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豆
【壮名】Betbaklig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双眼虾,巴果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果实。
【植物形态】小乔木。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毛。单叶互生;托叶线形,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苞片钻状;雄花花梗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深裂,花瓣5,长圆形,反卷,内面和边缘生细棉毛,雄蕊着生花盘边缘;雌花花梗较粗,花萼5深裂,裂片长圆形,外被星状毛,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状毛。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有3钝角,种子3颗,长卵形,背面稍凸,淡黄褐色。

巴豆植物图
【分布】广西主要分布于桂平、玉林、上思、武鸣、龙州、天等、靖西、龙胜、邕宁。
【采集加工】当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摘下果实后阴干或堆集在一起,经2~3日,使其发汗变色后晒干即可。
【药材性状】果实卵圆形,具3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种子椭圆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无臭,味辛辣。有大毒。
【功效主治】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治痰饮喘满,喉风喉痹,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癥瘕,痈疽,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巴豆霜入丸、散,0.1~0.3g。外用:捣膏涂,或以纱布包擦患处。
【中毒症状】口服后口腔黏膜发生红肿或水疱,口腔、咽喉、食管有烧灼感,流涎,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剧烈腹泻,大便呈米泔样,严重者有呕血或便血。
【经验选方】
1.海绵状血管瘤:巴豆2g,冰片5g,制草乌10g,生大黄15g,青木香15g,土鳖虫15g,威灵仙30g,红花15g,川芎10g,共碾末,每次取适量用米醋、酒调敷患处。
2.脓疮未溃:巴豆、蓖麻子、乳香、没药各等份,捣烂敷患处。
3.疥疮:巴豆30g碾末,与香油5g、米醋10mL调成糊状,每次取药3g搽涂患处至发热为度。

巴豆药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