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演变和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870—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1919—1935年的金汇兑本位时期,1946—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73至今的牙买加体系时期。
(一)古典金本位时期(1870—1914年)
古典金本位制主要盛行于一战之前。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全球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交流愈发频繁,黄金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泛流通。自1870年起,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体系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确立。金本位顾名思义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发挥职能,每一单位货币的价值等同于特定重量的黄金。在此体系下,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正好反映了它们的货币含金量之比。古典金本位制通过固定货币与黄金的兑换比例,维护了全球货币政策的稳定,避免了物价的剧烈波动。这一时期,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逐渐形成。黄金和英镑共同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英镑更肩负起国际主要的清算手段的职责。古典金本位制的成功基于“三自由原则”,即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如此便构筑了一个坚实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金本位制国家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这一体系并非完全无懈可击。当黄金交易与上述三自由原则背道而驰时,体系的稳定性便无法持续。
好景不长,一战对古典金本位制造成了沉重冲击。四年的战争消耗了巨额资金,各国的黄金储备无法支撑战争开支,纸币大量印发成为必然结果。在古典金本位制下,纸币与黄金挂钩,而黄金储备有限,导致各国政府开始限制黄金的输出,这无疑动摇了古典金本位制的基础。
除战争的影响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促使古典金本位制衰落。这一体系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贸易盈余国积累大量黄金,而贸易赤字国则黄金储备不足;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削弱了古典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和可信度;英镑的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英镑曾是古典金本位制下的主导货币,但随着美国、德国等国的崛起,英镑的地位逐渐削弱。新兴强国的挑战引发货币竞争和不确定性加剧。这些潜在危机共同撼动了古典金本位制的根基。
在这44年里,各国对古典金本位制的执行力度并不一致,长期严格执行的国家少之又少。同时,也有一些国家采用了银本位制,比如清朝初期的中国。古典金本位制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金汇兑本位时期(1919—1931年)
古典金本位制的终结与全球政治和经济局势紧密相连。1919年到1931年这段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与波动。由于国际格局的改变,古典金本位制确定的固定汇率无法维持,部分国家物价飞涨。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经济与金融会议上,各国讨论了如何重建有生命力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决议建议采取金汇兑本位制以节约黄金的使用。
虽然金汇兑本位与古典金本位均属于金本位制范畴,但两者间的差异却颇为显著。金汇兑本位制下,虽然国家依然以黄金作为货币本位,但却不再铸造和使用金币。相反,国家会发行一种特殊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市场上,这些银行券并不能直接兑换为黄金或现金,而只能兑换成外汇。这样的安排使得本国货币与采用古典金本位制的其他国家的货币之间的兑换率保持固定。这种固定兑换率机制构成了金汇兑本位制运行的核心与根基。战后复杂的债务结构使欧洲国家债务水平飙升,特别是战败国如德国;赔款的要求使债务问题更加复杂,而许多战胜国,如英国和法国,也积累了大量债务,并依赖美国的贷款来维持。这种相互依存的债务结构使全球金融体系变得极为脆弱。同时,政府的单方面干预和规则的破坏,如法国在1928年以后大量兑换黄金积累储备,加剧了黄金流通困难和短缺。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触发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金汇兑本位使得各国货币政策紧密相连,也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维持与黄金的兑换比例,各国政府采取紧缩政策,导致内需收缩、失业率飙升、银行破产。伴随着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面临崩溃。很多国家开始不顾货币制度的运行规则,迫于经济压力和国家利益的驱动,开始任意破坏规则。在各国试图通过外汇冲销来维护国内货币市场稳定的过程中,黄金逐步失去了可自由兑换的属性,导致国际市场上黄金的流通出现严重困难,各国的国际储备中黄金占比大幅下降。由于政府的连续干预和对原有规则的破坏,古典金本位制的运行变得扭曲。大萧条时期的全球保护主义政策兴起,各国设立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工业,导致全球贸易大幅下降,进一步削弱了金汇兑本位制的运行。
古典金本位时期与金汇兑本位时期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与英镑的国际地位。在古典金本位时期,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英镑也因此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是一战后,美国受战争影响较小,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逐渐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黄金储备国,美元逐渐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转变打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平衡。
从1931年开始,许多国家纷纷离开金汇兑本位制,转向更灵活的货币政策,标志着金本位制时代的结束。金汇兑本位时期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推行和失败揭示了战后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6—1971年)
二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际社会迅速意识到重建全球经济秩序的紧迫性。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上,签署了以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这标志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正式建立,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和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奠定了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不仅是一次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塑,而且是美元与英镑货币霸权地位的一场激烈角逐。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得到了急剧增长,大量黄金流入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总量的59%,奠定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这一地位有助于初步构建以美元为核心的,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怀特计划”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其核心在于将黄金与美元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确定美元的中心地位和世界货币职责,进而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宰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特别设立两个国际机构:IMF和世界银行。上文中已经提到这两个机构的建立对于稳定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IMF的主要使命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保障货币稳定和提供紧急融资。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是为战后欧洲的重建提供贷款,后来其角色逐渐扩展至为全球发展融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IMF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并未完全实现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一些主要货币发行国,如英、法等国,常常忽视IMF的规定,通过贬值刺激自身经济增长。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和深层次的冲突,即“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特里芬两难”由比利时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其1960年的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市场上会出现美元短缺,干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对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则意味着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国际社会对美元整体信心下降。“特里芬两难”描述了固定汇率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国家的困境。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的军事开支激增,这引发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黄金储备迅速减少,导致美国丧失了按固定汇率将美元对外兑换为黄金的能力。美元的信誉因此受到动摇,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满足各国外汇需求,IMF提出了创设特别提款权(SDR)的方案,以此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国际储备资产,用以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然而,即使有了这一措施,体系的根本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举动标志着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也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结束了一个时代的金融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创立到崩溃,反映了霸权稳定结构在一段时间内不稳定性的逐渐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既是国际金融体系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全球经济政治力量均衡变动的缩影。
(四)牙买加体系时期(1973年至今)
随着美元与黄金停止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且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全面改革敲响了警钟。此时的世界经济呼唤一套新的、更具弹性的货币体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全球化时代。1976年1月,在牙买加的金斯敦,IMF各成员代表聚集一堂,经过密集的磋商与讨论,最终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牙买加协议》。这一协议明确了各国货币与SDR之间的关系,取消了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中心锚地位。1976年4月,《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正式通过,标志着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牙买加协议》不仅推动了黄金从传统货币角色解构,还在国际金融法规中确立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地位。该协议认为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共同存在,赋予各国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战略目标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此外,该协议在强调SDR的重要性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它鼓励各国在其国际储备中扩大SDR的份额,有意识地减弱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促进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和平衡。该协议提升了各个成员的基金份额和信贷额度,以此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援助,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在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货币区域化与美元化的趋势,反映了全球金融格局的新变化。
牙买加体系相比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区别:首先,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系统性和统一性相比,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加灵活和多元。各国出于保护和推动本国经济利益的需求,纷纷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汇率制度。尤其一些全球影响力较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在认识到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缺陷后,采用浮动汇率制以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虽然新体系下,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次和影响范围均有所扩大,但国际合作与协调在此背景下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例如,欧盟建立后在欧洲市场引入欧元,不仅促进了欧洲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南北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通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得到了深化,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多样化。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也催生和暴露了许多弊端。由于各国汇率政策的灵活选择,全球范围内的汇率波动失去了有力的约束,从而导致汇率风险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频繁爆发金融危机。美元虽然与黄金脱钩,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元仍然保持着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远离黄金的束缚反而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为全球货币体系增添了复杂性。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复杂化,不确定性因素在国际贸易争端中日渐增加。许多国家的贸易表现出结构性的不平衡和矛盾,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失衡加剧,国家间的经济和贸易冲突不断升级。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全球共爆发了100余次金融危机,大型金融危机平均每8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些危机覆盖面广泛,影响深远,不仅对经济发达国家造成重大冲击,而且对许多发展中国家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加剧。
这种灵活的缺乏中心化管理和调控的牙买加体系,被部分学者讽刺地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无政府状态,引发广泛的质疑和挑战。牙买加体系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每次变革都留下了不彻底的遗憾。当下,全球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日益严峻的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