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元刊杂剧三十种》版本流传及语料价值
第一节 版本流传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元代刊刻的杂剧剧本。从书的版式和字体来看,《元刊》实为元代书坊间杂凑而成的剧本辑,原书也并无定名。关于该书的版本渊源,最早对该书进行介绍和研究的王国维在《序录》[1]中记载:“元刊杂剧三十种,今藏上虞罗氏,旧在吴县黄荛圃丕烈家”,“上虞罗氏”即著名的收藏家、甲骨文研究家罗振玉,“黄荛圃丕烈”即清代中期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自元代至清代,中间历经二三百年的历史,这段时间《元刊》又流于何处呢?台湾戏剧研究家郑骞认为,“黄氏以前书藏同郡何氏,何氏以前则为明朝大文人兼藏书家李开先的旧藏”[2]。李氏是明代中期人,去元末仍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元刊》在这段时间藏于何处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或许这一百多年里还有同批次印行的刊本在民间流传,而该书也并非善本,所以并未引起收藏者们的注意。李氏之后,该书辗转至清代人何煌手中。何煌曾根据元刊本校明代赵琦美的抄藏曲,在他的校勘记中有这样的记载[3]:
抄本单刀会跋 雍正乙巳(三年)八月十日 用元刊本校
新安徐氏刊本魔合罗跋 用李中麓藏元刊物本校讫了。
新安徐氏刊本王粲登楼跋 雍正三年乙巳八月十八日,用李中麓抄本校,改正数百字……
从何氏的校记中可以印证《元刊》曾是李中麓的藏书的事实,同时何氏还得到了曾为李中麓藏书的该书的抄本,抄本中录有《王粲登楼》一剧,但今天抄本已不可见,现存的元刊本也不见此剧目。
根据郑序中的记载,《元刊》一书似直接转由黄丕烈收藏,其实未必。今本《古今杂剧》第一册有黄丕烈跋云:“余不喜词曲,而所蓄词极富。曲本略有一二种,未可云富。今年始从试饮堂购得元刊明刊旧刊名校等种……甲子冬十一月二十有八日,读未见书斋主人黄丕烈识于百宋一廛之北窗。”[4]甲子年即嘉庆九年(1804年)。上文所记乃这一年黄氏从顾氏试饮堂购书之事,据丁祖荫撰《黄荛圃题跋续记》中录有黄氏嘉庆九年购书总目[5]:
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
《琵琶记》一种
明刊本《古名家杂剧》
《元人杂剧选》
清常抄补,小山手校《古今杂剧》也是园藏明刊本
由此可知,今所谓《元刊杂剧三十种》在何煌之后又曾藏于顾氏试饮堂,1804年(嘉庆九年)才为黄丕烈所购得。黄氏“在乾嘉间,藏书之富为东南巨擘”[6],《元刊》即为其藏书之一种,然而书经顾氏之后,抄本已无,刊本也没有曾为明代李开先藏书的标志,黄氏将其题名为《元刻古今杂剧》,另配一书匣,匣上刻有楷书十二个字:“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士礼居藏”,另有隶书两个字:“集部”。正因为如此,王国维在《序录》中只谈及上虞罗氏和吴县黄丕烈。黄氏晚年因火灾家力贫乏,嘉庆道光年间,藏书多已散去。“此元刊杂剧丕烈目载其剧三十种,不知以何时散出,亦不知归何人。唯光绪中里人顾麟士曾得其书。今所传《顾鹤逸藏书目》宋元旧刊类有《古今杂剧》。注云:‘士礼居旧藏,一楠木匣。已去。’知所藏即丕烈书。此书旋归罗振玉。”[7]民国元年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罗振玉为避时事与王国维、刘大绅三家东渡日本。罗将多年收藏的古董和书籍几乎全部带上,因为日本的居处狭小,暂时把书籍寄存在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也正是在此期间,王国维完成了《宋元戏曲考》,书中首次采用了罗振玉收藏的元刊本杂剧作为研究资料。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手中借得此书,请著名湖北刻书人陶子麟加以覆刻,即以《覆元椠本古今杂剧三十种》之名出版。1919年罗振玉归国后,此书也一同返回中国并被国立北平图书馆购得,今原书藏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综上所述,《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几种主要刊行版本如下:
1.士礼居藏本:即清代黄丕烈所藏《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原本——《元刻古今杂剧》,因书匣上刻有“士礼居藏”而得名。
2.覆刻本: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请陶子麟覆刻的少量版本,题名为《覆元椠本古今杂剧三十种》。刻工陶子麟将原书的笔画模仿得惟妙惟肖,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价值。但是刻本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或是仿刻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刻、脱漏,或是原本残缺模糊导致无法仿刻,这些都必然对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由于此次发行的数量很少,这本书仍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
3.石印本:1924年,上海中国书店将日本的覆刻本照相石印,以《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之名出版。由于石印本发行量比较大,这本书才为多数国人所了解、知道,成为通行读物。但是,日本的覆刻本在刻书时候有错误,石印本也就不可避免地跟着错误。
4.影印本: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郑振铎在主编《古本戏曲丛刊》过程中,根据原书进行影印,并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名编入《丛刊》的第4辑中,此即该书的影印本,台湾称为珂罗版。
比较而言,影印本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原书的面貌,学术研究价值最大,本书也以此为底本。虽然其他一些版本字体更清晰、内容更完整,但是遵照“文本可靠性”原则,我们尽力克服识辨上的困难,宁缺毋滥,研究语料直接来源于郑振铎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