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洋世纪的命门——黄埔港

崖山海战之后,陆秀夫背着少帝蹈海,十余万军民随之呼号殉葬,白浪涛响之中,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中原统治者们的悚悚呻吟。明、清之后的一朝朝海禁,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的“海外关系”——千回百转,曲折的海岸线实乃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绞绳。“海”,帝王们梦中的仙人居所,锁国门外的夷邦鬼物。

广州黄埔——纯粹是个渊薮。

如果说上海“黄浦”附骥着春申君黄歇的历史传说乃大陆河文化之古典,那广州“黄埔”则完全是海洋文化的异类。

珠江口咽喉之地,江中一洲古称“凰洲”,对岸沼地俗曰“凤浦”,渔舟点点,烟村一抹。某一天,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停在了这里,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俄罗斯“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哈斯丁”号……接踵而至,不知是中国翻译啰嗦不清呢,还是洋人简单化了地名,“凰洲”“凤浦”被“夷人”们口耳相传成了“凰浦”,后来慢慢地演化成了现在的“黄埔”。

在乾隆年间(1736—1796)天下僵冻、沿海封禁,“片帆不得入海”[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发布《禁海令》],只准广州黄埔“一口通商”的垄断年代,黄埔港5000多艘外船盈江压岸,可谓舳舻如云,“十三行”富甲天下。今人多说广州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实,从黄埔港出发的商船,满载的多是瓷器与茶叶。据传,1745年“哥德堡”号满载着瓷器、茶叶等货物,第三次从黄埔港返航,于9月12日突遭暴风雨袭击,不幸沉没于哥德堡港入口处。当时从沉没的“哥德堡”号上打捞起来的货物(当然,基本上是瓷器),除去船的损失以及打捞工程的费用,还有丰厚余泽。

英文以“china”(瓷器)命名这块东方大陆,无疑浸濡着黄埔港的脐带之血。

那个年代,黄埔港成为东、西方人互相管窥的孔道。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碰撞纠结,船梭如织地构筑起一道横跨东西方文化的灿烂彩虹——一个文明古国在此劈波斩浪,踏上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