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围棋是关于胜负的极致艺术。
日常谈起围棋,总被加上了太多的文化元素。修身养性、文化传播、国粹传承。AI刚横空出世那几年,还有职业棋手出来点评,说现在的围棋运动过于“执着于胜负”,如果只看胜负,谁也打不过AI,还不如修身养性,传承文化。
这样的印象,直到现在都让圈外人对围棋棋手们有很多误解。2022年三星杯四强赛,韩国卞相壹九段输给崔精九段,流泪自扇耳光的片段在互联网出圈,很多转发评论很是惊诧:“围棋棋手不是应该沉稳大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吗?”“怎么内心竟然如此脆弱?”“这样的围棋,还是不是围棋?”
实际上,这才是围棋真正的残酷和魅力。
我不否认千百年来人们从围棋中领悟出了诸多人生哲理,然而这些哲理并不凭空从哲理中来,而是从对胜负的追求与淬炼中来。
小学时接触最早的围棋故事,大约是《孟子》里提到的高手弈秋。弈秋是“通国之善弈者”,他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学生非常认真,另一个学生总是走神,天上有鸿鹄飞过就想去射,最后认真的学生才能学好。
专心致志,是人生哲理。可要想从围棋中领悟专心致志,怎么领悟?当然是越有目标,对围棋技术越感兴趣的人越专心致志。这种人下棋,才越能赢。不可能有谁不在乎输赢,只专心致志。
各种修身养性悟出来的哲理,都是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被挖掘出来的。围棋是这样,人生也一样。
吴清源先生奉行中庸之道,他的自传题目就叫《中的精神》,一代名将李昌镐的自传叫《不得贪胜》。总之就是不要太过分,不要贪,要有分寸。俗话说是“赢棋不闹事”。
有分寸,不贪多,总是非常深刻的人生之道吧。那“下棋有分寸、不贪多”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赢。
这里的“不闹事”,不是让棋手去做一个滥好人,“得饶人处且饶人”。棋盘上的全部分寸、退让、忍耐、宽容,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赢。为什么不说“输棋不闹事”?因为已经要输掉,这时候反而应该再拼搏一下,这时候应该释放胜负手。再不闹事,这叫“安乐死”了。
之前看聂卫平道场的视频,朱仁坤老师讲棋,批评学生输棋,别人走哪,自己就跟着走哪:“你们下不好,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看别人有了,你就也觉得好,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当时一凛,深感这真的是人生至理。人生至理哪里来?当然是在追求胜负的过程中来。不可能对着棋盘摆摆棋,就能悟出来。而是非得在求胜的路上经历胜负、尝试、挫折,才能悟道。唐僧有一个求取真经的坚定目标,一路上克服八十一难,才是修行。
我知道很多家长送孩子学棋,也不是真想让孩子走职业道路,大部分的想法是锻炼一下。要锻炼,当然是要放到胜负里去。
输的棋多了,就体验过挫折;坐得住了,就学会了心静;开始复盘了,就是在反思;下次赢了,就懂了坚持的意义;又输掉了,就学会了以平常心看胜负;甚至看到父母花了不少钱,辛苦地陪着自己赶一场又一场比赛,输棋后温声鼓励、定段了喜笑颜开,也就会更深刻地体验亲子关系。
这就是在胜负中修行。
有句话很好听:“胜负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不把胜负当目的,如同唐僧不把取经当目的,自己去找八十一难受,那就只是单纯遭罪。只有把胜负当成目的,胜负才能真正成为手段。
每次看到职业棋手精妙的招数,我都深深感动。我自己只是普普通通的围棋爱好者,甚至连业余段位也没去考,我深知要成为职业棋手,是一条无比艰辛充满挑战的道路。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跃龙门》,印象里记录的是2007年的定段赛。看着一个个孩子背负万千压力走上赛场,有家长的期待、教练的关怀和来自同辈的竞争。
而感触更大的是,因为在看十几年前的老纪录片,我已经是开了穿越者视角。纪录片里那些很努力很认真的小棋手,在片子刚出来时,你会为他们紧张、焦虑,你会担心他们能否定段成功,能否成为优秀的职业棋手。那部纪录片里出现的一部分名字,也确实在后来成为了世界冠军。
可对于片子里那些今天并不熟悉的名字,我们已经知道:“没用的,尽管你今天如此认真顽强,但十几年后,你并没有成为顶尖棋手。你今天的努力,并不会为你在这条路上赢得一席之地。”
回到开头的例子,很多人看到国手在比赛输掉后,竟然会流泪失态,惊诧于顶级选手的抗挫折能力差。我也知道很多家长送孩子学棋,是想锻炼孩子能泰然看待胜负和挫折。会怀疑,那学围棋是不是没用啊?
答案是,如果只是面对生活里的普通挫折,确实很有帮助。
但职业棋手的道路,就是通过千遍万遍捶打,锤打出坚韧强大的心脏后,再送去更极致的赛场,去挑战更强大更坚韧的对手。你永远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因为一旦强了一点,解锁的地图只会更加难。
听来非常痛苦,可每一次捶打和每一次淬炼过后,展现在眼前的,都是全新的风景和境界。
生活中有两种美:没有欣赏门槛的美和有欣赏门槛的美。跨越门槛,欣赏到的美也不同。
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自然风景的美;远离城市光污染区域,能看到宇宙星河的美;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能体验到诗词歌赋的美;而推开“围棋”这道门扉,则能欣赏到每一张棋谱的美。李白的诗很美,柯洁与AlphaGo三番棋的第二盘也是至美的。且学得越多,思考越深,便越能为其中的美战栗,越能感受到妙手背后的巧思和力量。
我喜欢上围棋,到今年恰好整30年了。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30年前的那个下午,1994年我6岁,生了个小病需要住院。住院期间非常无聊,奶奶带我在医院附近闲逛的时候,在一家小书店里,随手给我买了一本《围棋入门》。时隔多年,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出版社和作者,可依然记得那本书的触感。
那是蓝色的封面,中间印着一张棋盘,底部是非常朴实的四个字:围棋入门。那本书被我反复翻过太多次,边角卷起,厚度已经是刚买回来的2倍。书脊有些承载不起书页,开始松散。封面原本是在纸张上附了一层塑料贴膜,原本是要保护封面,可后来塑料贴膜已经从边角上和纸张分开,自己先皱皱巴巴地卷了起来。
我正是从那本书喜欢上围棋的,可惜老家辽宁本溪,算是围棋荒漠。我对着一本书在一张塑料布棋盘上摆来摆去,只能学到一些最粗浅的技巧,可以说啥也不是。又过了5年,我11岁五年级,我妈在街上闲逛,看到围棋班招生,我才终于算是认认真真学了仅仅一年围棋。而我的老师代永胜先生,甚至不是职业棋手,当时是业余5段。
围棋从那时起成为了我相伴30年的小小爱好,到现在也只能是小小爱好,可我依旧感谢30年前那本被我翻烂了的书,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直到今日,我看着顶级国手的棋谱,都会心生羡慕和感激——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顶级舞台上的极致胜负。我没有体验过毫厘之差对结果的巨大影响。我没有体验过心理的巨大压力。我不可能理解竭尽全力却还是没有取得预料成绩的失望和落寞。我从来不知道人类向着能力边界冲刺探索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和感觉。
我参加过很多很难的考试和很激烈的职场竞争,容错率都是非常高的。犯过很多错,也没让结局倾覆。有过很好的发挥,也未必都派上了用场。我没有资格去指责失利的选手。反过来,我甚至认为我的鼓励和宽慰都如此廉价。
我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能力去共情他们的心境。我好像只能看着他们的棋局解说,去感受一点什么和试图领悟一点什么。
他们像是极致之地的向导,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大门背后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他们用了几乎全部职业生涯的努力,走到那个世界里。我在门外向里面看去,由于我拙劣的视力,也只能看到一点浮光掠影。
这一点点漏出的光线也足够炽烈。
像是摸到大象腿部的盲人,我深深惊叹于生物进化的伟大,摸到一条象腿,已经是莫大的喜悦了。
今天的这本《围棋入门一学就会》,或许也会成为很多人打开一扇门的钥匙。我在电脑上一页页读过付梓前的电子版书稿,30年前的熟悉感再次涌上心头。依然是熟悉的讲解,相似的篇章,只是围棋技术又进步了30年,很多在AI帮助下的最新成果也被编写收录。
一本简单的入门书不能让人成为国手,甚至也不能帮读者拿到业余段位,但至少能帮助读者初步建立起围棋的概念。在围棋于互联网上反复破圈的今天,即使不能下出一盘好棋,但看到棋局,借助讲解,能大概知道棋盘上发生了什么,也是不同的体验了。
去年我总陪朋友的儿子下棋。朋友的儿子,学棋一年,准备考业余段位前,朋友约我陪他下下网棋。
我赢了以后,朋友发来一段视频。里面一个还没桌子高的小朋友,也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去捂妈妈的手机镜头。
妈妈一直安慰:“他是尊重你才认真下的,他是个叔叔啦。”
隔了一会儿,手机里发来语音。很稚嫩的声音传出来:“叔叔,为什么我中间的棋,最后没有活啊?”
我和他视频摆了摆棋。他擦擦眼泪,很礼貌地说:“谢谢叔叔。”我感觉又看到了当时一起学棋的小伙伴。
围棋的乐趣,也无过于此。
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