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成因分析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集合,这个进程中建构着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然而,人类的某些活动也会折断自己的文化之翼。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着逐渐断裂的危机。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代表性的说法为:“现代性变革必然抛弃传统”;还有一种说法是:1840年以来,古老的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领域的革命性颠覆,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中的西化思潮,也是造成危机的客观因素。不论何种原因,结果是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渐趋衰落,似乎中华民族在追求重生的变革之风中,丢弃了古老的文化传统。
我国传统文化断裂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的养成教育、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社会传媒和大众教育都严重缺失传统文化内容和价值;二是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内化严重不足。究其成因非常复杂,但容中逵先生的观点更具全面性,他从内因和外因、表层和深层做了多维探究。[4]
(一)从内因看,教育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影响都缺乏传统文化的养分
广义的教育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国家教育宏观决策等。从家庭教育看:当今的国人早已丢弃了家庭文化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和子代的第一课堂,子女难以吸收到传统文化的养分。突出表现为教养、礼数、道德、尊严和责任上的文化欠缺。逻辑上是父辈们的文化残缺。中国古代甚至民国,强调“家风”“家训”“家教”,其内涵,皆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家风在古代体现一个家族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格;家训是倡导修养的宗旨;家教是道德文章礼数修养的具体表现。不论“家风”“家训”“家教”,这一切都取决于“家长”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作为吴越王后代的江南钱家,为什么能够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众多卓越人才?因为这个家族有千年家训,并能给家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价值。1925年他们对家训作了重大修改,既集纳了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内涵。家训的第一句“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在国家层面上家训提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说,如果一件事情只对个人一己私利有益就不要去做,若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就要全力以赴。在家训中倡导社会责任,正是钱家的人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原因。家风、家训、家教这一切正是体现着文化与传承。家长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文化传承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文化的家长,怎能在家庭中传承文化?2015年5月8日,北京西城区教育工会举办的一个话家风的沙龙,所涉问题正是家庭文化及其传承。“问题孩子背后是问题家长”,呼吁“中国最应该教育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这揭示的正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从学校教育看: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我们的校园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不断弱化。一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以强势的“主流文化”作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传统文化不是现代学校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这不仅违背了多元文化教育宗旨,制约了文化的多样性,更不能完整体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从而使传统文化失去了最基本的传承主体。
文化是教育发展之源,教育是文化传承之流。文化通过教育的传播,得以选择、传承和创新;教育通过吸收文化的精粹,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养分。现代知识传授和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生态链”。[5]
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6],一针见血地直指当今学校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宗旨的背离。今天年轻人的知识总量(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之类的知识)都已超过了孔子,但这就能说明今人比先哲精神境界高吗?现代教育的本质,仍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没有良知是不可容忍的”“价值判断比事实判断更重要”[7]。
教育决策和教育过程要坚持文化自觉,培养国民对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和人文素质,回归文化传统的道德教育本质“以文化人”,传统文化才能代代传承。
从传媒与大众教育看: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对民众的影响与日俱增,电视、电影、网络等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传媒存在管理疏漏,各种庸俗文化和不良信息泛滥,更有一些文化垃圾颠倒是非混淆美丑,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影视界一味追求票房、收视率,节目内容注重吸引眼球,传媒内容过于注重娱乐功能。因此说,中国传媒的文化理性主义欠缺,在价值选择上,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大众教育功能,更忘记了民族的文化之根。因此,很多文化作品缺乏理性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意蕴,反而是以迎合大众口味为主、以商业目的为主的庸俗化、低俗化和非理性化作品泛滥。所以,曾经有一个时期中老年人喜欢看充满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性意韵的韩剧,这正是对国内影视文化作品严重缺乏传统和理性的心理批判。作为文化平台的大众传媒,最应该明白文化软实力对民族的价值。当今中华民族整体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一个伟大转折的十字路口——“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我国的传媒界更应具备民族责任的大思维,义无反顾地摒弃低俗化和商业化,担负起传承文化和培育国民理性的教育功能;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发掘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防止民族文化断裂和某些外来文化糟粕的入侵。
(二)从外因看,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性的扩张中,他者意识形态渗透、现代文化占主体教育内容和西方文化冲击,会引发传统文化客观性的衰退。在现代化的全球拓展中,人们必然追求现代科技、现代文化元素和新的价值观念。鸦片战争,扯下了大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将国力日渐衰退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了世人面前。封闭的国民,把落后挨打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上,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卑心理,促进了对现代西方文化的逐渐认同。更有甚者号召国家“全盘西化”(胡适著有《全盘西化》)。在此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之下,西方文化的冲击似乎不可避免。西方文化输入途径,一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二是文化的主体性诉求对于文化的功利性需要,即主体主动接受西方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革命,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从可能变为必然。因而,西方的各种文化和思潮(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对中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信念等处于激烈的碰撞中,并出现了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
意识形态渗透的确是个事实。当今世界确实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也的确存在暗藏的“文化颠覆”活动。外来意识形态通过摧毁国民对原有信念和价值的认同,破坏整个民族的内在凝聚力,达到阻碍中国复兴的目的。西方热衷并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的“颜色革命”,往往都是从文化渗透开始的。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伴着外来文化的渗入和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了全民族传统精神的淡化趋势。尤其是中国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精神严重缺失,他们对西方文化有高度认同感,学外语比学汉语的热情高,过洋节比过传统节日的情绪高,吃西餐喝洋饮,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等。
(三)从表层原因看,国家实力的衰弱导致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决策忽视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国统治阶级在教育决策时的思想认识,国家实力是其认识依据。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衰弱或兴盛与它所处地域和所属群体的实力(经济的和军事的实力)密切相关。虽然文化本身具有其发展的特性,通过自身的构成元素使其在多元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但一种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凸显还是式微,关键取决于所属群体的总体实力[爱尔乌德(Charles Ellwood)“文化进化论”、布劳特(J.M Blaut)“关于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观点][8]。容中逵在他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中论述了“国家实力衰弱对文化及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三:一是易使该民族国家产生‘唯软实力不足’的归因倾向;二是由此导致反传统主义倾向,认为自身的传统阻滞了自己的发展;三是在上述两种认识下又易导致该民族国家在发展观上一叶障目,出现片面致力于经济、军事有形因素的发展,忽视文化、教育等无形因素的发展,进而在宏观教育决策上也忽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在此逻辑和规律之下,“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的衰落,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得不由原来单纯传授孔孟圣贤之道,转为兼采经世致用之学”,在教育功能选择上不注重人文素质、偏重技术效用,正是这种典型的认识偏差所导致的发展战略偏差的表现[9]。
(四)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看,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缺陷以及他者思想在中国的结构性内化[10]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近现代由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巨大进步所塑造的新时代面前,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显现出历史局限性,某些观念甚至成为“落后”“糟粕”的代名词。如忠君思想、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思想、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思想、男女不平等观念、愚民政策等,都是维护君权和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和观念,都是落后于时代必须抖落的文化包袱。也正因此,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不适应新时代的局限性是必然的,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携带着历史的印记。那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和观念必然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然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不因为它携带着部分历史陈渣而丧失其固有的生命活力。其中有些带有永恒普世价值,有些经过现代性转换后仍然会放射其智慧之光,成为民族走向复兴的理性支撑。不幸的是,我们用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先哲创立的伟大文化,就如马克思批判的那位缺乏辩证精神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一样,在倒洗澡水时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了。所以,经过历次社会变革和文化革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遭到彻底颠覆。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如果一种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能在短短百年的变革中断裂,一定有严重的历史风沙湮没它的文化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