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两京与文学创作的文化学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京都,中央政府所在地,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云:“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1]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京都有所谓的“三皇五帝之都”。如宋代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和郑樵《通志·都邑略》皆有此方面的梳理和记录。“京都”和“京师”正式称谓的出现则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如《诗经·大雅·公刘》云:“京师之野,于时处处。”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亦载:“或曰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2]追溯京都的起源,其形成与建立之始即因政治因素的制动和主导。历史典籍上的记载或以“宗庙之置”言之,如《墨子·明鬼篇下》有:“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3]《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也记有:“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4]或者以“天子之居”来表征,如汉刘熙《释名》卷二曰:“国城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5]《春秋公羊传·桓公九年》亦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6]无论“宗庙”,抑或“天子”,皆是古代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中国历史上的京都涵括了浓厚的政治语义色彩,但仍必须建立在某个具体的地域范围内,承载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质上仍是一个地域概念。《周礼》曰:“距国五百里为都。”[7]《白虎通德论》卷三亦云:“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皆描述了古代京都的空间规模和辐射地带。所以京都与文学的研究,仍属于地域与文学的研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