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腾飞,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进入中高水平,就综合实力而言,中国成为居世界前列的大国。
(一)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经验
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外经济关系的视角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发生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最大的增量贡献。如今,中国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居前位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外部市场的关系结构将会发生重要的转变。中国不再仅是加工出口中心,也越来越是资本运营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产业链中心。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新产业链的构建方面,中国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跃居世界第一,那时,中国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超越,也包括经济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要靠不断地深化对外开放,也即从内部机制上与外部经济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36]
从对外政治与安全关系的视角看,改革开放后,中国把构建外部发展与安全环境作为外交的主要任务,实施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别划界的全面外交政策。由此,中国尽可能减少对立面,扩大合作面,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外部环境中的被动处境。当然,中国对外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大改观还是依赖于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由弱变强从三个方面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治与安全关系特征:一则,中国的防御能力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外来的进攻性风险;二则,中国提高了主动塑造环境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能够推动局势向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三则,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诸多地区与国际事务的主角,在全球范围进入国际事务的中心舞台发挥作用。
总结4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经验,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其一,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无论是中国国内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并非一帆风顺。外部环境甚至也有非常险恶的时候。比如,当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地缘环境非常恶劣,在北部,中苏仍然对立,边界争端甚至引发了战事。在南部,越南进行扩张,为此中越之间发生了战争。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借“八九政治风波”发起制裁,此后又发生一系列对抗性事件。[37]但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方向,同时利用软硬两手,在捍卫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尽力化解危机,改善关系,让局势朝缓和与改善的方向发展。
冷战后出现的政治和安全危局得以化解,一靠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略,二靠广泛构建基于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国扭转了被动应对的局面,逐步奠定了主动构建环境的基础。由此,中国摆脱了冷战结束所带来的政治压力,维护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同时扩大了朋友圈,让美国的制裁不攻自破,最终迫使其改变对华政策。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开放政策,同时也利用自身的能力,包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加强与东盟和其他东亚国家合作来应对危机,由此赢得了信誉,扩大了影响力,改善了外部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为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提供了机遇。
其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早在1974年重返联合国时,中国就明确宣布永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在自身综合实力大大提升,成为世界大国之后,中国重申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扩张的道路。[38]美国学者埃里森提出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意即崛起的中国注定要与现行的超级大国美国发生冲突和战争。在此情况下,防备中国似乎成为一种“准共识”。在此情况下,中国如何办呢?中国向美国提出了构建基于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关系倡议。尽管美国并没有直接接过中国的倡议,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并没有停止,但也保持了与中国的对话。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建立了以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主要平台的协商、对话与合作机制,尽管在一些领域,比如在贸易争端、南海问题上不时“剑拔弩张”,但并没有破局。标榜奉行“美国第一”信条的特朗普上任,中美两国的对话合作大势也并没有发生逆转。其实,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或者实际行动上的防备,只要它们不做非常敌对之举,损害中国的重大或者核心利益,中国还是坚持以推动对话来增进理解和化解矛盾的。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全面提升军力的努力必然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但重要的是,中国提升军力的战略不是为了扩张、争霸,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39]当然,要取信于人,既需要以实际行动加以证明,也需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中国仍与几个国家存在领土和海域争端。在领土与海域权益上,中国不会放弃,但也坚持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开展对话与谈判。中国坚持这样做,继续做下去,必然有利于改善自身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与体系的调整改革。
其三,积极有为,发挥新型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提出做新型大国,自然会提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本就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上曾经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科技水平、生产能力、思想文化曾首屈一指。近代,中国国力衰败,泱泱大国风光不再,沦为一个被列强肆意践踏、进犯与瓜分的弱国。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活力,短短几十年,经济总量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国,科技、军事等均向世界前列迈进。
大国要有大作为,要为世界作出大贡献。尽管中国本身的和平发展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但是这还不够,还要为世界提供有利于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平等、包容与合作的国际新关系和新秩序。
中国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首先是对自己的新定位。总的来看,中国的大国外交主要体现三层含义:一是大国责任,要对构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承担大责任;二是大国作用,要在重大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大的作用;三是大国行为,要以实际行动做新型大国,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因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新型大国的外交。事实上,中国正以一个新型大国的面目出现、活跃在地区与世界事务舞台上,在应对危机、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上,中国已处在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40]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外交是全方位的,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这是大战略布局。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各国间利益交融,但关系复杂。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新原则,如安邻、睦邻、富邻,亲、诚、惠、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大国关系之所以是关键,是因其影响巨大,事关大局。中国推动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在世界发展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新的合作理念,通过共同参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资源潜力,实现新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新融资机制的建设,如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些机制并不以替代原有的机制为目标,而是与原有的机制相互补充与合作。这样,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就不是现行体系的对抗者,而是建设性推动者。
当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开展新型大国外交必然遇到很多矛盾,面临许多挑战。现实中的地区与世界,各种利益、关系内外交织,中国需要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努力寻找定位,处理矛盾,发展关系和发挥作用,难度很大,这既需要自信,需要行动,也需要智慧。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人的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1]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路还很长,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来自国内,即稳定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转型。在对外关系方面,最严峻的挑战还是在现行体系内如何发挥新型大国作用,有大作为,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中推动新型国家关系与国际秩序的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屡受外部列强的侵犯与欺压,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使中国可以保持足够的自信和定力,做自己愿做、应该做的大事。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取得更为辉煌成就的时期,其中,对外关系的变化和成就会更为引人注目。
中国人是有远大理想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当然是摆在首位的理想,但并不止于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人的这种理想和抱负不是靠强制推行,而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这样的理想看似很遥远,实现这样的理想困难重重,但中国人会以此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42]
[1] 本文作者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原主任。
[2] 章百家认为,四个转变引导第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即指导思想转变,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环境转变,转向国家治理的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转变,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政策转变,转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参见章百家《中国正面对新挑战——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第35~36页。
[3] 邓小平关于“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的论断是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依据。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27页。
[4] 邓小平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所言“经验证明”,既是对中国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有成功发展经验(特别是被称为“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的认识。邓小平论述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78页。
[5]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的转变,“激进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取向终结”,外交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和创建国际和平环境。参见白云真《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历史变迁》,《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5期,第36、38页。
[6] 根据2017年7月发布的信息,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15家上榜,在前10家中,有3家是中国公司。详见http://www.southmoney.com/caijing/redian/201705/1311656.html。
[7] 专家认为,中国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成为全球体系的一个积极成员。参见白云真《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历史变迁》,《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5期,第40页。也有专家认为,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变量。参见章百家《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趋向与思考》,《世界知识》2014年第18期,第17~18页。
[8] 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最为棘手的是台湾问题。其中,要求美国终止售台武器的谈判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为此中国采取了先建交再继续谈判的策略,从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到1979年1月建交,此后又谈到1982年8月,《八一七公报》才让美国基本明确了承诺。但美国自己又搞了“与台湾关系法”,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参见周文重《斗而不破——中美博弈与世界再平衡》,中信出版社,2016,第7~8页。
[9] 出于特殊的原因,中国与不丹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是,中国与其友好相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只与近20个与台湾保持“邦交关系”的小国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0] 大国博弈与传统的大国争夺不同,特别是在大国核武装的情况下,大国战争几无可能。大国博弈更多的是体现在重要利益和影响力的竞争方面。参见宋伟、潘竟男《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研究》,载张宇燕主编《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第52~53页。
[11] 当时正值中国因国内局势受到美国制裁,同时,也有中国香港与台湾加入所涉及的政治问题。不过,由于APEC是一个论坛,不组织市场开放谈判,中国利用这个灵活的平台推动自身的开放。
[12] 专家认为,中国实现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的转变,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而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调整改革,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见刘爱华、于向华《中国和平发展的必要选择——全面参与国际机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67页。
[13] 专家认为,中国不再是一个寻求推翻现行国际体系的革命性国家,而是一个遵守国际规则与规范的合作性国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坚定力量。见白云真《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历史变迁》,《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5期,第41页。也有专家认为,对中国与世界这个命题的思考与回答决定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走向,核心问题是中国与现存国际体系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见牛军《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之经线》,《外交评论》2010年第3期,第73页。
[14] 这方面的详细分析参见张蕴岭《反思全球化》,《新华文摘》2017年第12期,第1~4页。
[15]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10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www.most.gov.cn/yw/201010/t20101028_82966.htm。
[16]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见朱镕基《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3/19/content_13029363.htm。
[17] 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很多,参见陈经《中国经济未来10年》,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20/18/3328689_577080853.shtml。
[18] 当然,原料、能源价格下跌也不光是因为中国需求降低,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整体陷入“平庸期”,市场环境转变,总体需求下降,导致世界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下降。
[19] 《2016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1.22亿人次花了1098亿美元》,2017年1月24日,人民网,http://travel. people.com.cn/n1/2017/0124/c41570-29045977.html。
[20] “A Changing China and Its Diplomacy,” Speech by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6/02/26,http://www.fmprc.gov.cn/mfa_eng/wjb_663304/wjbz_663308/2461_663310/t1345211.shtml.
[21] 同时,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全面参与各个议题的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因为诸多议题与中国有关,离不开中国的主张和承诺。见张幼文《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主题与总战略》,《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第53页。
[22]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是不同于传统官方发展援助(ODA)的新型发展合作,其要旨是平等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调动各方积极性,动员各种资源,包括建立新的开放合作的融资机制。正如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峰会上所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见习近平在“一带一路”论坛上发表的主旨讲演,2017年5月14日,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514/15373505_0.shtml。
[23] 有专家认为,中国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诸如“进入障碍”,即发达国家设置跨越的门槛;“空间约束”,即留给中国的空间受到制约;“竞争压力”,即比以往更激烈的竞争;“路径依赖”,即沿袭原来方式的惯性等。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变大的跨越,需要把由大变强作为基点。参见张幼文《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主题与总战略》,《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第54~55页。
[24] 在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目标是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57页。
[25] 与俄罗斯的边界谈判并不简单,涉及历史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采取了务实的政策,“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着眼于“开辟未来”。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95页。
[26] 搁置争议并不意味着放弃主权诉求,同时,搁置需要双方遵守。对于钓鱼岛争端的搁置,中日之间有争议,这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参见廉德瑰《谁在破坏“搁置争议”?》,2013年12月26日,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1126/c157278-23653794.html。
[27] 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涉及二战后由美国确立的地区秩序与美日结盟。美国把钓鱼岛的所谓“施政权”交给日本,并在美日军事同盟下承担维护现状的责任。
[28] 王毅表示,作为半岛的最大邻国,中方不会坐视半岛稳定受到根本破坏,不会坐视中方的安全利益受到无端损害。他认为,中方提出了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谈判思路。无核化是国际社会的坚定目标,停和机制转换是朝方的合理关切。两者可以并行谈判、分步推进、统筹解决。这样既公平合理,又切实可行。见《王毅谈朝鲜半岛问题:综合施策对症下药》,2016年3月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8/7788608.shtml。
[29] 专家认为,伙伴关系是针对冷战思维而建立的新兴国家关系,所强调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对抗。参见李宝俊《新世纪初中国对外关系的建构》,《外交评论》2005年第10期,第34页。
[30] 如今,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构建伙伴关系,但中国被认为是开始最早、建立伙伴关系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基于经济与战略利益定位构建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这方面的分析可参见Georg Strüver,“International Alignment between Interests and Ideology:The Case of China’s Partnership Diplomacy,” https://www.giga-hamburg.de/en/system/files/publications/wp283_struever_0.pdf。
[31] 新型大国关系的要旨是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互利共赢。应该说,其基本精神是与中国以往倡导的避免对抗、冲突,寻求合作的原则相一致的。参见王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http://news.qq.com/a/20130921/003541.htm。
[32] 上合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正式成员为8个国家。现有蒙古国、伊朗、阿富汗和白俄罗斯4个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有斯里兰卡、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和尼泊尔6个国家。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被称为“上海精神”。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争斗是上合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
[33] 在1992年10月的第47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了关于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的倡议,建议将这个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定名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1993年3月,召开第一次专家组织会议,标志着亚信会议合作进程的实际启动,2006年建立了常设秘书处,有26个成员国,每4年交错召开领导人会议和外长会议,先后召开了4次领导人会议。在2014年召开的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见《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1/c_1110796357.htm。
[34] 专家认为,无论从中国的历史还是利益考虑,中国都不会把东南亚变成自己的“后院”。当然,由于中国的影响力增大,对中国的担心也很多。参见Foster Winans,“Does the PRC Really View Southeast Asia as Its Backyard?” https://www.quora.com/Does-the-PRC-really-view-Southeast-Asia-as-its-backyard;Neil Thompson,“China’s Growing Presence in Russia’s Backyard,” http://thediplomat.com/2015/03/chinas-growing-presence-in-russias-backyard/。
[35] 专家认为,中国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和建设者。中国参与治理、提出方案的真正影响力在于能够内外协调与互动,一则自己认真履行承诺,二则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扩散和推广。这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独特模式。参见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和知识》,《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41~42页。
[36]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这意味着前一阶段开放经济模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将发生改变。中国要以新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体系也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接纳中国。见邹家怡《发展更加平衡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第47页。
[37] 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北约的美国轰炸机发射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人,大使馆的建筑严重损毁,使中美关系出现高度紧张。2001年4月1日,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察。中国派出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牺牲,美国军机未经允许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导致严重外交事件。
[38] 邓小平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誓永不称霸,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参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9198.html。郑必坚提出,中国所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所从未遇到过、从未提出过,更没有实践过的独特发展道路。见郑必坚《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人民日报》2015年8月7日,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807/c1003-27423749.html。
[39]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习近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不动摇》,2015年10月2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22/c_1116898391.htm。
[40] 有专家认为,中国大国外交有两个关键,一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见吴建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色在哪里?》,2016年1月26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25/c40531-28081139.html。
[41] 习近平:《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目标》,2012年11月29日,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1211/t20121129_2665444.htm。
[42] 正如胡锦涛所言: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参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9198.html。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参见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18/content_41751903.htm。专家认为,中国人有自己的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源远流长,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天下观。费孝通先生以通俗的语言把它归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参见任晓《论中国的世界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8期,第31页。费孝通先生的引言还可见费孝通《再谈人的研究在中国》,《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1993,第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