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数字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这一划时代的发明标志着以电驱动的机器开始广泛应用,传统机器逐渐被替代,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新技术和新发明相继问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史称“电气革命”。

发电机的研制和逐渐应用为电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作为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动机的发明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作为代表性发明,电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照明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交通工具的变革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不断涌现,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开启了航空工业的新纪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19世纪60—70年代,新的化学工业生产方法的出现,使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如塑料和人造纤维的发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化学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和支撑。同时,石油作为一种新的化石能源开始被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第三次能源革命。

电气革命的深入推进和电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钢开始逐渐替代熟铁,成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重要材料。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这一时期史称“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显著提升,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使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了科学与技术的深刻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新发展,自然科学的成果与工业生产实现了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科学与技术交互发展的局面,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逐渐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加剧了对无产阶级的掠夺,引发无产阶级反抗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入电气自动化阶段,工人的劳动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劳动强度也显著增大,工人必须接受专业的、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领域逐渐衍生出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新的岗位。现代大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不断地培养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科学与技术深入人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五次再造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重大突破,它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政治经济格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