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追踪与中文阅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国际上眼动阅读研究的成果和模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眼动阅读的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研究者开始广泛采用眼动追踪的方法来探讨阅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阅读中眼动轨迹的变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早期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眼动主要由低层次的视觉信息和眼球生理控制引起,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眼动是受认知控制的,由词汇、语篇等语言信息引起。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眼动受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些数据也支持了眼动研究的背后假设,即眼动加工的变量可以反映当前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Rayner,1998,2009)。本章第一节将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发现。

读者对词汇的加工并非从眼睛注视到该单词才开始,而是从该单词还位于注视点右边的副中央凹区域就开始。因此,眼动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者能从一个注视点上获取的信息范围有多大,获取的信息类型如何。被试从一个注视点上获取的信息范围有多大,这是关于知觉广度范围的研究。回忆第一章对眼动研究范式的介绍,移动窗口技术是用于知觉广度研究的经典范式。现在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知觉广度的范围不是左右对称的,其左右范围受文本呈现方向的影响。在英文和中文阅读中,文本呈现都是从左到右,英文和中文熟练读者的知觉广度分别为注视点左侧3~4个字母到注视点右侧14~15个字母,和注视点左侧1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2~3个汉字(Rayner,2009)。但是,对于阅读文本从右到左呈现的希伯来文,其读者的知觉广度在注视点左侧的范围要比右侧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知觉广度可以在英文里覆盖注视点右边14~15个字母,大概是两个单词的长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能够从这个范围内获得足够识别这些单词的信息。知觉广度范围内提供的能够识别词汇的信息在英文中是7~8个字母,即落在5度视角内的副中央凹上,而超出此范围的信息,读者只能获取如词长或是字母形状等粗略信息。跟知觉广度范围相比,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性质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Starr 和Rayner(2001)综述的眼动研究的三大争议中,两个跟副中央凹加工相关。这是因为副中央凹加工的性质,例如,它能获取何种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影响眼动的轨迹,对理解阅读的眼动机制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也对眼动模型的建构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也是本书实证研究中要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在本章第二节介绍副中央凹研究的发现,在第三节介绍有代表性的眼动控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