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风云变幻
击退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后,边关暂时恢复了平静,然而,这平静之下却暗流涌动。苏逸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安宁,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日夜忙碌于巩固边防与整顿内部事务。
京城中,王莽收到苏逸呈来的密信,详细揭露了王寻暗中勾结匈奴、破坏兵器以及在边关军营散布谣言的种种恶行。王莽看完信后,脸色阴沉得可怕,手中的密信被他攥得皱巴巴。王寻身为朝廷重臣,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王莽心中既愤怒又失望。他将密信重重地拍在龙案上,怒喝道:“王寻,你好大的胆子!”一旁侍奉的太监吓得浑身一颤,大气都不敢出。
王莽当即下令,宣王寻即刻进宫。此时的王寻,还在府邸中焦急地等待着边关传来苏逸战败的消息,幻想着自己能重新获得王莽的宠信。突然,家丁匆匆来报,说宫中宣他即刻入宫面圣。王寻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但他又心存侥幸,想着或许王莽并未知晓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有其他要事相商。于是,他强装镇定,整了整衣冠,跟随传旨太监前往皇宫。
来到御书房,王寻刚要行礼,王莽便冷冷地开口:“王寻,你可知罪?”王寻心中一惊,脸上却仍故作镇定,问道:“陛下,臣不知犯了何罪?”王莽怒极反笑,“哼,你还敢装糊涂!苏逸的密信在此,你自己看看!”说着,将密信扔到王寻面前。王寻捡起密信,只看了几行,便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陛下,臣罪该万死,求陛下饶命啊!”
王莽看着跪地求饶的王寻,心中五味杂陈。王寻跟随他多年,曾为新朝立下不少功劳,可如今却利欲熏心,做出这等背叛朝廷之事。王莽沉思良久,最终下令将王寻革职查办,打入大牢,听候发落。王寻被拖走时,瘫软如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错了,我错了……”
处理完王寻之事,王莽的目光投向边关的方向。苏逸在边关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不仅成功击退匈奴,还揪出了朝廷内部的叛徒。王莽决定对苏逸进行嘉奖,以激励边关将士,同时也向天下彰显他赏罚分明。他下旨封苏逸为平北中郎将,掌管边关军事大权,并赏赐黄金千两、绸缎百匹。
边关军营内,苏逸接到王莽的圣旨,心中百感交集。他跪地谢恩,接过圣旨后,对传旨太监说道:“公公,烦请您转告陛下,苏某定当竭尽全力,守好边关,不负陛下重托。”传旨太监微笑着点头,“苏将军客气了,咱家回宫后定会如实禀报。”
苏逸深知,这封赏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拿着圣旨,来到校场,召集全体将士。将士们整齐列队,目光炯炯地望着苏逸。苏逸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苏逸在边关屡立战功,今特封其为平北中郎将,掌管边关军事大权……”将士们听后,欢呼雀跃,纷纷高呼“万岁”。苏逸看着士气高昂的将士们,心中满是欣慰。他大声说道:“将士们,这荣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今陛下委我重任,我们更要齐心协力,将边关守得固若金汤,让匈奴不敢再犯!”“是!”将士们齐声回应,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苏逸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荣耀冲昏头脑。他清楚,匈奴虽暂时受挫,但实力犹存,随时可能再次进犯。而且,边关内部的隐患虽已初步解决,但仍需进一步整顿。他开始重新规划边关的防御体系,在原有防御工事的基础上,增设了更多的烽火台和瞭望塔,以便能更早地发现匈奴的动向。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不仅注重军事技能的提升,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忠诚意识。
在兵器改良方面,苏逸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与工匠们日夜钻研,根据实战经验,对连弩、投石机等兵器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新改良的连弩射程更远、射速更快,且操作更加简便;投石机则增加了发射的精准度和威力。苏逸还将现代的一些军事理念融入到兵器的设计中,比如设计了一种可以快速组装和拆卸的攻城器械,便于在战场上灵活运用。
除了军事方面,苏逸还十分关注边关百姓的生活。他组织士兵帮助百姓修复被匈奴破坏的房屋,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他的努力下,边关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安定下来。百姓们对苏逸感恩戴德,时常自发地为军营送去粮食和衣物,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而在这段时间里,苏逸与刘瑶的感情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战场上的生死与共,让两人的心越靠越近。闲暇时,苏逸会教刘瑶一些现代的知识和技能,刘瑶则会陪着苏逸在边关巡视。两人漫步在夕阳下的边关城墙,谈论着未来的理想和抱负,眼中满是对彼此的欣赏和爱意。
然而,就在边关逐渐走上正轨之时,一封加急军报打破了暂时的平静。军报传来,匈奴单于正在联合周边的几个部落,准备再次集结大军,对新朝边关发动一场规模更大的进攻。苏逸看完军报,脸色凝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在所难免。但他毫不畏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护好边关,守护好新朝的百姓。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讨应对之策,一场新的战争准备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