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我国农村已经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以乡村户籍人口作为总体推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7.7亿人;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7%,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1660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5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5.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为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我国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按现行贫困标准,2013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万、1232万、1442万、1240万、1289万、1386万人,不仅每年减贫人数均在1000万以上,而且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3]
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及时记录、呈现和总结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情调研框架下,于2016年及时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4个贫困村(含脱贫村)作为调研对象,为每个调研村组建一个子课题组,独立开展调研,要求至少完成30个工作日的调研工作量,完成问卷调查的“规定动作”和深入专题调查的“自选动作”,为每个贫困村撰写调研报告。本报告是基于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一个重点贫困村——骆驼湾村的调研撰写而成的。
二 项目村背景
这个子课题是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总体方案而设计,选择位于河北省北部太行山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的阜平县开展调查,阜平县是“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典型贫困县,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当地农业部门推荐了若干个贫困状况较为严重,同时又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的贫困村。在当地推荐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确定了以龙泉关镇的一个贫困村作为调查对象,这就是位于该镇边缘的骆驼湾村。选择骆驼湾村是因为骆驼湾村在阜平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发生率高,属于国家重点贫困村。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来调研过骆驼湾村的贫困情况,骆驼湾村的变化受到全国的关注。
阜平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历史悠久,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云:“境内多山,治所适当平坦,县或以此名。”阜为“兴旺昌盛”之意。全县土地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9万亩,占5.84%,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2016年户籍人口22.9万人,农村人口19.2万人。据阜平县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阜平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6.59亿元,同比增长8.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7亿元,同比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4亿元,同比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401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同比增长12.5%;各项存款余额129.9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79亿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时的10.81万人下降到2.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4.8%。
阜平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阜平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就是国定贫困县。据阜平县扶贫办数据,2012年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7%(总人口22.98万)。贫困程度深,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市均居后位,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数。发展基础弱,思想解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低,基础设施支撑弱、公共服务水平弱、产业支撑弱、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弱。
2012年12月29~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指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4]2013年阜平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阜平进入了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阶段。
骆驼湾行政村位于阜平县西部,龙泉关镇的西南部,下辖9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约为3.4万亩,耕地面积为990亩,林地2.2万亩,荒山1.1万亩。2014年被定为阜平县贫困村,2012年全村245户573人,贫困户189户447人,占全村人口的78%。
三 调研过程
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课题组对骆驼湾村分多次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共分为四个阶段,课题组主要成员共10人参与调研工作,实际调研时间总计70余天,与县、镇、村三级12个部门90余人进行座谈访谈,对70户农户进行入户访谈。
第一阶段,预调研。2016年11月,课题组对阜平县县情和骆驼湾村村情进行摸底调查,对阜平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贫困程度及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了解,在骆驼湾村收集了村民花名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基础数据和资料,与村、镇、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相关专题进行了初步交流,并和有关单位就后期开展调研工作进行协调与沟通。
第二阶段,调研和抽样问卷调查。2017年5月24~29日,由7人组成的调研团队在阜平县开展部门调研和村民问卷抽样调查。县级层面,与扶贫局、农委、规划局、金融办、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门就本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座谈。镇级层面,与龙泉关镇镇长及扶贫办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全镇及骆驼湾村扶贫工作总体情况。村级层面,开展了住户抽样问卷调查,共获得56个有效户样本数据,完成村级问卷调查填写。这两份数据成为对村基本情况和居民以及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的依据。调研组成员还走访了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第一书记、村干部等进行了座谈。
住户抽样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由于骆驼湾村是整村的贫困,无法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各占一半的要求,课题组采取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共获得有效问卷56份。
第三阶段,专题调研。2017年10月20~27日,由3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赴阜平县开展专题调研,分为县、镇、村三个层面。
县级层面,与农委、林业局、扶贫局等部门就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未来计划进行座谈;与统计局调查队就贫困监测、收支调查以及对脱贫审核效力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镇级层面,与龙泉关镇镇长及扶贫办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镇产业扶贫、保障兜底、建档立卡以及其他贫困村精准扶贫等情况。村级层面,开展了专项入户调查,编制了一份新的入户访谈提纲,调查了最困难的8户和有产业扶贫需求(有劳动能力)的12户,对5月访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回访。与村干部继续进行座谈或访谈,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委会选举等情况。收集整理2014年以来历年与建档立卡和脱贫有关的资料、数据,对扶贫项目进行现场考察。
第四阶段,补充调研。2018年12月14~18日,由2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赴阜平县开展补充调研。县级层面,与扶贫局就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座谈。镇级层面,与龙泉关镇镇长就扶贫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座谈,并补充完善相关数据。村级层面,与骆驼湾村村干部及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做进一步对接,补充完善相关数据及资料;访问已退休的村干部,了解总书记来到骆驼湾村时村里的贫困状况。此阶段,边写报告边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建档立卡工作过程及数据核实、有关扶贫项目资料和数据、产业项目实地考察等,与第一书记和主要村干部、镇领导继续交流等。
四 调研和写作思路及报告内容
本报告是在大量实地调研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撰写的调研报告,调研和报告写作思路均力求实事求是。首先,对阜平县县域扶贫工作进行了总体的调查,归纳总结贫困县贫困的原因及所开展的扶贫攻坚的做法。其次,对骆驼湾村进行“解剖麻雀”,总结骆驼湾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经验及问题。最后,反复从县域层面、乡镇层面分析骆驼湾村贫困的根源及精准扶贫的实践,从村庄繁荣和贫困村发展前景的角度,指出骆驼湾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该村改进工作的对策思路。
根据研究总体思路,本报告共由七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阜平县的脱贫实践。以县域的视角来描述阜平脱贫攻坚的努力。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贫困山区脱贫的理论,力图寻找到可资借鉴的脱贫模式;其次,对阜平县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剖析贫困山区致贫的原因;最后,介绍阜平县进行脱贫攻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总结了阜平县脱贫实践可资借鉴的经验及遗留的难题。
第二章是骆驼湾村的基本情况。对骆驼湾村的历史及村域状况进行了描述,借助历史资料,从县域和镇域对骆驼湾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释骆驼湾村的贫困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对骆驼湾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总结归纳了骆驼湾村贫困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燕山—太行山连片贫困山区贫困的缘由。
第三章是骆驼湾村的脱贫历程。骆驼湾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来访之后迎来了全国的关注和各种社会扶贫力量的帮助,骆驼湾村正式步入脱贫攻坚阶段。首先,作为连片贫困的山区农村,骆驼湾村的扶贫有历史欠账,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开发扶贫都没有涉及该村,政府这次把骆驼湾村定位为全国贫困重点村,从道路到住房等建设加大了扶持力度。其次,在开发扶贫的过程中,骆驼湾村探索精准扶贫在贫困山区贫困村的落实,在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上都探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经验。最后,在脱贫后,骆驼湾村把实现小康作为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巩固扶贫结果的措施。
第四章是骆驼湾村的脱贫成效。本部分主要是对问卷调研数据的分析,从脱贫结果来看,经过短短几年的脱贫攻坚,骆驼湾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村民的生活满意度提高。从人均纯收入核实情况来看,骆驼湾村村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村民的收入满意度增加。从住房等生活保障来看,骆驼湾村已经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村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从脱贫认可度来看,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均对脱贫工作比较认可,满意度比较高。从脱贫政策落实情况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扶贫政策均得到了贯彻落实。
第五章是骆驼湾村脱贫路径分析。本章从六个方面对骆驼湾村的脱贫路径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项目实施和扶贫措施的角度,分类论述各种精准扶贫措施在骆驼湾村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这六大类措施,分别是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脱贫、金融创新扶贫、医疗保障扶贫、社会兜底扶贫、教育扶贫。其中对产业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脱贫做了重点分析,因为这两项措施涉及的农户最多。
第六章是骆驼湾村脱贫经验。本章从贫困山区脱贫的角度对骆驼湾村脱贫的特点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是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同步进行,开发重点是改变当地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而精准扶贫则重点把扶贫资源向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倾斜。其次,户脱贫和村小康一起统筹规划,骆驼湾村在脱贫的过程中把一个个农户纳入整个村的小康建设中。再次,作为深度贫困的山区,骆驼湾村的脱贫和外界的帮扶分不开,外界的帮扶最终通过村民的自力更生呈现出来。最后,骆驼湾村的脱贫离不开阜平县的山区综合开发经营,只有将致贫的地理因素转变为致富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村民致富。
第七章是骆驼湾村脱贫进程中的问题及建议。本章首先就骆驼湾村正在进行的脱贫措施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从中找到其不可持续性的因素和可能引起返贫的问题。其次,针对未来可能导致返贫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找到可解决的途径,并提出几条兼具对策及建议性质的研究结论。
[1]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测算,http://www.stats.gov.cn/。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29页。
[3]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和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
[4]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2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