团行事,以及如何说服矛盾方转念或妥协,都是构成当时政治经济的因素。因此皮尔特认为,想要了解北美该时期的发展格局,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关税,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游说者。随着这些游说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开始兜售口才与人脉,不仅敢接受巨额酬金,还敢向他人行贿,对政策制定的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皮尔特还将向读者揭示,游说者出现的时间早于以往研究的发现,其影响之深远也被严重低估。

凯西·马特森

特拉华大学美国历史系教授

费城图书馆公司早期美国经济与社会研究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