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集体安全条约》机制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危机四伏。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进行的改革活动并没有扭转苏联社会的消极趋势。1991年,苏联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都急剧恶化,苏联各地分离倾向日益加剧。作为苏联的创始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也在促进各自独立,并对保留苏联持消极态度。在潮流涌动之下,最终苏联的解体无法挽回。就在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联合体也在慢慢酝酿成形。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首脑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举行会晤,签订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的现实不复存在,并组建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这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首脑在阿拉木图进行会晤,讨论了一系列与组建独联体有关的问题。他们相继签订了《阿拉木图协议》《阿拉木图宣言》等一系列文件。独联体第一批机制性文件包括1991年12月8日的《明斯克协议》和12月21日的《阿拉木图协议》,后补充成为《独联体章程》。该章程于1993年在明斯克获得通过,1994年1月生效。在机制性文件的确认过程中,阿塞拜疆遇到了困难,其议会在1992年11月7日未能通过这些文件,而只作为独联体的观察员国。到1993年底,阿塞拜疆成为独联体成员国,1994年3月格鲁吉亚也正式加入独联体框架之内。当时,独联体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在内的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