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画卷:清代京杭大运河舆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现有研究成果

王庸先生可以说是现代地图学史研究的开创者,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了《中国地图史纲》[7]《中国地理图籍丛考》[8]《中国地理学史》[9]等专著。王庸曾任北平图书馆舆图部主任,可以接触到大量珍藏古地图。在充分利用北平图书馆丰富藏图基础上,王庸进行了扎实详尽的研究。此外,陈正祥[10]、卢良志[11]、余定国[12]也相继出版过地图学史的专著。王庸因为有大量阅图的机会,加之自身学养深厚,所以在笔者看来,他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最值得借鉴。陈正祥的著作较为粗疏。卢良志的著述最为简洁明了,且在个别问题上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余定国的作品从文化史、艺术史等视角挖掘中国古地图的深层次意义,虽然研究视角新颖,但是缺乏对古地图文本的充分考察,分析较为浮泛。

在王庸之后,涌现出曹婉如、郑锡煌、李孝聪等地图史专家。这些学者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等著作,披露了大量海内外珍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图,为研究者提供了阅图的便利和线索。此外,在书中附有一些具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分析思路等具有启示和示范意义。

相比较而言,李孝聪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笔者的研究更有裨益。上段提到其两部著作《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录,其中附有对于图幅要素的解析,如成图年代的判定、绘制技法以及地图辗转流播过程等。这些研究不仅为笔者提供了部分海外藏运河图的判读,更重要的是提供运河图研究的方法示范。对于一幅幅绘制内容各异、成图时代不同的运河图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具备判读运河图成图年代、绘制技法等图幅要素的基本功,否则很难对运河图展开系统研究并具有发言权。

此外,李孝聪撰写的《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河运工程博物馆》[13]一文,在精确解读多幅运河图图幅要素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一文中,作者专节分析运河图,详细解读图幅信息并考订成图年代等,认为“古代河渠水利舆图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即时性的河渠水利及其沿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这类古地图的系统研究和利用还非常有限,因此,古地图还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14]。如李孝聪所述,当前古地图缺乏系统研究,运河图同样如此。

近年来,席会东从事古代黄河图研究,在发掘黄河图史料价值来进行以图证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5]因为黄河图与运河图同属于水利图系列,所以其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对本书撰写亦有启示。此外,在《国家图书馆藏“全漕运道图”与乾隆朝漕政》[16]《海内外藏乾隆绘本〈黄运湖河全图〉与〈南巡盛典〉系列舆图研究》[17]和《海外藏康熙〈黄运两河全图〉研究》[18]三篇文章中,作者均论及清代运河图,值得参阅。

其他一些运河研究与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也值得借鉴,比如史念海先生撰写的《中国的运河》[19]、朱偰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20]、周魁一的《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21]、姚汉源的《京杭运河史》[22]、陈璧显的《中国大运河史》[23]和安作璋的《中国运河文化史》[24]等著述。其中史念海先生的著作中阐释运河问题,时常从地理角度出发;姚汉源先生的著作则最为博杂,问题梳理得很清楚,但均未涉及运河图的研究。

总体而言,在水利史和京杭大运河史研究领域,目前基本还是依靠文献记载及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极少关注和依靠古代运河图这一图像史料,这与相关研究者缺乏古地图方面知识以及接触古地图机会较少有关。因此,有必要系统调查、整理和研究运河图,丰富水利史和京杭大运河史研究的史料来源,补全目前研究中史料方面的缺环,并利用地图进行以图证史方面的尝试。

在地图史研究领域,当前关于清代运河图研究的成果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单幅运河图的绘制年代、图幅内容等的考证和呈现,这些成果主要散见于各类图录、图目中,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图目录《舆图要录》、中科院图书馆藏图叙录《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以及海外藏图图录《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等,对于单幅运河图图幅信息的准确释读是展开系统研究的前提和必备基本功。另一类是对清代运河图展开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任金城发表的《关于清代的京杭运河地图》[25]一文,运用传统文献史料解读运河修治过程,提供了较为宏观的清代运河图状况。拙作《清代京杭大运河全图初探》[26],从分析收集到的海内外典型地图入手,总结归纳了清代运河全图的绘制技法、装订形式、分类等内容。

目前,反映河渠水利兴修的大量精美的清代彩绘运河图散存于海内外各大藏图机构,缺乏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同时,针对运河图绘制动因、藏图分布、典型图幅文本考订与绘制内容的时空特点以及运河咨估类地图和漕运图的绘制内容、图幅特征及运河图史料价值挖掘等,前人尚未进行深入系统论述。可以说,在清代运河图研究领域,尚存在较多可以探索的新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