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鄂温克语研究概况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语言。属于该语支的语言有:涅吉达尔语、埃文基语(或真通古斯语)、拉穆特语和索伦语。[1]鄂温克语属跨境语言,除中国外,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语言分布。鄂温克语是黏着型语言,没有声调,没有文字;以单词为基本单位,一个单词由若干个音节组成;有比较复杂的附加词缀系统。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内鄂温克族人口有30875人。中国境内鄂温克语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方言是辉河方言、莫尔格勒河方言、敖鲁古雅河方言。其中,辉河方言简称辉方言,历史上被称为“索伦语”或“索伦鄂温克语”。使用辉方言的鄂温克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和嫩江等旗县。使用该方言人口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90%以上。莫尔格勒河方言简称莫方言或陈方言,历史上被称为“通古斯语”或“通古斯鄂温克语”。使用该方言的鄂温克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鄂温克苏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和孟根楚鲁苏木。敖鲁古雅方言简称敖方言,曾被称作“雅库特语”或“雅库特鄂温克语”。该方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和鄂伦春自治旗。[2]根据鄂温克人相关历史文献及其现行语言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索伦方言、通古斯方言、雅库特方言等称谓。
通古斯方言情况比较复杂。居住在莫尔格勒河流域的哈姆尼堪人操着哈姆尼堪蒙古和哈姆尼堪鄂温克两种语言。其中,哈姆尼堪鄂温克语为以上所说的鄂温克语通古斯方言。该方言包含宝如金和纳美达两个土语。哈姆尼堪蒙古语是整个哈姆尼堪人内部所使用的通用语言,它与其他蒙古语方言土语有所差别。哈姆尼堪鄂温克语只使用于哈姆尼堪鄂温克家庭内部,其使用范围非常有限。通古斯方言与雅库特方言或鄂伦春语之间较接近。哈姆尼堪鄂温克人属双语人,他们同时掌握着哈姆尼堪蒙古语和哈姆尼堪鄂温克语。鄂温克语三个方言具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词汇,它们之间的语音差异较大。三个方言之间无法用鄂温克语交流,需借助蒙古语或汉语。除中国的鄂温克族以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居住着部分鄂温克人,他们被称为埃文或埃文基人。本书只讨论中国境内鄂温克语索伦方言的语音特点。
国外对鄂温克语乃至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研究工作,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了。德国和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对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其中,首次对鄂温克语进行田野调查的是德国民族学学者G.威森。他于1705年,在威斯巴登出版了《鄂温克语词汇笔记原稿》。其后,俄国语言学家阿力克桑德尔和伊瓦诺夫斯基分别出版了《通古斯诸语语法教科书》(1856年)和《索伦语与达斡尔语》(1894年),第一次向世人较系统地展示了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20世纪中前期,苏联诸多语言学家对通古斯语支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撰写出版了诸多较有价值的论著。[3]除此之外,还有蒙古国学者B.仁钦的《蒙古国哈穆尼堪语》(乌兰巴托,1969)和日本学者津曲敏郎[4]和风间仲次郎等[5]的成果。还有芬兰学者尤哈·杨虎嫩的《中国东北哈姆尼堪人的语言》、《鄂温克语的未来》(《蒙古学情报与资料》,1991)等论文。
上述文献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俄罗斯境内的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通古斯语支语言。但他们的研究很少涉及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鄂温克语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硕果累累。如,贺兴格等主编的《鄂温克语词汇》(民族出版社,1983),胡增益、朝克等撰写的《鄂温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和朝克先生的多部成果。[6]除此之外,还有涂吉昌等编著《鄂温克汉语对照词汇》(1999),乌热尔图的《鄂温克族历史词语》(2005),吉特格勒图的《鄂温克语研究》(蒙文,2008),斯仁巴图的《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名词语法范畴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森德玛的《哈穆尼堪鄂温克人及其他们的口语》(《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杜·道尔吉的《鄂温克汉语词典》(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其中,《鄂温克汉语词典》是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唯一一部大型鄂温克语词典。但这些成果几乎都集中在索伦方言(辉方言),涉及通古斯方言和雅库特方言的研究较少,并且都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成果。
对鄂温克语语音进行较系统的实验研究是自2008年呼和研究员所承担的教育部语信司项目“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语语音参数数据库”(MZ115-77)开始的。在该项目的资助下,该团队建立了较大型的“鄂温克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并利用该参数库撰写发表了系列论文。例如,乌日格喜乐图、哈斯其木格、呼和的《鄂温克语短元音声学分析》(《满语研究》,2010);乌日格喜乐图、呼和的《鄂温克语双音节词韵律模式研究》[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1),2011年10月,西安];乌日格喜乐图的《基于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的鄂温克语辅音研究》(《实验语言学》,2013);呼和的《鄂温克语词首音节短元音声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乌日格喜乐图的《鄂温克语辅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二届青年论坛论文集》,2015);乌日格喜乐图的《关于鄂温克语音节》(《蒙古语文》,2015);乌日格喜乐图的《鄂温克语前音元音声学分析》(《民族语文》,2014);乌日格喜乐图的《鄂温克语元音和谐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乌日格喜乐图的《鄂温克语词末短元音实验研究》(《满语研究》,2017)。
[1] N.鲍培著,周建奇译,照日格图审校,《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2] 朝克:《鄂温克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第3页。
[3] 如,施密特的《涅吉达尔语》(《拉脱维亚大学学报》,1922)、《鄂伦春人的语言》(《拉脱维亚大学学报》,1927);清齐乌斯的《埃文语(拉穆特语)语法纲要》(列宁格勒,1947)、《通古斯满洲语比较语音学》(列宁格勒,1949)、《论满—通古斯语基本词汇的比较研究》(《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学报》,1954);清齐乌斯与戈尔柴夫斯卡娅合著的《苏联境内的满—通古斯语的研究》(《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学报》,1960);清齐乌斯和里舍斯合编的《俄埃词典》(莫斯科,1952);清齐乌斯与戈尔柴夫斯卡娅合著的《满—通古斯语比较词典(词源资料)》(第1卷)(列宁格勒,1975);梅尔尼科娃和清齐乌斯合著的《涅吉达尔语研究资料》、《通古斯语集》(一)(列宁格勒,1931);本清的《通古斯语比较语法试编》(威斯巴登,1955)、《拉穆特语语法》(威斯巴登,1955)、《通古斯语》(威斯巴登,1956);格鲁伯的《附有其他通古斯方言参考资料的果德词汇表》(圣彼得堡,1900);鲍培的《索伦语资料》(列宁格勒,1931);瓦西列维奇编写《通古斯满洲语分类问题》(《语言学问题》,1960)、《埃文基(通古斯语)语法纲要》(列宁格勒,1940);诺维科娃的《通古斯满洲语语音统一标音方案》(莫斯科—列宁格勒,1961)、《艾文语方言纲要》(莫斯科—列宁格勒,1960);苏尼克的《通古斯满洲语中的动词》(莫斯科—列宁格勒,1962)、《满—通古斯语句法纲要》(列宁格勒,1947)、《论满—通古斯语群的类型特征》(《语言学问题》,1957)。另外还有苏尼克和阿尔科尔合编的《埃文基(通古斯)民间文学资料》(莫斯科—列宁格勒,1936);康斯坦丁诺娃的《埃文基语、语音、词法》(莫斯科—列宁格勒,1964)和康斯坦丁诺娃和列伯德娃合编的《埃文基语》(《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参考书》,莫斯科—列宁格勒,1953);鲍古拉兹的《拉穆特语资料》(一)(《通古斯集》,列宁格勒,1931);阿甫罗林的《满—通古斯语分类》(莫斯科,1960);戈尔柴夫斯卡娅的《满—通古斯语研究纲要》(列宁格勒,1959);波伊卓娃的《埃文基语中的人称范畴》(莫斯科,1940);科特维奇的《巴尔古津地区的通古斯方言》(《东方学论丛》,1932);希罗科戈罗夫编写的《通古斯语词典》(通古斯语—俄语和俄语—通古斯语)(日本东京,1944);瓦西列维奇编写的《埃俄词典》(莫斯科,1940),《俄鄂词典》(《俄通词典》,莫斯科,1948)、《鄂俄方言词典》(列宁格勒,1934)、《鄂俄词典》(莫斯科,1958)、《埃俄词典》(莫斯科,1958)、《埃俄方言学词典》(列宁格勒,1934);列文编写的《埃俄简明词典》(列宁格勒,1936)等诸多词典。
[4] 津曲敏郎等《通古斯语的类型和差异》(1990)、《关于通古斯诸语及相关语言的所有式和让步式》(1992)、《通古斯诸语言以及文化》(1995)、《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新进展》(1996)、《温克语敖鲁古雅方言》(1997)、《中国的通古斯诸语言》(2003);津曲敏郎与黑田新一郎合著的《通古斯语言文化论文集》(1991)。
[5] 风间仲次郎等《关于通古斯诸语言方位名词》(1993)、《通古斯诸语言基本名词》(1997)、《通古斯诸语言基础词汇里的动词和形容词》(1998)、《关于通古斯诸语言的确定宾格》(1999)、《关于通古斯诸语言表示让步的后缀》(2001)、《关于通古斯诸语言动词使动态的形态变化》(2002)。
[6] 朝克的《鄂温克语基础词汇集》(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1991)、《鄂温克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鄂温克语形态语音论及语法形态论》(日本外国语大学,2003)、《基础鄂温克语》(日本东京大学书林,2005)、《鄂温克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等;朝克与津曲敏郎、风间仲次郎合编的《索伦语基本列文集》日文版(日本北海道大学,1991);朝克著,津曲敏郎编的《鄂温克三大方言对照基础语汇集》(日本小樽商科大学,1995)和《中国通古斯诸语基础词汇对照》(日本小樽商科大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