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集体安全条约》的签约和续约
独联体刚刚成立,整个地区处于动荡之中。各新独立国家都在为本国的独立和生存忙碌,在共同瓜分苏联留下的遗产的同时,一些国家在为苏联时期就存在但一直未能解决的争端而斗争,一些国家急着从西方得到所需的各种援助。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局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各国从初获独立时的兴奋与憧憬中回到了现实。首先,一些国家意识到独立和自由并不能带来想要的一切,在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上即使付出了血的代价,却未必能如愿以偿。格鲁吉亚试图用武力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分离的问题未能如愿,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和冲突,不得不在俄罗斯的调停之下于1994年5月签订了停火协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争端也是兵戎相见,双方在僵持不下的军事斗争过程中,在政治和外交上也进行着各自的努力。在内政、外交经受了各种煎熬之后,双方也于1994年5月在俄罗斯的斡旋下签订了停火协议。其次,独联体国家也看到了一个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西方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慷慨,它们不仅不是按照新兴国家渴望的方式给予支援,甚至连本已许诺的援助都无法兑现。抱着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和遭遇挫折的委屈,这些独联体国家开始期盼用另一种方式来摆脱所处的困境,进而谋求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独联体已经成立的基础上,1992年5月15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首脑签订了《集体安全条约》。之后,1993年9月24日阿塞拜疆签署条约,1993年12月9日格鲁吉亚签署条约,1993年12月31日白俄罗斯签署条约。[12]经各缔约国签署同意,《集体安全条约》(参见附录1)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生效,根据条约第十一条规定,条约有效期为5年,可持续延期。
从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其目的和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关系。规范解决缔约国之间矛盾的方式,强调在相互关系中应该放弃采取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自身与其他国家间的矛盾分歧,在缔约国之间出现与条约某些原则解释和措施相关的任何问题,都应本着友好、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共同解决。二是协调对外关系。条约不损害缔约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条约及协议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针对第三国,缔约国将不加入军事同盟或参与任何国家集团,以及反对其他缔约国的行动,缔约国间应就所有涉及缔约国利益的重大国际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并协调立场。三是应对侵略威胁。当一个或多个缔约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遭到威胁或是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立即进行共同磋商、协调立场并采取措施消除威胁,如果一个缔约国受到来自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侵略,则将视为针对本条约所有缔约国的侵略,当出现对任一缔约国的侵略行为时,其他缔约国将向其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必要援助,并遵照《联合国宪章》第51款运用实施集体防御法可支配手段提供支持。[13]
《集体安全条约》于1995年11月1日在联合国秘书处注册。1995年2月各缔约国制定了《〈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宣言》、《〈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集体安全构想》(以下简称《构想》)和《加强军事合作的重要方向的实施计划》。《〈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集体安全构想》中提到了在后苏联空间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基本方向和三个阶段。在其实施的第二阶段,预设在《集体安全条约》框架内组建统一军团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外部侵略。同时,《构想》的提出者们还打算解决组建联合武装力量的问题。《构想》还规定,缔约国可以在其他缔约国境内部署军事基地。《〈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宣言》中称,“在集体安全领域联合所有力量,缔约国将自己创建的集体安全体系视为全欧洲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在亚洲可能的安全体系的部分”。1995年,在《集体安全条约》机制内提出了组建地区集体安全体系的任务。1999年制定的《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第二阶段计划》提出在东欧、高加索和中亚方向组建地区武装力量。
《集体安全条约》机制为维护独联体地区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1994年5月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停火协议的签订,虽然主要是在俄罗斯的调停和斡旋之下达成的,但不能说没有《集体安全条约》机制的影响。只是在之后的发展中,《集体安全条约》机制并没能像所有缔约国期望的那样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相对于部分缔约国的诉求来说,《集体安全条约》缺乏满足其愿望的能力。这导致《集体安全条约》机制对个别缔约国失去了信服力和感召力。1999年条约期满之际,缔约国在续约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分化。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表示愿意续约。1999年4月2日,以上6个国家在莫斯科举行的集体安全理事会会议上签订了《〈集体安全条约〉续约备忘录》,备忘录规定条约有效期自动延长5年。[14]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决定退出《集体安全条约》而未签订该备忘录。于是《集体安全条约》在本该迎来新一期的时候,却失去了1/3的成员。
这三个国家不愿续签《集体安全条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在《集体安全条约》框架内未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对《集体安全条约》机制表示失望。与此同时,它们在国际舞台的其他方向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机会。对阿塞拜疆来说,“与亚美尼亚的战争迫使阿塞拜疆将军事安全问题放在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找到盟友,能在其与亚美尼亚的冲突中支持阿塞拜疆”。[15]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集体安全条约》机制及其缔约国无法满足阿塞拜疆的这一迫切需求。格鲁吉亚则是希望通过《集体安全条约》来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以换取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对格鲁吉亚的理解和支持。显然格鲁吉亚的愿望没有达成。乌兹别克斯坦则是担心会重新陷入对“帝国中央”严重的政治和经济依赖。当俄罗斯积极准备在独联体范围内推进超国家的一体化进程时,乌兹别克斯坦的这种担心变得更加强烈。1996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撤销解散苏联决定的决议”,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担心俄罗斯有“恢复帝国的野心”,害怕丧失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这三个国家对《集体安全条约》和俄罗斯的行动充满失望和戒心的同时,西方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了它们面前。
这一时期,随着独联体地区形势的变化,西方有了新的任务和行动方向。苏联遗留下的核武器得到了裁撤,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实现了无核化。对西方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核武器问题基本按预期得到了解决,但俄罗斯没有朝着西方预期的方向发展。俄罗斯不仅放弃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而且开始寻求在独联体地区建立自己特殊的影响。这也促使西方开始重新考虑对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政策。在独联体地区,俄罗斯在努力恢复和加强自身的地位和影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则展开了同俄罗斯的竞争。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同独联体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以扩展其在独联体区域的利益和影响,并遏制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虽然俄方不情愿,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不断推进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情况下,依然在独联体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影响。
“古阿姆”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美国这一阶段在独联体地区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在美国的大力影响下,1997年10月,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即《斯塔拉斯堡宣言》,各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范围包括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相互承诺将就宣言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对话和交流。“古阿姆”集团活动就此开始。“古阿姆”机制一方面为成员国之间展开各领域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为促进成员国与西方和世界进行沟通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削弱和平衡俄罗斯对其成员国的影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样一个亲西疏俄的团体,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注意。1999年4月24日,在华盛顿的北约周年峰会上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古阿姆”集团。
可以说,《集体安全条约》续签过程中的减员现象,是独联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俄罗斯强国意识的觉醒和维护传统势力范围思想的表露,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对条约机制的失望,乌兹别克斯坦对该条约框架未来发展的担心,也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实施的分化和拉拢。《集体安全条约》机制此阶段的发展,体现出独联体各国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都在努力地寻找符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俄罗斯作为大国,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逐渐找回了自己。而其他的独联体国家,却未必都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顺利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