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基于中韩园区的对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笔者从2007年开始对文化产业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2011年以来,一直在关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走访考察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地的多个知名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利用各种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重点考察了纽约百老汇、伦敦传媒产业集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创意产业园区、巴黎塞纳河左岸、韩国坡州Heyri艺术村等多个国际知名文化产业园区。

在关注和研究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文化产业园区就是一个生命体,它有表情,有体温,也有思想,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路线和轨迹,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有些园区已经融入当地乃至全球人的生活中,被誉为“一辈子不能不去的地方”,既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乐园,譬如迪士尼乐园;有些园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与特色人才的集聚地,成为艺术家们自由创作与发展的好去处,譬如韩国坡州Heyri艺术村;也有些园区为行业发展打造了权威典范,只有进入其中的演出才能扬名国际,譬如百老汇;也有些园区化腐朽为神奇,将废弃的老工厂创意改造成为人人向往的美的天地,实现了传统老工业区的文化升值……

在这些鲜活的案例下,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勃勃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考察这些园区,不论是园区建设、运营模式,还是创意研发等,都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推动着它们不断前行,经过10年,20年,30年,仍在不断发展。

而这,也是本书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知名园区能够“永葆青春”,而我们国内的园区却“早夭成风”?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并未朝着规划的方向发展,而是早早地衰落或转变为一般的商业区,失去了“文化的初衷”。因此,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延长园区发展的生命周期,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问题。

本书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切入点,以我国北京798艺术产业区(以下简称北京798艺术区)和韩国坡州Heyri艺术村(以下简称坡州Heyri艺术村)的案例对比为基础,通过“基础理论——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分析——北京798艺术区和坡州Heyri艺术村的对比研究——优化策略分析——可持续发展思考”的研究路径,以期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优化策略和方向。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同时,对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做了简要分析,并界定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着重分析产业集群的基础概念,并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停滞期—衰蜕期的生命周期过程。通过各个阶段的特性研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成熟期后会出现衰落、转型和创新循环三条路径。

第三章对我国北京798艺术区的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判断北京798艺术区已经进入了停滞期。同时,集合园区内产业发展态势,对驱动北京798艺术区生命周期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经济环境、政府作用和艺术主体三大核心因素。

第四章在梳理坡州Heyri艺术村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得出坡州Heyri艺术村依然处于成长期的判断。同时,从内外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坡州Heyri艺术村生命周期演进的驱动因素。

第五章全面对比北京798艺术区和坡州Heyri艺术村的发展轨迹,从影响生命周期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因素出发探讨两个园区的发展异同,着重从顶层设计、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入驻人群、政策效应、区域环境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北京798艺术区和坡州Heyri艺术村的发展趋向做出了一定的预测。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提炼性地从园区规划、产业结构、园区空间、园区治理、产业功能等角度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优化策略,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第七章围绕园区的优化策略,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支撑和前沿路径。

总而言之,笔者力图通过对中外两个发展时间相当但是生命周期完全不同的著名文化产业园区的对比,为处于产业转型中的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另外,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化产业园区在顶层设计、产业结构、融合发展、产城互动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得文化产业园区的集群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当然,鉴于学识和经验的有限,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这也是鼓励和推动笔者继续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动力。

期望本书能为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增砖添瓦。

杨剑飞 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