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请先生出山
蔡瑁看重自己,却也是出于即将结为姻亲的原因,内里蔡瑁是极为小瞧自己的。
刘表看重自己,是出于千金买马骨,内在也有借用自己勇武的原因,但是内在也是十分防备自己,为此不惜将刘度留在襄阳。
话说回来,刘度对刘贤重要么?
不提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单是自己穿越而来,刘度对自己言出必行,极度的信赖,就让刘贤不能狠下心放弃刘度。
这不光是道德、伦理,还源于自己内心中最根本的人性。
人,不能失去人性,若是自己不管父亲的死活,执意起兵反刘表,还配做那般大事么?
刘贤心中波涛汹涌,面上却要装着一副喜色。
刘表对自己的猜忌之心,只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是蒋琬并没有带在身边,自己身边连一个帮忙谋划的都不懂。
入城之时,人家说的那些个话自己也压根听不懂,更是无法判断荆州局势。
思忖良久,刘贤对亲兵只说出去散散心,然后购买了几项礼品,单人单骑,朝着襄阳城西奔驰而去。
从刘表府上出来时,已经天色渐晚,出城之后更是月亮高挂天空。
刘贤却没有丝毫犹豫,一路上一边打听,一边纵马狂奔,伴着月色,不知不觉就走了二三十里。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刘贤也不管天色太晚,上前叩门道:“有人在家吗?”
良久,一个身上披着衣服的青年高大男子走了出来,他道:“是何人夤夜来访?”
刘贤看到此人心中便忍不住的欢喜,出言道:“荆南刘贤,深夜来访先生,有要事相商,请先生勿怪。”
那高大青年显然听说过刘贤的名声,忙上前回了一礼,道:“山野闲人,性情狂疏,请将军勿怪。”
刘贤哪里又会怪罪他,他仰慕眼前这个青年太久了,足足有一千八百年之久。
两人来到内室,分主次坐定后,高大青年道:“将军,所来何事?”
刘贤斟酌了一路的话,此时竟然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起,那青年看刘贤沉思,也不催促,反而倒了两杯清茗,细细的品着。
良久,刘贤才道:“先生,我需要您出山帮我。”
那高大青年不语。
刘贤继续道:“我自零陵起兵,起兵之初只是想着护卫一方安宁,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想不到将士们勇敢作战,这才走到了今天。我是宗室,是前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后。我本想着来荆州也能一展所长,辅佐天子,恢复汉室。但是荆州豪强小觑于我,只把我当做一介武夫。刘景升忌惮于我,多次猜忌、防备,我入襄阳如泥牛陷海,寸步不得动弹。”
蔡瑁也好,刘表也罢,对刘贤都是表面功夫,内地里面都是隐藏着无尽的蔑视和不屑,令刘贤心中悲愤不已。
高大青年将一杯清茶递给刘贤,刘贤接过来暖着手,继续道:“自从黄巾起义到今天,已经有十六年之久,天下纷纷扰扰,百姓流离失所,我虽然不才,但是愿效仿光武帝平定天下。但是以我一个人的力量远有不逮,是故我来找到了先生,夤夜来访,请先生勿怪。只是曹操袁绍已经打了一年,恐怕今年年底就能分出胜负,到时候胜者自然南上,而荆州仍旧歌舞升平,毫无作为,到那时我恐荆州再难抵挡。”
那高大青年认真的倾听着刘贤的言语,良久才道:“将军之志,亮已知晓,若是将军不弃,可以跟我说说刘表是怎么防备你的,或许我可以帮助将军。”
刘贤喝了口水,这才道:“刘景升,看似重用与我,不过是我在零陵、桂阳立下功劳,他需要我堵住别人的嘴罢了。他将我唤到内室,屡次出言试探,最后许诺给我,让我领零陵太守、征南中郎将,代价则是我父要被扣在襄阳,作为人质。”
刘贤眼神中流漏出一丝绝望,道:“不仅如此,还要让刘磐居于长沙,监视与我。我是朝廷的官员,不是刘表的私吏,如此安排让我动弹不得。”
高大青年沉吟良久,道:“请将军不要绝望,须知天无绝人之路。”
刘贤一脸正色,又道:“我麾下多是一些武将,筹谋划策者无人可用,是以星夜来见先生,请先生帮我指点迷津。”
高大青年笑吟吟的道:“刘景升防备将军,不正是因为将军已有大将之才么?他御下颇为无能,如蔡瑁、蒯越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左右他的意志,将军或许可以从此下手。”
刘贤瞬间明白此人的意义,当即拍手道:“先生大才,我怎么没想到这一节?”
刘贤即将成为蔡氏的女婿,到时候只消让蔡氏女往她姐姐那边吹点风,或许就可以解开了死结。
高大青年脸上笑意不减,道:“将军是因为在荆南奔波劳累,自觉出力颇多,来荆州后有些不顺就有些郁结罢了。”
刘贤自己梳理了一下,确实如这个高大青年所说。
自从蔡瑁露出来了隐藏已久的轻蔑,让刘贤心中就颇为不爽,偏偏刘表还多猜忌、防备,这才让刘贤有些不知所措。
见高大青年不说出山的事,刘贤也默契的没有再提,口中则道:“先生,以您的见识,我在荆南以后该如何发展。”
高大青年站了起来,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很洪亮,他道:“自从董卓以来,各地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数不胜数。将军以荆南,可向南谋取交州,交州富庶,香料、玳瑁、珍珠数不胜数,张津无御下之能,正可为将军所得?若得交州,可北下荆州,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刘贤眼神明亮看着高大青年,青年继续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若是拿下荆州、益州、交州,内修政治,磨砺士卒,待中原有变,将军从容北伐中原,光复汉室,此高祖、光武帝的基业。”
刘贤闻言深深的点了点头,道:“先生所言,贤铭记于心!这是高祖、光武的基业,贤还想问问先生,若是太平盛世到临,承平两百年,天下的土地都被大商人、豪强兼并,耕者无其地,国家收不到赋税,该当如何?”
见高大青年仍在思索,刘贤抛出来了又一个炸弹:“士族大家把握学问,官吏多出于他们门下,如袁氏一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百姓学不到圣人的学问,有本事的人因为没有关系得不到出仕的机会,名门之子却因为父辈的关系年纪轻轻被朝廷任命为三公,又该如何?”
高大青年怔了怔,这题,他也没学过啊。
“将军既有此问,应当思考过这种问题,请问将军,您想到解决的办法了吗?”高大青年一脸的希冀,他被刘贤的问题所震撼,希望刘贤能给他一个答案。
刘贤却摇了摇头,道:“第一个问题,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答案,我想跟先生一起去试试。第二个问题,我有一些浅显的答案,也需要先生的帮助。”
高大青年闻言并未气馁,反而一脸开心的道:“请将军不吝赐教。”
刘贤沉思半天,才道:“无他,开民智,废孝廉,行科举罢了。”
见高大青年有些不懂,刘贤则给他解释道:“首先,要将书籍的价格降低下来,或是通过技术进步,或是通过国家补贴,都可以。然后开设各级书院,反正目的是让百姓人人识文读字!再让百姓学习各种知识,想当户曹的,需要学习算数、仓库知识;想当商人的,可以学习商贾、经贸知识;想当农夫的,就学习种植方面的知识!到那时,人人有学上,人人如龙!”
见高大青年听得如痴如醉,刘贤颇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当然,或许这些事情并非一代人两代人能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开个头。”
高大青年连连点头,刘贤继续道:“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废除充满人情味的孝廉制度,我们可以实行科举。将学子聚在一处,考察其本领,然后因才授官。如此一来,大家为了当官,还需要奋发学习各种学问,比现在的一些庸碌官员当好用数倍。”
高大青年惊叹一声,当即乃道:“将军真乃天授之才也,这般方法在我看来绝对是百世不易之法!”
刘贤却摇摇头,道:“先生学究天人,休要说百世不易之法,随着天下人都开了智,读了书,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完善的办法。”
“善!”高大青年连连拍手。
刘贤通古至今,高大青年聪慧过人,两人谈古论今畅想未来,聊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间外面天色放亮,村子中也响起来鸡叫声。
高大青年颇怀歉意,对着刘贤道:“将军,亮招待不周,竟让将军与我彻夜未眠。”
刘贤脸上笑意不减,对着高大青年道:“能与先生讨论天下大事,足矣让我少走数年弯路。长路漫漫,我独行良久,未知先生可否与我结伴而行?”
那高大青年期待这句话期待了整整一个晚上,他当即再无犹豫,行了一礼,道:“若是将军不弃,诸葛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贤忙上前扶起来了诸葛亮,道:“我有先生,诸事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