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失衡视角下中国货币的流动性冲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货币流动性问题是近年来涌现出的研究热点。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经济体系注入大规模货币为各国的金融市场“补血”,由此造成了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来看,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充分有效利用自身经济的天然要素禀赋,不断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及其控制的国际市场,开展对外贸易。中国经济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进而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占款。中国人民银行为对冲外汇占款,不得不大量发行脱离中国经济内部需求的人民币,由此形成了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外部原因。在中国经济内部,由于存在金融抑制、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金融市场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中国金融市场既无法为过量的货币提供金融产品予以容纳,也无法将其转化为有效对外投资。在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以房地产价格上涨为表象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即依靠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下降。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国内消费的降低导致居民收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必然进一步依靠国际市场弥补国内消费的不足。在技术和市场双双被国际资本所控制的现实情景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分配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在支付昂贵的环境成本后,这种依靠投资驱动和低附加值出口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既不利于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创新,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给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可持续增长造成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

本书从内外失衡的角度观察中国货币流动性,首先从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角度分析形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制度性原因,进而对货币流动性的具体冲击程度予以度量;然后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视角下对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直接来源——各期广义货币增量进行量化考察。以上对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自身规律的研究,为下一步厘清货币流动性冲击、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准备和理论支撑。接下来,本书探讨形成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即解释作为货币流动性冲击实际来源的外汇占款是如何形成的。之后,分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对消费、投资产生的影响,从而阐释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对内部失衡的影响。至此,本书完成了货币流动性冲击、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本书采用演化博弈论对货币流动性冲击的极端情况——货币流动性危机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研究,分析爆发货币流动性危机后,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的行为选择,为政府缓解货币流动性危机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性方法。这样,本书对货币流动性的研究不仅包括一般情景意义下的冲击,也包括极端情况下的货币危机,从而对货币流动性的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和深入。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形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制度性原因之一是金融抑制。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中国对资本的加工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居民储蓄需要依靠外部金融市场的加工回流到中国,由此带来资本项目顺差。

第二,形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生产要素禀赋原因之一是人口结构。中国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超过非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低),并与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相叠加。将这样大量的劳动人口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在拉低了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是形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加速器。中国在技术上的国际差距,既提升了其对外投资的门槛,也降低了拥有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

综上,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根本上化解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最终需要依靠的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促进创新的制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使经济增长的驱动模式从高投入、高消耗转变到以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创新支撑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新格局没有形成之前,货币流动性冲击或多或少将与中国经济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