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杰传世金言家训精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中华传世金言》:忠国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摘自唐·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

释义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察看古代帝王的统治,有兴也有衰,就像有了早晨必有傍晚一样。衰败者皆因遮蔽了自己的耳目,不了解当时治国理政的得与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媚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最后的灭亡。我深居皇宫,不能完全了解天下事,所以以你们为我的耳目。不要因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留意。受人敬爱的不只是君主,使人敬畏的不只是百姓。天子如果有道,百姓就会拥戴他;如果无道,百姓就会弃之而去,这的确是十分可怕的。”魏徵答道:“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居安忘危,身居太平之时而忘记了动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现在陛下拥有四海,内外清平安定,还能尽心治国理政,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姿态,国运自然会昌盛不衰。臣曾听古人讲,‘君主如同舟,百姓好像水。水既能载舟也能使舟倾覆’。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自战国·屈原 《离骚》

释义

在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抱负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摘自战国·屈原 《九章·涉江》

释义

我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志与世俗同流合污,我宁愿这样愁苦地终生不得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摘自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

释义

自古以来,谁都难免有一死,为报国我不惧死亡,且将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青史上!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摘自宋·文天祥 《赴阙》

释义

我的壮心像精卫填海一样,为了国家我不惜卧薪尝胆。表现了文天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摘自宋·文天祥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释义

此词是作者于广东五坡岭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送至燕京途中所作。战败被俘,中兴国家大计破灭,自是悲痛万分,故“朱颜都变尽”;但仍未改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故“只有丹心难灭”。这是作者自明心迹的爱国宣言。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摘自宋·文天祥 《金陵驿》

释义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都已经过去,能够经得起后人的称道,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摘自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

释义

此诗表达了作者被元军所俘后的忧国感怀之情。大好河山已然支离破碎,就像在狂风中飘散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动荡不安,就像暴雨击打下的浮萍。作者既叹息国家的危难,又慨叹与之紧密相连的自身遭际的艰困,语调极为沉痛悲凉。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摘自宋·文天祥 《南海》

释义

男子汉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永远为国家的事业奋斗下去。

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

——摘自宋·文天祥 《答元将》

释义

怎么能为了求得个人的名利福分,就丧失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精神?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摘自宋·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释义

痛苦过去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这是何等的悲痛啊!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摘自宋·文天祥 《山中感兴》

释义

怎能不珍惜青春年华?及时行乐并不是我所追求的。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摘自宋·文天祥 《正气歌》

释义

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忠于祖国的节操就显现出来,能够经受住生死考验,一个个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注:1283年文天祥慷慨就义,其妻欧阳氏收殓丈夫的遗体时,在他的衣袋中发现其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摘自宋·李清照 《夏日绝句》

释义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后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现出诗人的豪迈气魄和刚毅性格,是千古名句。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摘自明·吕坤 《呻吟语·卷上》

释义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摘自宋·陆游 《太息·宿青山铺作》

释义

我平生的意志如铁石般坚硬,甚至将家庭置之脑后,一心只想建功报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摘自西汉·司马迁 《报任安书》

释义

人总有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死,其价值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其价值比鸿毛还轻。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句话的鼓舞下为国强民富而不懈奋斗。

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趋利不知义士之节。

——摘自南宋·李邦献 《省心杂言》

释义

不遇到艰难困苦,不能显示忠臣的心志;不面对利益,不能知晓义士的节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摘自清·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便会不顾生死去做,怎么能因是福就趋向,是祸就逃避呢?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摘自唐·武则天 《臣轨上》

释义

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家安定、繁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启超

释义

此语源于明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参见下一条),梁启超将其概括为以上八个字,意谓国家的兴盛衰亡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此语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架起了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桥梁,激励人们为国家努力奋斗。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自明·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释义

民族的危亡是全民族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此语反映了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民族的存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求我们一切“从我做起”,办实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尽到应尽的义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自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释义

为国家分忧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庆历六年(1046),谪守巴陵的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应邀写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幼年家贫,青年入仕途,官至参知政事。后遭保守派参劾,被贬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幼年的贫穷,仕途的沉浮,晚年的遭贬,使他经受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国事艰危,体会了民众疾苦。因此,他才能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以悯待民,以忠报国,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悲壮、几多感慨、几多敬仰、几多忧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摘自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于市井或退隐则为国君忧虑。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摘自唐·岑参 《送人赴安西》

释义

从小就想着报效国家,而不是想着要封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摘自明·戚继光 《韬钤深处》

释义

封侯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平生所愿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倭寇赶走,使海上安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摘自宋·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释义

忧虑操劳可以让国家繁荣昌盛,安逸奢侈可以让自身堕落灭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摘自《战国策·燕策三》

释义

荆轲去刺杀秦王,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悲歌:风萧萧地吹啊,易水寒气逼人;壮士从此远去啊,就再也回不来了!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摘自东晋·葛洪 《抱朴子·广譬》

释义

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热爱国家,就如同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摘自唐·李百药 《北齐书·元景安传》

释义

大丈夫宁可做被打碎的玉器,也不要做完整的陶罐。此语常用以比喻为保持人生气节,宁可牺牲。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摘自《礼记·儒行》

释义

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摘自宋·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

释义

报效国家的志向至死都不会改变。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摘自明·海瑞 《谒先师顾洞阳公祠》

释义

世世代代也不改变冰霜一样清白的节操,死上一万次也要保持捍卫国家的身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摘自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

若能够建千万间房屋,使天下贫寒的人士都能住进去而喜笑颜开,任凭风雨吹打也安然得像山一样。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忠无礼,国何以立!

——摘自西晋·陈寿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释义

君主以礼对待臣子,臣子忠心耿耿做事以报答君主。若没有忠诚和忠心,没有必要的礼制仪式,国家何以能屹立于世呢!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摘自三国·曹植 《求自试表》

释义

忧虑国家大事而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就是忠臣的志向。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摘自三国·曹植 《白马篇》

释义

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赴死当作回家一样。

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摘自《金史·左企弓传》

释义

国家的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绝不能让给外人。表达了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寸土不让的爱国之情。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摘自《管子·治国》

释义

治理好的国家往往富足,而混乱的国家常常很贫穷。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摘自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临刑前写的名联

释义

要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担起弘扬道德和正义这副重担。“著文章”指寻求真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以唤起民众的觉悟。“铁肩担道义”是形容品质,“辣手著文章”是形容能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摘自宋·陆游 《病起书怀》

释义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到底如何评价一个人,尚需盖棺定论。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纪四》

释义

国家集中了天下的权势和力量,有得道之人的主持,就会使得国家安定、繁荣,是积累幸福的源泉。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修权》

释义

如何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摘自《左传·僖公九年》

释义

对国家有利的事,只要知道了就没有不去做的,这便是忠国。

慎无冒利而忘害,不以国家为意也。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释义

千万不要贪图权力而忘记了祸患,不为国家考虑。

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

——摘自北魏·魏收 《魏书·古弼传》

释义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怎么能怕死呢!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摘自明·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

释义

人生一世,谁能免于一死?重要的是死得有价值。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摘自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释义

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没有直言之士而多阿谀奉承之徒,国家就会走向衰败。

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

——摘自东汉·班固 《汉书·萧望之传》

释义

如果朝廷里没有敢于直言规劝的臣子,那么君主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如果一国之中没有通达的人士,那么君主就听不到有益的建议。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摘自《名贤集》

释义

家中贫穷才能知道谁是孝子,国家出现动乱才能看出谁是忠臣。

夫国家做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

——摘自唐·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

释义

管理国家政事,如果能从民众的利益出发,民众必定乐意支持他;如果只是为国君的私人利益行事,民众就会违抗他、背叛他。

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

释义

从政者体恤民情、深得民心,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安宁富足。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开塞》

释义

治理人民能够使大的罪行不发生,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安定了。国家安定,就必定强大。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自《墨子·公孟》

释义

为政的人,不仅仅嘴上要说,而且还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

释义

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忠臣的进谏。

丈夫须兼济,岂能乐一身。

——摘自唐·薛据 《古兴》

释义

男子汉大丈夫,要身怀匡济国家和人民的志向,怎么可以只图自身的快乐呢?

苛政猛于虎也。

——摘自《礼记·檀弓下》

释义

文章通过一个妇人叙述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的故事,深刻揭示出苛政之害比猛虎还要厉害得多,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官僚政治横征暴敛的腐败和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严酷社会现实。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摘自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

释义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通过捕蛇者蒋氏述说六十年来其乡邻因苛赋被悍吏逼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象,蒋氏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可他宁可继续捕蛇也不愿恢复田赋,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叹!通过活生生的事实揭发统治者横征暴敛害民的罪恶,无情地鞭挞了弊政和贪官污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摘自《大学》

释义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意念就能诚实;意念诚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自身修养就能提高;修养提高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摘自唐·吴兢 《贞观政要·论君道》

释义

英明的国君应广开言路,这样显贵的大臣就不能阻塞君王获取信息的途径,民情必然能够上达。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

释义

大智慧能治国安邦,兴利除弊,只不过是因为集思广益;大愚蠢能够误国,只不过是喜欢刚愎自用。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摘自《尹文子·大道》

释义

有道理但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的话,君子是不会说的;有行动,但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君子是不会做的。比喻无论是说还是做,都要有实际效果。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摘自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释义

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比喻做人做事不可浮夸,要实事求是。

用贤则理,用愚则乱。

——摘自唐·白居易 《策林·去谄佞从谠直》

释义

任用贤德的人,国家就能治理得好;而任用愚蠢的人,则会使国家混乱。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

——摘自《礼记·少仪》

释义

做臣子的人,可当面劝谏而不可背后讥讽,可远离君王而不可心怀怨恨。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摘自《尚书·周官》

释义

猜疑积累得多了就会败坏原先的谋划,怠惰疏忽就会荒废国家的政事。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摘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释义

政令过于宽容,一些人就可能罔顾法令,社会问题就多。出现这种情况,执政者就会使用严厉的手段来矫正。但政令过严,百姓就容易受到伤害。只有宽严相济才能治理好国家。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摘自清·赵藩为 《武侯祠》撰写的对联

释义

攻心,是说治理国家、地方,最根本的是得到民心的拥护;审势,指制定国家政策的基础是形势。治理国家,宽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国的目的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政策制定要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态势来决定。

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摘自秦·黄石公 《三略·下略》

释义

除去一个坏人,能够使得上百个人获利,这样人们便会仰慕其恩泽;除去一个坏人,而使得上万人获利,这样国家的政治便不会发生混乱。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摘自《论语》

释义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做地方长官,向孔子请教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

——摘自唐·李延寿 《北史·于谨传》

释义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忠义诚信。古人认为,国家可以没有粮食,也可以没有军队,但不可以失去信义。国家的兴旺衰败,与信义有着很大的关系。

治之本二:一曰人,二曰事。人欲必用,事欲必工。

——摘自《管子·版法解》

释义

治国的根本有两条:一是人,二是事。治人要求他一定忠实效力,治事要求他一定努力完善。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摘自《左传·昭公五年》

释义

执政者不可以随意奖赏对自己私下有恩惠的人,也不能随意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摘自金·元好问 《四哀诗·李钦叔》

释义

当官要勇于任事,忠于社稷,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要有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要在其位谋其政。避事而不敢担当,任其职而不尽其责,就是最大的耻辱。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摘自《大学》

释义

得到大众的民心,便能够得到国家;失去大众的民心,则会失去国家。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摘自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释义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代前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代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

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尊贤》

释义

朝廷中若没有贤德之人,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翱翔千里的愿望,却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摘自《大学》

释义

所谓治天下在于治国,是说君子孝敬父母,百姓就会兴起孝的风气;君主尊敬兄长,百姓就会兴起悌的风气;君主体恤孤儿,百姓就不会背弃国家,所以君子要遵循絜矩之道。这句话是说上行下效,强调正人先正己,在上位的治国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摘自明·袁了凡 《了凡四训》

释义

立志做善事,目的是有益于国家与百姓,这样的善事虽小,功德却很大;若是为了个人利益,善事虽做得多,但功德却很小。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错法》

释义

赏罚分明,这样人民便会争相建立功劳。治理国家而能让人们争相努力为国家建立功劳,这样军队必定会强大。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摘自《荀子·大略》

释义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够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任用可堪大任的人,除去国家的祸害。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摘自《荀子·成相》

释义

观察过去的事情,作为今后处理政事的借鉴,也可以掌握治理国家是非成败的规律。

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圣贤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

——摘自西汉·桓宽 《盐铁论·相刺》

释义

如果人不接受针灸药物治疗,扁鹊也不能将其病治好;如果君主听不进忠心劝谏,即便是圣贤也无法匡正君王的错误。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

——摘自宋·吕本中 《官箴》

释义

担任官职处理政事,要常常想到推己及人。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摘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楚国国君对臣民的规诫,后被晋国卿大夫栾武子在分析楚军形势时引用。其意为:老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

——摘自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释义

治理国家政务的根本,在于农业。

若国家广田积谷,公私有备,则饥馑不足忧矣。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宋纪》

释义

如果国家扩大农田,积聚谷米,使朝廷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就不担忧灾荒缺粮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自明·顾宪成 《题东林书院》

释义

此为东林书院楹联。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一并进入我们耳中,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读书人,要关心家事、国事和天下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摘自《大学》

释义

古时候,要想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要想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保持真诚恭敬之意;想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

——摘自《尉缭子·兵谈》释义

拥有广袤的土地且能够充分利用,这样国家就会变得富足;百姓众多而又能够有效地教育和管理他们,这样国家便会安定。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

——摘自隋·王通 《止学》

释义

真正的忠臣认为为国立功是分内之事,不会主动邀功请赏;而乘机窃取他人功劳的一定是小人。君子有时能够容忍小人的恶行,但诽谤君子的一定是小人。

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

——摘自《战国策·秦策》

释义

为国家应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绝无二心。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摘自东汉·班固 《汉书·武帝纪》

释义

早晨起来就开始求索,夜里躺在床上了还在思考,表示孜孜以求,勤谨敬业。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摘自宋·欧阳修 《纵囚论》

释义

宁愿为了正义而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地活着,把赴死看作回家一样。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摘自唐·邵谒 《金谷园怀古》

释义

竹子即便死了,它的骨节也不会改变;花即便凋落了,也能继续飘香。此语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忠国爱民的品质。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

——摘自东汉·班固 《汉书·食货志》

释义

食物充足,货物流通,然后才能国家殷实,百姓富裕。强调发展农业与商业是实现国家和百姓富裕的根本途径。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摘自《尹文子·大道》

释义

圣人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们具有独自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在于他们能够聚合众人的智慧,共同治理国家,即“与众共治”。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用众》

释义

依靠众人,这是治理国家、统治民众最重要的方法。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摘自《国语·晋语一》

释义

砍伐草木如果不从根开始,就会再生;堵塞流水如果不从源头上堵,日后必定重新泛滥;消除祸患如果不从根基上铲除,就会再次发生祸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摘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

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应对,以免遭祸患。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摘自宋·王安石 《兴贤》

释义

国家因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不用贤能之士独断专行而衰亡。此言指国家兴亡与能否选贤任能有密切关系。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摘自宋·王安石 《三不欺》

释义

治国理政要“仁爱”“智慧”“法令”三管齐下,以仁爱之行使百姓感恩戴德,不忍心相欺;以洞若观火的智慧使百姓称赞,不能相欺;以威严的法令、政令使百姓敬畏,不敢相欺。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

——摘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释义

政治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刑罚是用来惩治奸邪的。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摘自《孝经·事君》

释义

君子侍奉君王,为官时要竭尽忠心,居家时要想着补救君王与国家大事中的不当。

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

——摘自唐·吴兢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释义

君主是人的头脑,臣子便是人的四肢,头脑与四肢协调同心,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人主患不推诚,人臣患不竭忠。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不能够推心置腹;臣下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不能够竭尽忠心。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摘自《尚书·洪范》

释义

不偏颇,不结党,王道坦荡;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平坦;不悖逆,不倾斜,王道正直。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有贤德的人处于掌权之位,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

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立本》

释义

富裕的国家一定治理良好,治理良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

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摘自《荀子·正论》

释义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清晰明白,臣民们的生活便会安定。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幽暗不明,臣民们便会十分危险。

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尊贤》

释义

水域深广,就会生长出大鱼;君王圣明公正,臣子便会竭忠尽智做事。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摘自《中庸》

释义

有贤君名臣存在,正确的国策就能成功实施;如果这些人不在了,那么好的治国策略也就推行不下去了。在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是最高管理者和决策层有贤明的德行和卓越的才能。有这样的人才,国家就兴旺发达;失去这种人才,国家就会陷入衰退或混乱。这说明了政由人兴的政治智慧。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摘自《韩非子·显学》

释义

国力强盛,别国就会来朝拜;国力弱小,就要去朝见别国的君主,所以明智的君主会努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摘自秦·黄石公 《素书》

释义

贤明能干的人物和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安定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坚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非兵不强,非德不昌。

——摘自西汉·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

释义

不致力于军队建设,国家便不能够强大;不施行仁政,国家便不能够昌盛。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明暗》

释义

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聩,是因为他偏听偏信。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摘自西汉·司马迁 《史记·蒙恬列传》

释义

从我的先祖到子孙之辈,已经有三代人以信义、军功立于秦宫。现在我领兵三十余万,虽然被囚禁,我的军威军势也足以支撑我反叛,但我在明知必死时却坚守节义,原因是不敢辱没先祖的忠贞教诲、辜负先皇的信任。

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继位,只信赵高的话,拟向蒙恬、蒙毅兄弟俩下手。子婴规劝,胡亥不听,先赐死蒙毅,又赐死蒙恬。此语是蒙恬临终前语。三国曹操自称每当读到蒙恬的临终之言,“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

——摘自《尉缭子·十二陵》

释义

任用有问题的人,那是会悔之不及的;好行杀戮,那是会种下罪孽的。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摘自《尚书·周书·周官》

释义

在国家没有产生动乱时,就制造各种法令制度进行治理;在国家没有产生危机时,就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摘自西晋·陈寿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释义

贤良的将领不会因怕死而苟且偷生,刚烈的人不会毁掉自己的节操而求活命。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摘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释义

大禹和商汤责备自己,他们兴起得十分迅速,势不可当;桀纣怪罪别人,自身灭亡得也十分迅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人在不得志时,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人在得志显达时,要兼济天下,心怀苍生。

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

——摘自西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

释义

圣人善于积聚众人的力量而成就大业。指治国安邦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摘自清·谭嗣同 《狱中题壁》

释义

面对带血的屠刀,我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着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自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释义

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少年强盛,国家才能强大富足。只有少年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有能力,国家才能发展富强。此语对关乎祖国未来的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发图强,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中国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