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本辑是《比较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辑(总第15辑),共收录了十一篇文章。从主题上看,既有对经典学者思想的当代反思,也有关于革命、政治稳定、政治秩序等命题的理论思考,还有聚焦国别或地区的比较研究。同时,本刊编辑部着力打造“《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年度报告”系列,本辑将刊发2017年年度报告。
体制比较是人类获取知识、探索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和经典方法。诸多政治学者在其思想和著作中均或隐或现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王长江教授聚焦美国著名学者古德诺的经典著作《政治与行政》,发现其中不但渗透着深刻的比较理念,同时还阐发了体制比较的方法论,尤其体现在基于人性来研究体制、在体制内外因素的互动中把握政治的思想等方面。这对于当代比较政治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稳定的政治秩序向来是古今中外的学人和当政者孜孜以求的,而关于革命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推进对政治秩序内在机理的认识。陈慧荣、齐伟辰批判性地回顾和梳理了四代革命理论,检视了革命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就“什么是革命”“为什么一些国家发生了革命而另一些国家没有”“革命的动态特征是什么”“革命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若干前沿性研究。同时,与政治秩序密切关联的一个概念是政治稳定。西方政治思想界关于政治稳定的系统思考由来已久,尤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为最。肖克以政治稳定观的自由与保守之辨为主题,以西方政治思想流变脉络为历史背景,发现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均秉持政治稳定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利益得以自由实现、均认为理性是追求稳定的根本工具,不同之处则在于二者对于传统、历史、权威与精英等条件在实现政治稳定中作用的不同认识。关于革命和政治稳定的理论思考,或许对强化关于政治秩序的理性认知有所助益。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内生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的需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者的学术努力都可以被纳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造的系统工程之中。当前,能否建构出反映中国政治比较优势的学术概念,成为检验中国政治学是否具有自主性的核心标准。徐明强归纳了近年来中国政治学在比较视野下的概念生产策略,试图为中国政治学概念生产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建议。
关于国别和地区的研究向来是比较政治的重点。章远以政治发展为视角,发现约旦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虽然始终在推进,但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政党无法在议会政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政治结构中,约旦的政党动员总体是无力的。张洪松聚焦中美司法经费管理体制比较,从纵向级次、内部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外部关系、与权力机关的外部关系等维度进行了细致梳理,强调两国在政治理念层面对司法独立与民主问责的不同认知及其所建构的社会行动,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张振华运用发展型政府的分析框架解释我国地方政府,描述了地方发展型政府建构的制度基础与形态演变,强调我国地方发展型政府并非是对东亚发展型国家原型的模仿,而是发展型国家的一个单独子类。
对于学科或领域历史发展的梳理,有助于形成对该学科或领域的整体把握。高俊龙聚焦历史关节点研究,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脉络下对历史关节点的概念、基本观点、面临挑战以及新时期的发展等进行了细致描述。李辛、周幼平关于2017年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发展状况的梳理,属于本刊打造的“《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年度报告”序列,希图为各位前辈、学友了解比较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本辑刊发了马雪松教授编译的罗伯特·利伯曼《观念、制度与政治秩序:解释政治变迁的综合模型》一文。该文对制度分析路径和观念分析路径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将政治置于多重秩序而非既定均衡秩序之下,从而揭示变迁源自制度模式与观念模式不相匹配时的摩擦作用,并结合制度与观念两种分析路径以提升政治变迁的解释力。同时,李路曲教授新著《新加坡道路》已于2018年7月问世,获得了学界的积极反响;本辑适时刊发了闫亮、韩琳琳关于《新加坡道路》的研究性书评。
《比较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