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信息爆炸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如何获得相对合理的建议
随着新高考模式的推广,特别是第三批省份开始实施后,覆盖的省份大幅度扩大,网络上自媒体关于院校、专业的公众号、短视频大量涌现。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话题上热搜、上头条已经是家常便饭。考生家长也非常乐于通过刷各种短视频、守直播间,学习志愿填报的相关知识。
笔者并不反对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甚至鼓励家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多关注这类信息,哪怕其中有些观点有所偏颇也无妨,只要看得多、思考得多,自然辨识力也会更强。但是,有几个常见的误区,需要提醒注意。
1. 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替代系统性的学习
笔者过往接触的考生家长中,有不少经常刷各种小视频,对各个院校如数家珍,最热门的段子也一个不落,但是真到报志愿的时候,才发现连最基础的招录规则都不清楚。甚至连普通批不服从调剂,会滑档的规则都不清楚,以为专业不服从调剂会进入下一条志愿。这个案例虽然有点极端,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毕竟,志愿填报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考生家长难免有短板。而网络视频传播的内容大多数是一个个独立的主题,不具有系统性。
因此,建议考生家长至少看一个系列的志愿填报课程,熟悉招录规则、填报策略和数据的解读。院校、专业的相关知识倒是可以从各种短视频中涉猎。
2. 注意个体案例和考生自己实际情况的差异
出于传播的需要,网络短视频往往会控制时长,掐头去尾,这也导致我们看到了很多推荐意见,但是却忽视了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考生背景。那些精简的视频里,单纯依据考生分数、学科特长,简单地两三句了解家庭情况,就给出志愿意见,会让很多人误以为选院校、专业,好像很简单。但事实上,这些意见,是否适合考生自己的情况,是要具体分析的。
18岁的高中生,虽然社会阅历尚浅,性格也没完全定型,但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思想已经成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考生接触和可搜集的信息早已超越了家长管辖的边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社会实践丰富,视野开阔,大多数有独立的想法。所以,在帮助考生正确认识各个专业未来道路的基础上,填报志愿应更多地让考生发挥主导作用。和考生面谈、用心了解孩子性格和想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尊重考生本人意见是志愿填报的基本法则。
3. 好与不好是相对的
网络视频,由于时间的限制,经常会把很多观点简单化,比如:什么学校好、什么专业好,等等。但事实上,所谓好和不好,都是相对的。
曾经有考生家长看网上说石家庄铁道大学很好,便咨询我。这所学校,确实是“双非”院校(非985、211、双一流)里的实力派,还是1978年评的全国重点大学,铁路交通系统对口的专业,就业也很好,甚至不排除未来进入双一流的可能性。但考生的分数如果是在华北电力大学(直属211高校)层次的,和华北电力大学层次的院校比较,就没有任何可比性了。所以,好与不好是相对的,主要还是看考生分数所在层次的院校里对比,哪个相对好或不好。
分数线是考生博弈自然形成的结果,分数线接近的院校,绝大多数情况下各有各的优势,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哪个更适合考生自己的问题。
4. 注意不同省份的差异
网络视频博主来自全国各地,有很多只面向博主所在省份。即便是一些全国性自媒体博主,具体到某个视频、微博的观点,也往往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省份。
选科方面,3+1+2模式的省份和3+3模式的省份的可选组合不一样,思路也不同。
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各个省的招生计划、考生认知不同,导致分数线排名、性价比都会有所差异,院校的分数线在一个省是洼地,在另一个省可能是高地,甚至在有的省份压根不投放。
在未来规划上,欠发达省份考生报考院校时,要考虑未来在目标城市就业问题,一般倾向报考一线城市或就业与生活成本相对宜居的二线城市。而北上广深的考生,报考异地院校,大多数会回本地就业,较少考虑在院校所在城市就业,因此,院校所在地区欠发达、不利就业的劣势相对轻一些。
5. 相信专业领域人士的力量
在对专业的理解上,很多考生家长过于依赖网络博主、高考志愿填报规划(简称高报)师,但事实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里有792个专业,每年都有新设立的,有些还是交叉学科。试问有多少人能对这些专业学什么、未来干什么、待遇如何、竞争如何、适合什么样的考生,做到门儿清?
高报行业里的从业者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专业的领域,也都有自己认知的短板,没有人能“包治百病”!所以,当遇到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问题时,考生家长如果身边有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从业人员,建议也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6. 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信息,要溯源
谈了这么多网络自媒体的局限性,有人会问了,作者本人看网络自媒体吗?
事实上,我也看!
看网络自媒体,可以丰富自己的信息面,甚至打开思路。也能提供很多信息线索。但是,从严谨性的角度说,这些线索,都要进行信息溯源,找到是哪个部门发的文件和数据,原始文件是怎么写的。原始的数据口径是什么。有什么数据说明等。
同样,高考考生家长,对于仅是泛泛了解的信息,不必太认真,但涉及考生本人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信息,一定要去伪存真,进行溯源。找不到信息源头的关键性内容要和院校的招办老师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