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外奇穴与对穴
1.经外奇穴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高点,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偏瘫,癫狂,痛证。
(2)当阳
定位: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主治:偏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
(3)鱼腰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动,眼睑下垂,眉棱骨痛,眼斜。
(4)上迎香
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主治:鼻炎,鼻渊,鼻塞以及嗅觉减退。
(5)太阳
定位: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后约1寸。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疾,口眼㖞斜。
(6)耳尖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折耳向前,尖上是穴。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麦粒肿,喉痹。
(7)翳明
定位: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处取穴。
主治:目疾,耳鸣,失眠,头痛。
(8)海泉
定位:张口位,舌转卷向后方,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主治:舌体肿胀,舌缓不收,喉痹,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9)金津、玉液
定位:在舌底静脉上。正坐张口,舌转卷向后方,于舌面下,舌系带两旁之静脉上取穴。左称金津,右称玉液。
主治:舌强失语,舌肿,口疮,喉痹,消渴,呕吐,腹泻。
(10)颈百劳
定位:在项部,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当大椎与后发际连线的上1/3折点处,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颈椎病,颈肩部疼痛。
(11)胃脘下俞
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胰腺炎,咳嗽,咽干。
(12)痞根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主治:现代常用于腰痛、肝脾大。
(13)下极俞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
主治:现代常用于遗尿、下肢酸痛。
(14)腰眼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频,虚劳羸瘦,消渴。
(15)十七椎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痛经,崩漏,遗尿,月经不调。
(16)腰奇
定位:俯卧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主治:便秘,头痛,失眠,癫痫。
(17)华佗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主治: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疗脾胃肝胆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18)二白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肌腱的两侧。伸腕仰掌,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上,将此连线三等份,在下1/3折点上,桡侧腕屈肌肌腱的两侧,一侧2个穴位。
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胸肋痛。
(19)腰痛点
定位:伏掌,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连线中点处,一侧2个穴,左右共4个穴位。
主治:现代常用于急性腰扭伤。
(20)外劳宫(落枕穴)
定位: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主治:落枕,手背红肿,手指麻木,手指不能屈伸。
(21)四缝
定位:仰掌伸指,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的横纹中央,一侧4个穴位。
主治:小儿腹泻,疳积,肠虫症,百日咳,咳嗽气喘。
(22)十宣
定位: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23)鹤顶
定位:屈膝,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现代常用于膝关节炎、鹤膝风、下肢瘫痪等。
(24)内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腿痛及其周围软组织炎。
(25)胆囊
定位: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直下2寸。
主治:胆囊炎,胁痛,下肢痿痹。
(26)阑尾
定位:正坐或仰卧屈膝,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下肢痿痹,消化不良。
2.特效对穴
(1)合谷、太冲: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
(2)内关、足三里: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
(3)梁丘、公孙:解痉止痛,健脾和胃。
(4)支沟、阳陵泉:疏肝理气,清利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
(5)外关、悬钟:疏三焦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
(6)气海、三阴交: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
(7)合谷、内庭:泻胃火,降呕化积,理气止痛。
(8)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
(9)中渚、足临泣: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10)人中、委中: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络止痛。
(11)膻中、内关: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阳止痛。
(12)鱼际、复溜: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13)外关、后溪: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14)印堂、合谷: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15)归来、三阴交:通调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16)太溪、太冲: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17)阳谷、侠溪: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18)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19)曲池、上巨虚: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止泻。
(20)风池、昆仑:疏通经络,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21)头维、列缺: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22)命门、委中: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23)中渚、后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4)百会、涌泉: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25)少商、厉兑: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26)百会、隐白:可治中风昏迷,气虚下陷,崩漏。
(27)印堂、上脘:可防治晕车、晕船。
(28)曲泽、委中:可治中风闭证、霍乱、高血压。
(29)足三里、悬钟:二穴相配可预防中风,常用灸法。
(30)阳陵泉、血海:二穴相配可治疗神志疾病。
3.辨病取穴
(1)失眠:通里、照海,通里、大钟,治疗属心肾不交者。申脉、照海,治疗阴阳失调、阳亢失眠者;内关、三阴交,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属心气不足者加神门。
(2)高血压、头晕:百会、太冲,百会、涌泉,二间、厉兑,痰湿中阻配天突、中脘,目眩项强配天柱、养老,足三里、肝俞治疗头昏眼花属肝血不足者。
(3)伤风感冒:风池、风府,风门、肺俞,风门、身柱,二间、阴郄,合谷、曲池,大椎、束骨,风池、合谷,孔最、合谷。
(4)胁肋疼痛:外关、阳辅,外关、足临泣,胆俞、日月,期门、温溜,支沟、阳陵泉。
(5)咽炎咽痛:太溪、中渚,翳风、听会,少商、商阳,鱼际、液门,合谷、内庭,足三里、二间,二间、太溪。
(6)颈肩痛:天柱、束骨,承浆、后溪,束骨、后溪,列缺、后溪,风池、悬钟,水沟、曲池,承浆、风府,悬钟、昆仑。
(7)心胸痛:中脘、大陵,膻中、三阴交,心俞、内关,心俞、通里,大陵、内关,委阳、天池。
(8)肠胃病:内关、内庭,梁门、阳辅,至阳、涌泉,魂门、胃俞,中脘、足三里,足三里、内庭,厉兑、内关,下脘、陷谷,膻中、巨阙,阴陵泉、三阴交,天枢、大肠俞。
(9)腰脊痛:身柱、委中,关元、三阴交,命门、肾俞,气海、然谷,后溪、申脉,大肠俞、阴陵泉,命门、腰阳关,水分、复溜,白环俞、委中,肾俞、委中。
4.常用易记穴位歌
(1)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医。胃经是梁丘,脾应地机宜。
心经取阴郄,小肠寻养老。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是筑宾。
(2)急症穴位歌
尺泽喘咳痛,列缺咽肿宁。合谷面口患,曲池肩痛松。
肩髃臂无力,迎香鼻塞通。地仓口㖞斜,颊车齿痛风。
下关耳鸣痛,天枢气上冲。三里治肚腹,内庭牙病停。
滋阴三阴交,水肿找阴陵。神门心惊悸,后溪落枕痛。
听宫耳中病,攒竹刺即明。风池头痛用,听会同听宫。
太溪滋肾水,曲泽烦热宁。内关心胸满,外关热病清。
腰背委中求,昆仑目眩终。翳风耳鸣烦,子髎治眼灵。
固本关元穴,气海温补中。俞穴皆在背,均治脏腑病。
(3)穴位配伍歌
头项寻列缺,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角孙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两眉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下关与翳风,面口合谷收。口眼㖞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与四白,面痛治亦同。牙齿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不能动,后溪或悬钟。急性项背强,手三里人中。
耳聋取听会,耳门助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吞咽选天突。人迎配通里,听会支沟行。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留。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灸。中极阴陵泉,利尿治潴留。
华佗夹脊穴,防治力无穷。胁痛取章门,阳陵与支沟。
扭伤腰痛穴,脊椎委中求。虚损灸命门,大肠同肾俞。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昏迷刺人中,内关涌泉用。三棱针点刺,十宣医热病。
曲池降血压,也可推桥弓。发热取大椎,至阳间使同。
三里调肠胃,内关救心胸。神门三阴交,宁心又止呕。
并可治失眠,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内关加人中。
肺疾咳哮喘,膏肓配膻中。风门与定喘,大椎作用同。
天突止打嗝,痰多加丰隆。肝胆背俞应,至阳及太冲。
天枢滑肉门,止泻有奇功。升阳举下陷,承山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