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办学资格
虽然后世常说,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但实际上,那是在千余年的彼此争斗进程中,谁都奈何不了谁的结果。
至少在这个时代,佛,道,儒三家,不存在什么三教合一的说法。
尤其是儒家,怎么也不会看的起出世修行的佛家和道家。
顺带一提,这里说的道家,更多是指张道陵创立的道教,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黄老学说不是一回事......当然,在这个时代,并不会有人分的那么清楚就是了。
总而言之,儒家看不起佛道两家,如果不是官面上的应酬,云山书院根本不会去搭理什么高僧甄选仪式。
李豫就这样,被颜勤礼踢出来,当了一次挡箭牌,吉祥物。
其实吧,李豫对释道儒三家,都没啥偏见的。
有人总说什么“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开门敛财”,其实并不对。
和尚也有在乱世广开山门,接纳难民的,嘉靖朝的道士们,也没少借机敛财......不是佛家或者道家有问题,是有些和尚和道士的人品有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好坏。
所以嘛.....其实李豫并不觉得去参加高僧甄选仪式算什么惩罚,顺道来说,还是一个见见世面的机会。
李豫也是有自己的目标的。
虽然萧沫总是吐槽李豫过的跟离退休老干部似的,但李豫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的。
他想办一座学堂。
当然,不是指像云山书院这样的高等级学府,是一座启蒙学堂。
云山书院,四年为一届,等到秋后,李豫就该离开书院了......用现代的话说,算是毕业了吧。
一般像李豫这样的毕业的书院学子,要么拿到学院的推荐信,去长安参加科举,入仕为官,要么去给世家大族投书,获取世家大族的赏识,拿到世家大族的推荐信,也能参加科举。
最差的,也能在一些达官贵人的府上,获取一个西席之位,负责给世家大族的子弟教授学问,混口饭吃。
李豫不想过这样的日子。
本来还是很想的,毕竟科举是目前唯二能让李豫改变现实处境的办法之一......还有一个是死皮赖脸的娶到萧沫。
但是吧,经历了辛玥事件后,李豫的三观有过一次重塑。
那时候开始,李豫就觉得吧.....其实当官不当官的,意义并不大了。
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一套善恶体系。
当然,辛玥事件后,李豫并没有完全的放弃科举,依然还是对科举抱有一定的期望的......但是自从长安要开始举办水陆大会了,李豫渐渐的就对科举没有太多的热情了。
连李二那样的人间帝王都免不了要去地府走一趟,何谈其他人?!
当然,李二就算去了地府,那也是天子,有他的优待,不仅十殿阎罗亲自出迎,甚至崔判官还徇私增寿了.....可说到底,人家让你去,你就不能不去。
科举当官,当到最大都没有皇帝大......人生本就短暂,为什么不能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一点上呢?!
当然,李豫想要的丰富人生,肯定跟萧沫那丫头的定义,完全不一样。
李豫只是想回到钱塘县,在那里开办一个学堂。
一来,尽自己所能的,让一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能有一个识字的地方。
二来,也算是一个营生,不至于让自己过得太辛苦。
只是吧,这年月,办个学堂,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大唐,所有的学堂,都需要经过官府许可的,不允许办私塾。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很显然,就李豫现在的处境,顶着一个所谓名士之子的名头,并不能给他创办学堂带来什么便利。
所以,李豫也是需要通过一些关系,获得官府批准,才能名正言顺的建立学堂。
本来李豫的打算,是借用一下虞亮等人的关系,毕竟钱塘县是杭州府辖下的一个县城,县令再怎么样,也不会在这种小事儿上,不给虞亮这个知府公子的面子的。
但这事儿吧,多少有点上不了台面,甚至以虞亮的性格,估计也很难答应。
而现在,李豫有机会能直接面见杭州知府虞中允,如果能从他这边直接得到办学许可,可比走关系要强的多。
所以,李豫接下了颜勤礼给的任务,准备借着这次出席仪式的机会,跟虞中允套套近乎,弄个办学资格下来。
这事儿吧,说难不难,但说容易,也不算容易。
李豫本就是云山书院的学子,他离开书院后,想去钱塘县办学授课,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眼里,这算是造福乡梓的好事儿。
值得鼓励。
但也仅限于鼓励.....毕竟这个时代,对于知识解释权和教育权,不管是皇帝还是世家大族,都看的非常严。
李二可以认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是他一代明君的思想觉悟。
但这话他当皇帝的可以说,天下人要是真的都这么认为了......那第一个坐不住的人,就是李二自己。
所以啊,教育权,不是那么容易放开的。
李豫在高僧甄选仪式后,跟虞中允套近乎的说出想要回乡办学的事儿,一开始虞中允是不假辞色的。
是个人都要办学,什么学都给办,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如果李豫不是云山书院派来的代表,如果李豫不是跟自己的儿子关系还不错,自己有所耳闻.....虞中允会搭理李豫才怪咧。
但是吧,经过李豫的一番解释后,虞中允渐渐地,心思活络了起来。
因为李豫要办的学堂,是一个启蒙学堂。
只教启蒙内容,不涉及四书五经......问题应该不大吧。
而且,说实话,李豫在说服虞中允的过程中,有一些话,还是让虞中允有所触动的。
李豫告诉虞中允,当百姓都能勉强认识一些字了,那么朝廷政令传递到地方,就不需要通过乡老传达,也可以省去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解读谬误......这对朝廷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别的虞中允没有太当回事儿,但这话吧,虞中允是听进去了。
唐初,世家大族和皇权力量的角力还在继续,李二这样的皇帝,是不会允许地方不听中央政令的情况出现的。
可偏偏,如今地方依然势大,皇权不下乡,可不是说说而已,它就是事实。
如果李豫说的情况真的能实现,那对朝廷来说,就是打破中央和地方政令壁垒的一步妙棋。
当然,对于李豫的这番话,虞中允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同时,虞中允考虑问题的方向,肯定跟李豫的需求,并不一致。
站的位置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肯定也不一样......这就是传说中的“屁股决定脑袋”。
但这并不妨碍虞中允给李豫批条,给了李豫一个办学的资格。
虞中允大概是想让李豫去试试,看看结果如何......办成了,功劳是虞中允的,办砸了,一个小小的启蒙学堂,还不至于影响到虞中允的前途。
再者说,虞中允也考虑过了,就李豫云山书院学子的身份,以及他跟颜勤礼,跟自己儿子,跟萧家三娘等人的关系,就算不通过他虞中允,这事儿也不是办不成。
既然如此,那虞中允干嘛要站出来当这个挡路的恶人,成人之美不好么?!
当官的人,心思是最复杂的,好官,贪官,都是如此。
不过嘛,这些都跟李豫没啥关系,他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今天来参加这个什么仪式的最大目标,已经完成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只有一个了......尝试寻找某个罗汉转世的疯癫和尚。
杭州城的高僧甄选仪式,最后决定了让灵隐寺的慧远大师入京.....你在凡间的师父在这里,你这个不合格的徒弟总不能不出现一下吧?!
而要找这个酒肉和尚的话,肯定是不能在公开场合找......得去后院厨房看看。
果然,就在知府府的厨房后边,李豫找到了正抱着一根狗棒子骨硬啃的疯癫和尚。
一阵风吹过,李豫倒霉,站在了下风口......那个味儿哦,李豫差点把刚吃的那点酒菜全给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