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国际性,又繁荣富强,并令后人自豪崇尚的王朝,历来都是海内外中古学界研究的重点。学界每年都要出版多本甚至达两位数字的唐史研究专著,发表数百乃至上千篇学术论文,这些从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杂志,《中国史研究动态》连续刊载的“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以及台湾地区的《中国唐代学会会刊》,日本《唐代史研究》中都可了解得到。由此可见,撰写有关隋唐时代的学术论文,或者出版隋唐史关联的学术著作,确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1987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隋唐史方向研究生,1990年有幸留在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其间参与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等书的撰写及编绘任务,和赵文润教授合著《唐宪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亦学习领会收获颇多。1998—2002年有机会留学韩国,攻读韩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选取唐朝与朝鲜半岛政权新罗的关系,即以唐代东亚史作为研究重点,显然,我的着眼点依然在唐史研究的大范畴之内。
本书收录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二十余年间撰写的多篇隋唐史论文,其主题和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密切关联。全书由23篇学术论文编排组成,是笔者对唐代政治(主要是初唐)、文化、人物的初步探索,反映了笔者对相关问题观点和探讨历程。总体来说,全书以上编、下编加以区分,书后有附录。
上编为初唐朝野政治人物研究,是我搜集近二十年来探讨唐与武周交替时期的论文所得。其中涉及女皇武则天,初唐著名政治家狄仁杰、姚崇,武将尉迟敬德等;而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生平、懿德太子李重润生平事迹涉及论文,确实还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笔者2004年和乾陵博物馆樊英峰馆长合著的《永泰公主与永泰公主墓》出版后,按照原计划,还要撰写一部《懿德太子与懿德太子墓》专著,2006—2009年间,我的硕士生侯振兵、王西坤、李诗语、柳斌帮助搜集史料,他们自己也撰写了相关的习作,如《懿德太子墓壁画“宫女图”质疑》《唐代冥婚风俗新议》等,并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樊英峰馆长复印了他收集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记录本”给我们参考,加快了书稿的写作进程。但因出版基金以及意想不到的原因,书稿最终未能如愿出版。鉴于此,笔者将其中的部分章节抽出,整理成学术论文,发表于乾陵博物馆编辑出版的《乾陵文化研究》集刊等杂志上。本书收录有关唐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四篇论文,就是修改补充上述已发表的论文所得。还有涉及永泰公主、武则天家族后裔的三篇论文,歌谣谚语与武则天在位前后的朝政等,也是笔者考察现存文献资料,以及关注三方武氏家族人士墓志,对唐周交替时期的朝野政治,武氏家族的兴衰繁衍所做的一些探索。
下编为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有关唐代饮食与官场的论作收录了四篇,涉及唐朝仕宦的饮食观,唐代的献食问题,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唐代道教徒养生饮食等。我选入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有关唐代饮食的论作,其中有的论文在当时还引起很好的反响。当然,论文的史料运用或许仍不无瑕疵,单从选题来看,这些论文虽颇具“非主流”色彩,但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其次是我对“贞观之治”对外关系的阐释,认为开放创造是形成胡汉融合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缘由。有关唐代文化的论文有五篇,主要有唐代帝王的巡幸、隋唐官吏的用笏礼仪、唐代文化与长安、唐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唐代长安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传播等。其中“唐代学术文化发展”一文,是以“叶茂”笔名发表,代表了笔者对唐代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解。有关《北梦琐言》及其作者孙光宪其人,我曾将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撰写了近四万字的报告,后有小文发表于《文献》《中国史研究》等杂志上,而本书收录的《〈北梦琐言〉及其作者生平》,则是硕士论文的主干部分。这次收集编辑过程中,除过个别篇章(上编“三方新公布的武氏家族后裔墓志考释”,下编“唐代仕宦的饮食观”,“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等篇做过一定的补充)和一些明显的笔误之外,一般很少做修改,保持此前论作的原有面貌,体现自己学术研究的成长过程,特此说明!
附录是呼应上编有关武则天家族及其后裔的研究,论文中提及多篇武氏家族人士墓志,故而搜集现存武氏家族关联的石刻墓志共26件,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公布的石刻墓志材料,希望能够对从事初唐时代,特别是唐朝与武周交替时期的研究者提供资料便利,并抛砖引玉,当然,这也要感谢付出诸多辛勤劳动的考古文献工作者。
确定书名颇费周折。因为本书为结集出版已发表的论作,其内容又呈多样化,虽然上文已说明本书涉及唐代朝野政治、人物和文化,但现有以唐代政治文化命名的著作就有多部。为避免书名的重复,最终定书名为《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研究》。当然,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野”,这里只是借用而已。对此,亦请读者方家多多批评。
无疑,完全找寻这些散见于各处的小文,确实不易。如此,将它们搜集到一起并整理出版,不仅是对笔者探讨唐代朝野政治文化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近三十年从事隋唐史研究学术轨迹的追寻。这些旧作中,有二十余年前自己硕士期间的习作,如“武则天与狄仁杰”一文,就是笔者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赵文润教授参加1988年7月末在山西太原及文水县举办的“武则天与文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提交的文章;也有刚从事科研时的一些青涩之作,如通过唐初各地民间流行的歌谣、谚语,探讨武则天执政前后的朝野政情,以及唐代饮食与官场间的关系等;更有21世纪之后撰写的一些文章,如对尉迟敬德碑、姚崇其人事迹,还有涉及懿德太子李重润的诸多问题的探索。显然,以现在的眼光看的话,上述文章的粗疏和不成熟,以及不能自圆其说之处肯定还有不少,但这些却是笔者从事科研漫长历程的实际状况。如果其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能让初学者引以为戒,或者说可从中吸取教训,未尝不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诚挚地期待师友方家批评指正!
拜根兴
2015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