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疗愈:肌筋膜触发点精准疗法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肌筋膜触发点概述

肌肉是参与人体运动和维持人体稳定的主要结构之一,而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它通过结缔组织依附于骨骼,其作用是移动骨骼和稳定躯体姿势。骨骼肌由大量成束的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它们至少接受一个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并且只有在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传来时,才能进行收缩。因此,人体所有的骨骼肌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

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急性损伤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和急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例如挫伤、贯穿伤、撕裂伤、牵拉伤、过用伤等。如果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彻底治愈,就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骼肌疼痛和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更常见的是,这种慢性骨骼肌疼痛在以后无须有肌肉本身的损伤,只要机体任何组织和结构有损伤,都可以被引发。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简称“触发点”),也称为肌筋膜炎;而这种疼痛综合征都是由肌筋膜触发点(myofa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引起的。这个术语是美国医生Janet G. Travell在1942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后首先提出的,21世纪初被医疗界广泛接受,认为触发点是局部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的骨骼肌上的结节。目前所公认的有两种类型的触发点,一种是可自动产生疼痛或者运动时可以产生疼痛反应的活性触发点;还有一种是潜伏触发点,后者仅表现为疼痛、不适和对压迫有疼痛反应。最近对人体和动物的研究中,已经可以肯定触发点总是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而且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就有潜伏的触发点。潜伏的触发点可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以避免使已损伤的组织和结构进一步受损,从而限制可能导致受损组织再损伤的运动。肌筋膜触发点受到激惹,是肌骨骼系统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腰背痛和颈肩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报道,164个有头痛和颈部痛症状,并伴有牵涉痛至少6个月的患者,55%的患者初期被诊断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Janet G. Travell医生(1901―1997年)是一位风湿病内科医生,1940年她开始从事脊柱推拿术研究,发现大多数肌肉疼痛的患者都有肌肉的带状结节或结节带,因此她把目光转向了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性研究和观察。1955年,她治愈了上议院参议员John F. Kennedy(约翰·肯尼迪总统)因陈旧性背部损伤引发的疼痛。后来,大卫·西孟氏(David G. Simons)教授加盟,做了许多病理生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两人合作出版了《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触发点手册》,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触发点概念。Travell认为触发点是骨骼肌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即在一块紧张的肌肉上有可触知的疼痛致敏性结节,按压该结节会有疼痛感,还可出现明显的牵涉痛、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目前,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特征;②肌筋膜触发点的基础研究;③为研究肌筋膜触发点建立人体和动物模型;④肌筋膜触发点区域的多发点;⑤敏感点的脊髓机制;⑥引起敏感小点的运动终板;⑦肌筋膜触发点的自主神经功能;⑧肌筋膜触发点的病理生理学;⑨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在国外的文献中查到,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具有连续性,信息量和知识量在逐年扩大。在国内文献中,可以找到对肌筋膜触发点临床特征和治疗研究的文献。

一般来说,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以下三类人群中比较多见。

一是老年人,软组织的退行性变性增加了慢性肌痛和关节疼痛的概率,颈、肩、腰、臀、腿为多发部位,严重影响了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二是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好发部位常影响他们的运动成绩或劳动成绩,造成过早退役或退休。

三是公务员和电脑操作人员,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和斜角肌的过度疲劳,造成颈部和手臂部无力,容易影响工作效率。

对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初学者来说,以下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①患者感到的疼痛部位不常是病灶所在的部位,如患者感到关节疼痛常不是真正的关节疼痛,而是因关节周围肌肉的慢性疼痛所引发关节部位的牵涉痛。因此,在诊断上要特别注意。②治疗时,要考虑综合治疗,特别是疼痛较重的患者,要将被动牵拉和主动训练的方式结合起来。

MTrPs的诊断标准如下:①明确的触压痛点;②疼痛的识别程度(患者能准确认知);③拉紧带(包括酸痛点)和条束状结节;④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是触发点的准确定位的征象。如果能够准确地诊断及精准定位治疗,治疗效果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