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本原特性、中国语境与完善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以来,学术界和高等教育实践界围绕现代大学体制机制变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工作的重心都是在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说,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研判和提炼,以总结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路径”。因而,考虑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全局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动态性共存的特点,研究团队尽可能在有限的研究期内尝试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厘定核心主题与构建逻辑框架。由于现代大学制度既是一个宏观的学术概念,又是高等教育实践领域的微观范畴,因此,本书在厘定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时主要是通过梳理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点、访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领导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点和难点的考虑以及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选取了府校关系及其权责界定、大学与社会互动机制、大学治理结构及权力运行以及大学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等作为本书的核心主题,并基于探讨“完善什么—谁来完善—怎么完善—完善效果”的问题导向,构建了本书的逻辑进路与基本框架:研究设计(理论适切与逻辑框架)→理论认知(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意涵)→成效问题(现代大学制度试点运行剖析)→比较借鉴(国内外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及运行启示)→路径选择(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权力运行与社会服务优化)→行动策略(现代大学制度具体设计)。

第二,确保研究内容的张力与聚焦相统一。本书在主要内容的总体把控上突出两个依据:一是按照选取的核心研究主题来展开,二是紧密结合现代大学制度试点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来论述。在研究内容的具体呈现上既观照宏观的战略分析,又聚焦现代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实践。例如,在对大学治理结构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放管服”政策解读来探讨大学外部治理调整,以构建高校党政学共治框架来探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的路径,并在某大学治理结构、治理过程与治理文化深度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治理能力的探索性评估做出定性判断。又比如,本书在探讨大学权力这个核心主题时,还就大学权力运行中的一些异化现象做了专题分析,如学术权力行政化和市场化的风险表征及规避问题。

第三,着力把握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问题和中国路径”。本书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因此,在遵照现代大学发展的世界普遍趋势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重点是如何提炼我国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的真实问题并对症下药。比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设计及权责界定的理论阐述,民国时期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所体现的校务决策治理上的启示,行政学术“双肩挑”群体所暗含的权力运行风险,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制度与大学党政学共治的建构等,力求从这些实际问题的剖析中找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方案”。

第四,突出研究方法和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考虑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多元化特点,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例如,对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前后的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对学术权力运行现状的判别则是以问卷调查来做评判的,对优化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治理能力评估则是从某大学章程、管理架构、决策程序以及文化认同等角度来进行案例深描等,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精准性。此外,本书在文本呈现上除了传统的文字陈述外,还特别注重将一些重要观点以图、表、专栏等方式进行表达,尽可能在研究内容上做到形神兼备。

第五,注重研究的时代性。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真正强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范本”是近十年才出现的,特别是《纲要》做出顶层设计后,伴随其后的现代大学制度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校创新驱动发展、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及内控改革等,尤其是近些年推动的“双一流”建设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这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政策、新的实践又不断“倒逼”本书立足于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抢抓研究热点,破解现实难题。

总体来说,现代大学制度包罗万象,但是改革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的一条核心主线。本书也正是在这个逻辑指引下来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体制机制变革的问题,并试图在某些领域开出“中国药方”。当然,囿于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本书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可能还流于表面,对一些政策实践的理解和建议可能还有纸上谈兵之嫌,这同时也是我们继续深入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动力。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谢凌凌 张琼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