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中国社会服务国家建设亟须构建社会服务制度

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社会服务:在年幼时,需要日托、儿童服务;在中年时,需要收入维持和就业服务;在年老时,需要养老服务,甚至长期照顾服务;在临终时,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各项社会服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社会服务贯穿了人的一生,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

从全球视野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社会服务的增长速度加快,社会服务范围已从少部分的社会弱势群体扩展到全社会成员,社会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并以普遍性原则加以实施,社会服务成为提升全社会福祉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福利国家出现了“社会服务化”的新趋向,即现金给付相对减少,社会服务已成为主要的给付方式之一,“社会服务国家”开始出现。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政策的改革中以社会投资为理念,以社会服务为政策工具,促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劳动力激活、家庭支持、特殊群体照顾与保护等社会服务领域,通过最大限度人力资本的“激活”与“积累”,给予人们“再次融入的机会”和“良好开端的机会”,使各类社会群体减少对现金给付的“硬依赖”,转向依靠自身来提高生活水平,使其具备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国家竞争力。

社会服务对中国是一个老概念,也是一个新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单位服务为主和民政服务为辅的社会服务体系,我国实现了对集体成员与边缘群体的服务保障。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单位服务的社会化及社区服务的兴起,社会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我国社会服务体系面临重构,社会服务由此处在转型发展之中。近年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基本公共服务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已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把“基本社会服务”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基本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优抚安置服务等被统括为“基本社会服务”。基本社会服务列为单独门类,独立规划编制,纳入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在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服务等兜底帮扶,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基本社会服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老年人福利补贴、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基本殡葬服务、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等。民政部被赋予了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目前,基本社会服务已成为民生的“硬核”,社会服务供给水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不仅要满足国民的生存需求,更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今后,更多有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文体等服务方面的内容,也会逐步纳入基本社会服务的内容之中。这个意义上的基本社会服务是为大多数成员所共享,并作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向全体国民提供的。因此,通过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明确基本社会服务的公益性,有效增加基本社会服务的供给,这是促进社会服务在中国大发展的可选择之路。从现代社会服务的发展重点看,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这一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开发和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提升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失业者和长期失业者,以及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能够成功地抵御风险,着眼于国家的“现在”;另一方面,通过早期教育、健康管理和照顾服务等措施投资儿童,关注国家的“未来”。总之,社会服务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与社会服务日新月异发展相对的是,相关的研究性著作却寥寥可数。李兵教授是中国社会服务30人论坛主要成员,长期以来他坚守在社会服务领域开展有步骤、有计划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工作。这本呈现给读者的《社会服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是他近年积极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该书是对社会服务制度的探索性研究,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境外社会服务制度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聚焦中国社会服务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全书理论性强,研究深入,观点鲜明,文风朴实。目前,中国社会服务制度正处在建设的关键阶段,《社会服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一书的推出真是适逢其时。

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期望《社会服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的出版能够为我国社会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并祝愿社会服务理论与制度的研究走向繁荣!

林闽钢

2019年6月18日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