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嘉兴走在全国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前列
嘉兴走在全国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前列,为其他地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树立了典范。十八年来,嘉兴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嘉兴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县两区均位居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前列,在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人民生活幸福美好
第一,农民收入领跑全省。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98元,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920元/月;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68元,绝对值和增长率居全省首位。第二,农民生活持续改善。202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3%;人均居住面积达72.4平方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其中76%达到AAA级以上标准[9]。人均预期寿命82.82岁。第三,村级经济发展壮大。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2.25亿元,村均515.8万元。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平均达到285.53万元。年经常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18%的村集体开展股份分红。
(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油战略产业地位稳固,粮食面积产量稳中有增。主导产业产值占比接近75%,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比为55.3∶44.7。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1397万人次,旅游收入14亿元。建成农村电商创业基地91家、“淘宝镇”42个、“淘宝村”196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09.1亿元。第二,发展平台优化升级。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建成特色农业强镇7个,农业全产业链6条。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省级13家。建设小微企业园153家,已入园小微企业达3911家。第三,农业科技能力较强。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93家。设施农业面积约33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3%。益农信息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平湖、海宁、桐乡、秀洲成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第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格局。累计流转土地150.73万亩,流转率69.92%,农业法人化经营比例达75%。注册家庭农场7081家,培育合作社121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2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56亿元。
(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第一,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机制全面建立。城乡劳动者基本实现平等就业,农村实有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比例提高到8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63.9%。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7%,基本医疗参保率99.4%,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标同保。第三,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农村等级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其中中心幼儿园中一级占比达49%;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99.32%。第四,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居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可及性达到100%,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100%,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基层就诊率达到72.11%,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全省第一。第五,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丰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全面推行,实现网点布局、服务标准、数字服务、效能评估、下派上挂“五统一”,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乡村艺术团总数达到4707个,参与人数10.45万人,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万余次。乡村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11个,每年开展乡村体育赛事活动12万余次。
(四)乡村环境全域秀美
第一,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行政村全覆盖。小城镇环境全面整治,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36个,占比85.71%,居全省第一;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省级卫生村创建成功率100%,居全省第一。第二,生态指标大幅改善。全市地表水市控断面Ⅲ类水质、劣Ⅴ类水全面“清零”,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80%。第三,美丽联创持续深化。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3.0版,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五朵金花”之一。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9条(段),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示范镇36个、特色精品村117个、精品示范村(AAA级景区村庄)62个。建成“优美庭院”示范村435个,示范户28万户。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246公里,美丽河湖270条(片)。第四,美丽田园扩面提标。生态种养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6.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81%,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逐年降低。
(五)基础设施城乡一体
第一,交通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农村公路密度达1.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四好农村路”走在全省前列,公路优良中等率96.1%;基本做到了通村达组到户,全市所有镇(街道)15分钟均可上高速。城乡三级公交网络畅通有序,公交通村率达到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部达到5A级,位居全省前列。第二,供电、供水、供网实现城乡一体。电力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新农村电气化镇村全覆盖,率先成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地级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100%,实现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农村通信网络4G全覆盖,建成5G基站1300多个,固网平均速率突破100Mbps。第三,公共文体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文化馆(站)和公共图书馆(室),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一级站占比94.4%,图书流通站点覆盖实现2.5万人/馆。建成各类博物馆34个、剧院61个。南湖、嘉善、海宁被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化礼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非遗主题小镇8家、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51个、乡村“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60个。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镇、小康体育村双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15分钟健身圈”。第四,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实施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74个,面积136.8万亩。省内率先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成永久基本农田26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214.5万亩,一、二等田占比超过93%。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5.7万亩。
(六)农村社会和谐文明
第一,“三治”融合打响品牌。“三治”融合的“嘉兴经验”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桐乡、海宁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平湖“股份分红+善治积分”管理模式由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不断深化,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第二,平安建设成果显著。荣获一星平安金鼎和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实现民商事案件、刑事案发数、信访总量、安全事故下降和平安建设参与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执法满意率上升的“四降三升”。率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县镇全覆盖。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达到70%。第三,文明乡风传承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94%,居全省首位。累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9个、文明镇7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98.3%,居全省首位。36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通过验收,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