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慈溪医工所:乘风破浪 做技术转化“拓荒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大考,但同时也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药创制、疫苗研发、远程医疗……无论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而言,还是从新科技带来原有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来讲,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增长点都呈现出“次第花开”的景象。2013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和慈溪市人民政府签约,结合已有科研基础和当地健康产业的发展优势,共同建设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简称慈溪医工所)。随着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学术研究日新月异,所地合作不断扩展,一个现代化的生物医学工程究平台正在兴起。
核心技术买不来,自立自强靠自己。
慈溪医工所自正式落户慈溪两年来,以多样化产研合作机制开新局,通过成果发布、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研发—转让—研发的良性循环。
慈溪医工所拥有医用植介入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生物医学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平台,并在2020年入选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今年产研合作项目已近20个,助力慈溪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第85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举办之际,慈溪企业浙江蓝禾医疗有限公司发布了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联合研发的成果——业界首款超透气医用外科口罩。
“这款新品口罩可从根源上解决口罩闷热以及长时间佩戴导致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安全防护痛点。”公司总经理曹军介绍。经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该款口罩细菌过滤效果超过99%,呼吸阻力只有11Pa左右,不但超过医用外科口罩标准YY 0469细菌过滤效率95%、呼吸阻力(压力差)49Pa,更超过最严儿童口罩国家标准GB 38880呼吸阻力(通气阻力)30Pa。
“这是宁波材料所携手企业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经过两年技术攻克,率先在行业内研发出超级水驻极工艺熔喷布,突破了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病菌高效过滤和超透气两大难题!”
创新热土上伯乐与千里马共奔腾
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先进、前景广阔等特点。生命健康产业将在新常态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健康产业沃土尚需进一步开垦和发掘。在此背景下,慈溪医工所应运而生。为聚集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本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2013年10月24日,慈溪市人民政府与宁波材料所签约,共同组建慈溪医工所,有志于打造一个集科研、教育、产业开发于一体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平台。

所地合作,服务产业。2020年6月23日,在慈溪医工所召开的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上,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对王荣研究员团队的医用水凝胶材料相关成果产生兴趣,双方形成初步合作意向。经多次交流,双方于2020年10月签订《壳聚糖基液体抗菌敷料》技术开发协议。目前,蓝禾已成为医药市场医用口罩占有率全国前三位的品牌企业。双方的合作也不断深入,慈溪医工所与蓝禾医疗共建创面修复水凝胶材料技术工程中心,将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当初为何选择与慈溪共建医工所?医工所所长吴爱国说,这是基于地理位置、产业状况及经济基础作出的战略性考虑和统筹布局。作为宁波材料所与慈溪市共同建立的重要的科研机构,医工所的建立,得到了慈溪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首先,每年慈溪市稳定给予医工所一定数额的行政运行经费;其次,为了支持医工所长期可持续发展,慈溪市每年拨款支持医工所的生物医学平台建设;在人才政策和配套方面,也给予了政策倾斜或者专项支持。”他说。
吴爱国是从江西南昌农村走出来的“海归”博士后。1998年,本科从南昌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汪尔康院士、李壮研究员,并于2003年顺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吴爱国出国继续深造,先后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2006年开始,他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
因为有志于回国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了6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后,2009年6月,吴爱国最终选择了在宁波材料所做研究员。“当时宁波材料所处于创建初期,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有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因为没有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说,“考虑到浙赣地缘接近,又切身体会到材料所和崔平所长对人才的重视,让我坚定地选择了宁波材料所。”9年光阴科研硕果累累,吴爱国与宁波材料所共成长。

随着慈溪医工所的建立,自2019年初,吴爱国“挑大梁”担任所长一职,带领医工所一步步做大做强。医工所通过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和培养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逐渐形成一支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人员组成及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全职员工67人,高级科研人员27人,博士后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人,海外引进27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先后组建8支不同细分研究领域与方向的科研团队。一位位科技人才来到慈溪,正在这里开花结果。
科研攻坚路漫漫志在巅峰不辞遥
2019年7月18日,慈溪医工所全体员工和学生正式入驻位于学林路99号的新园区,开启新的篇章。园区总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成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现有的先进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平台,包括1个公共测试平台和3个专业平台,配备价值7000余万元、种类齐全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宽敞的实验工作空间、办公管理空间、公用设施空间,为全体员工和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也为科研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是近两年来,慈溪医工所围绕“诊断—治疗—康复”人口健康产业价值链,重点布局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三大领域,重点开展重大疾病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智能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二代基因测序试剂与技术、内植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生物功能涂层技术、康复医疗器械与装备等研究,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和STS项目及宁波市2025专项等重要研究项目。
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产业化合作等领域,慈溪医工所也有不少“大动作”。据悉,医工所已与15个国家的32家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了国际合作。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现任院长Dan Larhammar院士,开展神经多肽分子在肿瘤靶向诊治方面的研究。在应用方面,医工所与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国际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至于人才培养方面,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医工所则积极与当地及周边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医工交叉融合的科研工作。“产业化合作方面,主要是基于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成熟的技术,同等条件下,医工所的科研团队将以慈溪为基地创建公司,进行产业化;对企业的技术难题,医工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建立工程中心等形式提供个性化的技术解决方案;针对企业的测试难题,医工所的公共测试平台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吴所长介绍道。

对于下一阶段的规划,吴所长说,未来5年,慈溪医工所主要围绕学科、人才和平台进行。“学科方面,针对新冠疫情,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要面向人民健康的新需求,拟增加生物医学应急技术与装备这一领域,为后续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做好学科布局。人才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手段,从国内外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加大自身的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他透露,为了实现医工所的长期稳定性发展,在高端平台建设方面,拟建成2~3个包括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在内的高端科研平台。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待科研不能急于求成,科研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在科研这条漫漫长路上下求索,要对所有的困难甘之如饴。“就比如我所负责的纳米生物材料研究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低毒高效MRI(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相关研究工作从加入材料所之初便开始进行,目前已取得多项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但是研究工作直到目前仍在持续进行中,要将这种对比剂实现量产并可投放市场,仍有不少难关要持续攻克。”吴所长说。科研之路,是勇毅者的“马拉松”,一路艰辛,一路汗水。吴爱国和慈溪医工所的其他科研人员,将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把慈溪医工所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与技术转移于一体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调研手记
科技创新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如何突破这个短板?慈溪医工所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捷径,就是把宁波发达的产业优势与大院大所的技术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院(所)地合作新篇章。
生命健康产业是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慈溪是生命健康产业的集聚区之一。慈溪医工所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强大科研支撑,经过8年多的积累,基本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平台,目前已面向当地医院和周边企业开展服务,助力慈溪生命健康产业化发展。慈溪医工所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所长吴爱国深明大义,与慈溪共成长,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志在巅峰不辞遥”,其事迹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