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的萌芽阶段,到如今的成熟阶段,我国数字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佼佼者。
1.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历史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措施,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94—2002年)
1993年,我国启动了“三金”工程,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几乎同步。该工程最初包含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3项子工程,后扩展为十二金工程,包含金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智工程、金交工程、金旅工程、金盾工程、金卡工程、金农工程、金企工程、金宏工程、金关工程,旨在建设“中国信息准高速国道”并实现电子化政府的重大电子信息工程。2002年我国又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在已有电子化政府发展基础上开始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国家层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互联网络的重视,以新浪、搜狐、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闻网站和搜索引擎相继成立,催生了数字产业化,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开始萌芽。
(2)高速发展期(2003—2014年)
继电子政务之后,2005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全面发展电子商务。随后,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又分别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着力于进一步发展数字产业,以及推动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实现产业数字化。
在这一阶段,我国诞生了一批以微博、微信、淘宝网、京东商城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平台,也催生了一系列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2015年至今)
2014年,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信息经济”。2015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标志着我国已深刻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生产要素(数据)、互联网络载体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并已开启全面利用数据资源的大数据时代,以及全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时代。
紧接着,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概念,标志着“信息经济”作为一个过渡提法迅速让位于“数字经济”。随后我国数字经济概念及发展战略、措施不断完善,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我国正式确立数字经济的提法及定义;2016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浙江省建设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发展思路和发展情况,并于2018年8月正式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不论从发展实际还是发展理念上,均已进入数字经济发展时代。
在这一阶段,以滴滴、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一批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共享经济平台蓬勃发展;同时,以高端制造业、数字农业、数字工业、数字服务业、数字医疗、数字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为代表的全产业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我国数字经济逐渐走向成熟。
2.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成就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动力,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数字经济起步较晚,但追赶迅速,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在规模、结构、技术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经济规模与速度显著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53.9万亿元(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42.8%。数字经济同比增长7.39%,高于GDP增速2.75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GDP增速为4.64%)。这一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都是领先的,显示了数字经济带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与潜力,以及我国数字经济强大的发展势头。具体情况如图1.2、图1.3、图1.4所示。

图1.2 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

图1.3 我国数字经济与GDP的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

图1.4 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
(2)数字经济结构比较稳定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两大产业结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了10.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7%,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7%。我国数字产业化实力日益增强,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不断创新,推动产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备,正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跃进。
同时,产业数字化依然保持领导地位,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维持在82%左右,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比较稳定。截至2023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了43.84万亿元,同比增长6.90%,占GDP比重为34.77%,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3%,这一数据展示了产业数字化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增长中的主引擎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正变得愈发凸显,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具体情况如图1.5所示。

图1.5 我国数字经济内部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
目前,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中,产业数字化占比远高于数字产业化占比,这表明数字技术、产品、服务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融合渗透,对其他产业产出增长和效率提升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3)数字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国家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同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网络、平台、安全体系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信息通信服务能力方面,我国实现了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根据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数达到337.7万个,同比增长46.1%;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05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46.6%;5G虚拟专网数量超3万个。基础电信企业IP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改造全面完成,全国网络基础设施已全面支持IPv6。截至2023年年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3.32亿户,同比增长26.4%;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78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60.88%。
数据资源方面,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32.85ZB,同比增长22.44%,数据存储总量达到1.73ZB,数据资源加速释放。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同时,我国还建成了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算力供给结构逐步优化,包括超算中心、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多种类型。截至2023年年底,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0EFLOPS,增速超过70%。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超算中心14个,全国在用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达633个、智算中心达60个(AI卡500张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超30%[1]。
(4)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我国数字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首先,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数字技术研发投入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我国在量子计算原型机、类脑计算芯片、碳基集成电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底层软硬件平台和开源社区,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关键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通过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同时,扩大数字经济产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关键领域的发展。
在数字产业快速成长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截至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其中电信业务收入为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2%;互联网业务收入为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8%;软件业务收入为1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国数字产业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5)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
我国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数字商务、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首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走深向实,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提高,形成了一系列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其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国通过实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推动了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量,推动了制造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商务和智慧农业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规模全球领先,网约车、网上外卖、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智慧农业的建设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6)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
我国正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务服务领域,“互联网+”模式广泛实践,我国已基本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排名全球前列;数字惠民成果丰硕,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数字化服务日益完善,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数字城乡建设加速,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极大进展,助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期间,线上服务有效保障了居民需求;全国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蓬勃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数字化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7)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在法律层面,多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为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确保了国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在数字经济治理方面,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智慧监管和新型监管机制的探索。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数字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8)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行稳致远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正稳步向前,我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响应,我国积极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展现出开放姿态,同时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深化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及安全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我国倡议共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与多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主办国际会议,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助力全球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我国还积极提供国际治理方案,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数字营商环境,促进数字创新及转型,引领包容性规则制定,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总之,我国数字经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数字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