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章
春日暖阳洒在东宫的议事厅,顾怀瑾与苏瑶正一同审阅各地呈来的政务奏折。
苏瑶看着手中关于民生教育的文书,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片刻后,她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顾怀瑾:“殿下,如今国家安稳,可女子教育却十分匮乏,我认为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顾怀瑾放下手中奏折,饶有兴致地看着她:“阿瑶,你有何想法,不妨说来听听。”
苏瑶站起身,缓缓踱步:“我提议创办女子学堂,让女子也能接受系统教育,学习经史子集、女工技艺,培养她们的才能。女子并非不如男,若能得到良好教育,定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顾怀瑾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点头道:“此想法甚好,不过推行起来恐有阻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怕是难以接受。”
苏瑶微微颔首:“我明白,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尝试。先在京城试点,若成效显著,再向全国推广。”
朝堂上。
苏瑶将创办女子学堂的提议呈递给皇帝。
皇帝看着奏折,神色凝重,召集群臣商议。
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有大臣站出来反对:“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创办女学,成何体统?”
苏瑶据理力争:“时代在变,女子同样有追求知识的权利。女学培养的不仅是才女,更是贤妻良母、社会栋梁,能助力国家繁荣。”
顾怀瑾也出面支持:“父皇,儿臣认为苏瑶所言有理,女子接受教育,对家庭、社会都有益处,不妨一试。”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道:“此事关系重大,先在京城筹备女学,若有成效,再议推广。”
消息传出,引发社会热议。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女学之事,有好奇观望的,也有激烈反对的。
苏瑶不顾流言蜚语,全身心投入筹备工作,选校址、聘先生、制定课程,每一项都亲力亲为。
而顾怀瑾则在背后默默支持,为她解决各方阻力。一场教育革新,在争议中艰难启航。
京城的春日,柳绿桃红,苏瑶筹备多日的女子学堂迎来了开学的日子。
学堂大门前,鞭炮齐鸣,一群身着崭新衣衫的女子,怀揣着紧张与期待,踏入这承载希望的大门。
苏瑶站在学堂门口,笑意盈盈地迎接每一位学子。
她一袭淡蓝色的长裙,端庄优雅,眼神中透着鼓励与期许。
“欢迎你们来到学堂,这里将是你们追逐梦想、开启智慧的地方。”她轻声说道,话语如春风般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然而,开堂首日并非一帆风顺。一位家长满脸担忧地拉住苏瑶:“苏姑娘,让女儿来念书,我心里还是不踏实,这以后会不会影响她嫁人啊?”
苏瑶耐心解释:“您放心,女子有才不仅不会影响婚嫁,反而会让她们更有见识、更懂持家。学堂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往后日子长,您定会看到变化。”
家长听后,虽仍有些犹豫,但还是将女儿交给了她。
课堂上,先生们按照精心设计的课程,传授知识。
从诗词歌赋到刺绣女红,从历史典故到算术理财,丰富多样的内容让女学生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
苏瑶时常穿梭于各个地方,观察教学情况,遇到问题及时与先生们沟通解决。
随着时间推移,女学生们的变化逐渐显现。
原本羞涩内向的女孩,开始自信地在课堂上发言。
对针线活一知半解的,也能绣出精美的图案。
她们的家人惊喜地发现,女子不仅知识增长,待人接物也更加得体。
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一些守旧势力仍在暗中诋毁女学,甚至联名上书,要求关闭学堂。
苏瑶得知后,没有退缩,她决定带着女学生们的成果,进宫面圣,用事实说服众人。
苏瑶精心挑选了女学生们的优秀课业成果,包括诗词习作、精美刺绣、算术答卷,又让几位进步显著的学生随行,一同进宫面圣。
在宫殿之中,苏瑶将学生们的作品一一呈到皇帝面前,详细讲述了学堂的教学成果。
皇帝翻阅着诗词和答卷,眼中满是惊讶。
苏瑶趁机说道:“陛下,女学开办不过数月,学生们已有如此进步。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国之栋梁,为社稷贡献力量。”
这时,随行的学生们站出来行礼,其中一位女生大方地背诵了自己创作的诗篇,另一位则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对治国方略的见解。
皇帝不禁赞叹:“没想到女子受教后,竟有这般才情与见识!”
然而,一同在场的保守派大臣却仍不甘心,站出来反驳:“陛下,这些不过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女学终究违背祖制,扰乱纲常。”
苏瑶正色道:“时代在变,祖制亦需与时俱进。如今女子受教育,不仅能操持家务,更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何谈扰乱纲常?”
皇帝陷入沉思,大殿内一片寂静。
许久,皇帝缓缓开口:“女学成果朕已看到,实乃利国利民之举。那些非议之声,皆因守旧之念。朕意已决,女学继续兴办,推广之事,日后再议。”
苏瑶跪地谢恩,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回到学堂,苏瑶将面圣的结果告诉师生们,众人欢呼雀跃。
女学的发展迎来转机,苏瑶深知,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但她决心与学生们一起,为女子教育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