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压诸天从民国武神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九朝贡胶

提督府西跨院飘出的胶臭味,把路过的野猫都熏得绕着走。

就连宠弟狂魔白玉芬来西跨院的次数都在明显变少,无他,味道实在是太冲鼻子了!

当然,也不全都是坏事。

至少,这些日子,院子里的老鼠明显变少。

白景隆第 N次掀开蒸锅盖,看着锅里跟浆糊似的胶块,差点把手里的桑木搅拌棍掰折——这已经是他半个月内第 12次翻车,锅里的驴皮胶要么腥得能熏晕人,要么硬得能当板砖使。

“少东家,您歇会儿吧,这胶都熬糊三锅了!”

丫鬟小翠端着参茶进门,刚闻见味就皱鼻子,“您瞧瞧这屋子,比灶王爷的炼丹炉还热闹!”

白景隆没搭理她,盯着案板上摊开的《本草汇言》发狠——

上一世白景琦那套九蒸九晒法,说得轻巧,真操作起来比解数学题还难。他手指戳着书上“阿胶去燥需九蒸”的批注,突然一拍大腿:

“光在家闭门造车不行,得去东阿胶坊“偷师”!”

姐姐白玉芬推门进来,正看见他像打了鸡血似的往药箱里塞笔记本:

“又犯轴是吧?行,我让人备车,明早去东阿,不过咱可说好了——”

她敲了敲他眼下的青黑,“不许熬夜,听见没?”

白景隆现在正在兴头上,自然是什么都肯答应。

白玉芬也知道他的性子,只能无奈的摇头,不过还是给下人交代,一定要照顾好少东家,并且让他们提前跟作坊打好招呼,若是谁敢装腔作势的糊弄少东家,那么提督府的少奶奶就会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花儿为什么会那么红!

东阿镇的老胶坊里,蒸汽把青瓦都熏得发亮。白景隆蹲在熬胶锅旁,盯着老师傅搅动的胶汁,眼睛比熬胶的火还亮。熬胶师傅老周斜睨他:

“后生,看熬胶呢还是看西洋景呢?”

“学本事呢!”

白景隆蹭地站起来,掏出磨破边的笔记本,“老师傅,您这胶熬出来咋有股子碱味?”

老周乐了:

“懂行啊!咱老法子都加芒硝去杂质,可芒硝狠啊,把胶的劲儿都折损了。”

他抹了把汗,“你要想试新法子,灶间有小锅,自个儿折腾去。”

这一折腾就是三天三夜。白景隆照着记忆里的九蒸法,用小铜锅搞起了迷你版试验:

头回蒸太猛,胶液变成黑炭;二回火太小,胶块软得能捏橡皮泥。

直到老周看不下去,扔来一捆桑树枝:“用这火,文火慢炖,跟追媳妇似的,急不得。”

还真让老周说中了。当第七次蒸制的胶液在晨光里透出琥珀色,老周凑过来闻了闻,惊得围裙都掉了:

“乖乖,没腥味!比咱坊里供的贡胶还透亮!”

白景隆顾不上得意,趴在案板上狂记:桑木火、梅花桩、蒸盖开七窍……这些细节全被他画成了漫画版操作图。

回济南后,白景隆直接把厢房改成了实验室。定制的铜制蒸釜往灶台一架,他抱着《齐民要术》开始了魔鬼式测试:

子时蒸、卯时晒,每次蒸完还要对着八卦图调角度。姐姐白玉芬推门送夜宵,差点以为进了道观——

只见他对着蒸锅盖念念有词,活像在做法。

“景隆,你这是熬胶还是炼丹?”

白玉芬好气又好笑,把热包子往桌上一放。

“姐,九蒸九晒暗合周易!”

白景隆眼睛盯着跳动的炉火:

“上回在东阿发现,老匠人晒胶用普通石板,咱换成东阿桃花石,杂质去得更干净!”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九次蒸制的胶盖掀开,一股清甜的胶香直接飘到了院子里。白景隆颤抖着挑起胶液,阳光穿过琥珀色的胶汁,在地上洒出细碎的金斑——成了!

胶块放进嘴里,先是蜂蜜的甜,接着是黄酒的醇香,半点腥味都没有。

“叮咚——”

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把白景隆吓了一跳:

【叮!恭喜宿主解锁“九朝贡胶”配方!药效提升 300%,口感值 MAX!】

他差点蹦起来,熬胶半个月的黑眼圈都透着光——这波肝经验,值了!

张府里,王夫人捏着半块贡胶,跟见了稀罕物似的:

“这哪儿是阿胶,分明是琥珀吧?”

温水一泡,胶液像融化的蜂蜜,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老太爷喝了口胶羹,吧唧吧唧嘴:

“比我屋里的蜜饯还好吃!”

别说是他了,就算是吃惯了稀罕物的白玉芬也是被彻底的惊到了!

这哪里是普通的阿胶,分明是上品种的上品。

恐怕,就算紫禁城坐拥四海的老佛爷,也没有吃过如此上乘的阿胶吧?

消息传开,济南城的贵太太们坐不住了。绸缎庄李老板捧着胶块往白府冲:

“白少东家,给我留三斤!我家婆娘说,这胶比西洋香水还好闻!”

连布政使夫人都派了贴身丫鬟,抱来一箱翡翠镯子换配方——当然,被白景隆笑着拒绝了。

最热闹的是胶坊开张那天。白景隆亲自站在门口,给围观的百姓展示新胶:

“乡亲们看好了,咱这九朝贡胶,九蒸九晒去燥气,加的是长白山蜂蜜、东阿桃花石,老人喝了补气血,妇人喝了养容颜,小孩喝了长个儿!”

老周带着东阿的匠人们也来了,看着新盖的蒸胶房直咂舌:

“乖乖,这蒸釜刻的是八卦图吧?难怪胶里没杂质,合着您把这是把阿胶当仙丹炼制啊!”

对于众人的调侃,白景隆也不放在心上,只是咧着嘴巴傻笑。

有了这九朝贡胶的方子,自己也算是躺着把钱赚了!

没错,是躺着,而不是站着!

比张麻子那厮,要轻松上无数倍!

暮色里,白景隆摸着门匾上“百草济世”四个大字,想起在东阿熬胶的日子:

那些被熏黑的锅、磨破的笔记本、还有熬到凌晨的桑木火,此刻都成了他脚下的铺路石。系统提示音又在脑海里响起,但这次他没急着看——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金手指,从来不是系统给的配方,而是自己熬胶时那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劲。

“少东家,又有百姓来求胶了!”

小翠的声音从院里传来。

白景隆笑了笑,撸起袖子走向胶坊。月光下,新晒的贡胶泛着温润的光,像一块等着被书写的传奇。

这才是网文该有的爽点——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主角带着前世记忆和系统外挂,一步一个脚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老祖宗的智慧在自己手里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