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左传》的“使民知神奸”论

青铜器的理论,见于古籍记载的只有一则: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

前面说过,目前还没有发现夏朝的青铜器,然而从商朝的青铜器的盛行迹象可以断定,在此以前的夏朝已经有青铜器了。没有夏朝的青铜器肇创为基础,商朝的青铜器的盛行发展是不可能的。《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图1 晚周 帛画

青铜器纹样种类繁多,有真实的动物形象,如虎、牛、象、蝉等,也有虚拟想象的动物形象如龙、凤、夔、饕餮等。郭沫若说凤就是孔雀,不一定。现在找不到凤这种动物。夔与龙差不多,只有一足。晚周帛画中有一凤一夔作斗争状。郭认为凤代表善,夔代表恶,善战胜了恶。关于饕餮,解释更为纷纭。有人说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动物,吃人卡在脖子里了;有人说就是牛头,但细看不是牛头,有的有角,有的无角。在众多的动物形象中,以象征的意义来说,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征善的如龙、凤、羊等,一类是象征恶的如夔、饕餮等。 “使民知神奸”所指的就是这两类,善的称为“神”,恶的称为“奸”。把自然界的动物区分为神奸两类,固然以动物本身的温和或凶残的属性为依据,同时也包含着人们的主观思想意识。从夏朝起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形成了各种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基本范畴的善与恶,也即“神奸”二字。 “使民知神奸”,就是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自然,这里的善恶是贵族阶层的标准。于此可见,任何阶级评论艺术,都是离不开其政治标准,此即艺术的政治功能和它们的社会作用。“使民知神奸”论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中较早地体现这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