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语言学界一般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有人更是从上古分出个远古,从现代分出个当代来。汉语词汇史,近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它上承中古下启现代,是现代的直接源头。汉语词汇学史,近代这一段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这一段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下半叶情况才有所改观。近代汉语,指的是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的一个历史时段。近代汉语究竟从何时算起,学界观点不一,最早的定在5世纪(六朝),最晚的定为13世纪(宋末元初)。这一差,前后就是800余年。近代汉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体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语言面貌,它不应前后混杂,差别过大,而应该是基本上一以贯之的。正因此故,我们认为近代汉语应主要是以元大都、明南京、北京等首善之区的官方用语——官话为代表的,它的上限宜定在宋末元初,下限则与《红楼梦》尤其是《儿女英雄传》问世为标志的现代汉语的起点相对接。元代与其他朝代相比,历史算不上悠久:若从铁木真1206年建国算起,不过162年时间;若从忽必烈1279年灭南宋算起,更只有89年短暂的时光。但就是这短短的皇朝,它所留下的语料却成就了近代汉语的主干期。这是因为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对象,元代的汉语无疑比唐宋以及清代都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唐宋的汉语带有太多中古汉语的痕迹,清代的汉语则是现代汉语的肇端。同时,元代社会多元的特质,也使其语言价值和地位明显优越于同属近代汉语主干部分的明代。

《元刊杂剧三十种》,系后人定名的元代戏曲作品集。这部为时人裒辑而成的集子,共收元杂剧30种,是元代语言的代表性作品。原书无名,清藏书家黄丕烈初题。近人王国维考定作者,重新排列次序,并撰《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乃有今名,世所通用。《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作品集,能使人们看到元杂剧的本来面貌。与明代其他刊本相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氛,更真切地表现出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结构、情节,特别是语言方面,与同一剧目的明代诸刊本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也颇具特色。它是研究元杂剧,尤其是元代语言的珍贵文献。

“二十四史”,几乎每朝史书都有“艺文志”。然《元史》却不立“艺文志”,这或可说明有元一代武功远胜文治,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修元史者对元代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质胜于文”,而非“文胜于质”。正因此故,清小学家钱大昕才补撰《元史艺文志》,希冀填补元史的这一空白和缺憾。后人对元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元杂剧的研究,明清两朝各有其人,各擅胜场,但真正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的还是20世纪以来的事。戏曲学学科的奠基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百年前即有一系列戏曲研究著作推出,揭开了元杂剧研究崭新的一页。那之后,吴梅、郑振铎、王季烈、胡适等众多学者都对元杂剧,从文学体式、艺术风格、作家作品、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做出研究,贡献良多,著述丛出。但对元杂剧语言的研究,坊间出版的著作多是稍有涉猎,浅尝辄止,读者读来,终嫌太少,不能解渴。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单辟一章,论述元杂剧的语言受市民思想、民俗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市民的语言体系;论述元杂剧与元代少数民族语言、南北方言的关系等。然而,对元杂剧语言的研究,罗著毕竟只有一章,对于有文化宝库之誉的元杂剧而言,实在是远远不够的。

曲丽玮《〈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研究》,依据的底本是元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同时参考大陆和台湾三家的校勘本,从中选取了8459个复字词语作为考察对象,并借助电脑建立了一个《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的封闭语料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语料进行描写、分析和阐释。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依据的底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校勘以及语料特点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是对全书复字词汇的宏观考察;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微观上考察复字词汇的结构类型及结构关系;第五章谈新词义的演变和发展;第六章研究的是词语的雅俗和特殊词汇问题。丽玮自己认为第三章是全书的研究重点。我与她的看法稍稍不同,我认为第三章固然十分重要,第二章分量也不轻,它将所研究的对象全景式地展现出来,对下面的分析研究,做了极好的铺垫;第四、五、六诸章,各擅精彩之笔,俱有点睛之妙。丽玮是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信手翻阅,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各时代都有新造词语,各时代新造词语最能体现各自时代的特点。近代汉语新造词语,最能体现近代汉语的特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双字格新词语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丽玮采用穷尽式的词汇计量方法,不但考察了双字新词语10种基本结构类型以及相应的结构关系,而且在双字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三字、四字新词语的结构,指出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正是在双字词的基础上,拓展了词的形式,将新的复杂概念表达得更加准确,适应了人类交际交流对语言发展的要求;指出:较之中古时期,《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三字、四字新词语在数量上续有增加,内容更为丰富;还指出:三字新词语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接近,四字新词语中的骈俪化词语数量尤为突出,在其影响下,《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词汇中出现了能产力较强的待嵌格式,具有同义类聚成员丰富的特点。这些精彩之论,是作者对元杂剧新词语精细研究之后得出的扎实结论,也是丽玮是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本书第五章,专论新词义问题。《元刊杂剧三十种》新词义的发展演变问题,作者分从古代汉语中演变而来,在现代汉语中继续发展这两个部分来谈,条分缕析,清楚深透,既溯清了源,又讲清了流。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近代双字新词语的词义在历时中的演变情况可知:近代新词语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古代、现代汉语词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各自保持了独立的语言特征;同时近代新词新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代词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汉语的造词、构词以及口语化风格。这样细致入微地探讨近代汉语新词语的意义,并将其与上下时代相比较,从而指出其时代特征,丽玮之前似还从未有人做过。这是此书的第二大贡献。最后一章,作者描写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特殊词汇,从词义风格色彩的角度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与词的功能、地位相当的固定短语分为雅、俗两大类。“雅语”中的主要成员是成语,也包括一些语意不俗的名言、格言和警句等单位。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三种类型,其典型形式是多字构成的句子。俗语的数量远超雅语,这也是元刊杂剧语言通俗的原因之一。作为专书中的特殊词汇,元刊杂剧中的雅语和俗语具有类型单一集中、结构灵活、修辞方式多样的特点。将词语雅俗的理论导入近代汉语词汇的分析中,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看清市井文化影响下的俗词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而且对雅词语数量之少,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交代。这是丽玮是书的第三大贡献。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的梳理和考察,作者还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性的认识。不烦赘述,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书中看到。本书是丽玮在2010年答辩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的。它以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将现代词汇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用于对元杂剧语言穷尽式的研究中,收获多多。这是定量统计和描写分析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也是元刊杂剧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答辩当初,本文即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如今正式付梓,它终于迎来了发挥更大社会效用的一天。

丽玮是我在南开指导毕业的第四位博士。当年,她刚与我联系表示要跟我攻读博士学位时,说老实话,我并未十分看好她,因为她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到她临近毕业时我才意识到我对她的这一看法是有严重偏差的。丽玮的确不善言辞,但她讷于言而敏于行;她从不言过其实地夸夸其谈,而总是谋定后动,一旦措手务臻至善。这样的“木讷”,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下的年轻人很欠缺的,也是一个青年学者应该具备的,只嫌其少,不嫌其多。认识到丽玮的这一可贵的品质后,恰巧有个学术会议要我撰写论文出席,很少主动请学生合作的我,主动邀丽玮合作撰写了《词语“新鲜度”与新词语辞书的收条》一文。该文很快在澳门一家学报上发表,旋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报》转载。进入丙申年不久,丽玮来信,高兴地告诉我说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出版,请我为她这部著作写序。我为学生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自然也很乐意把她和她的著作向读者予以推介。除上述对她这部著作的评价意见外,我欣赏她一贯的行事风格,并且坚信,用不了多久,勤奋而务实的丽玮定会有新的成绩奉献给社会的。

是为序。

201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