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日记》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說文儀禮用今文

余弟和貴禮堂云:《儀禮》一經參用古今文而定之者,惟北海鄭公。若漢儒引用及蔡中郞書石,皆今文十七篇。許叔重《說文序》自言偁[84]經皆古文,而於《儀禮》,則今文爲多。

如《士冠禮》:“設扃[85][86]。”注:“今文 ‘扃’爲 ‘[87]',古文‘鼏’爲 ‘密’。”而《說文》作 不作“扃”,作“鼏”不作“密”,故《金部》云:“,舉[88][89]也。《易》謂之 ,《禮》謂之 ‘鼏’。”《部》云:“鼏,以木橫貫耳而舉之。从,冂聲。《周禮》: ‘廟門容大鼏七箇。'《易》: ‘玉大吉’也。”

《既[90]夕禮》:“乃窆。”注:“窆,下棺也。今文 ‘窆’爲 ‘封’。”而《說文》引《禮》作“封”,故《土部》云:“堋,喪葬下土也。从土,朋聲。《春秋傳》曰:‘朝而堋。'《禮》謂之 ‘封’,《周官》謂之‘窆’。”《地官·鄉師之職》。

《公食大夫禮》記:“鉶芼,牛藿,羊苦,豕薇。”注:“今文 ‘苦’爲 ‘芐’。”又見《士虞禮記》注及《特牲饋食禮》注。而《說文》引《禮》作“芐”,“苦”字義别。故《艸部》云:“芐,地黃也。从艸,下聲。《禮》曰:‘鉶毛,牛藿,羊芐,豕薇。’ 是。”

《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又“書銘于末。”注:“今文 ‘銘’皆作 ‘名’。”《既夕禮》注同。而《说文》止用今文“名”,《金部》并不收古文“銘”,是可得其所從之例矣。引之案:“古文 ‘止’爲 ‘趾’,見《士昏禮》。《說文》無 ‘趾’,亦一證。”[91]部》尚有字,从聲。《說文》用《儀禮》今文,此說甚確。

少詹錢曉徵云:許叔重自言,具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試較之今本,多殊。《易》孟氏、《書》孔氏不傳,而毛《詩》故無恙,乃亦與許所引不同。蓋經典,凡自名家,其本皆不能無異。今所傳毛《詩》出於鄭箋,許在鄭前,其所據本不與鄭同,故所引亦異。且有同一許引而彼此各殊者,猶《周官》一經,有故《書》,有鄭大夫本,有鄭司農本,有杜子春本,康成之前已四本不同。《周官》既如此,則孟氏《易》、孔氏《書》、毛氏《詩》舉可知矣。段氏玉裁《尚書撰異》以《毛部》“”下引《虞書》“鳥獸[92]”爲古文,《部》“”下引《虞書》“鳥獸毛”爲今文,亦無所據。蓋許氏凡偁《易》曰、《書》曰、《詩》曰者,皆孟氏、孔氏、毛氏也,不偁《易》曰、《書》曰、《詩》曰而直載《易》《書》《詩》之文者,則施氏梁 [93],《書》則歐陽、夏侯,《詩》則齊、魯、韓也。如《土部》云:“堣夷,在冀州暘谷。立春之日,值之而出。从土,禺聲。《尚書》曰:‘宅堣夷。'”此孔氏也。《山部》云:“崵,崵山,在遼西。从山,昜聲。一曰嵎銕[94]崵谷也。”此歐陽、夏侯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往往以今本爲僞孔所改,段氏則以今書皆出西漢孔子國所讀之本,恐未免過不及之失。

少詹又云:段氏《尚書》以《史記》《漢書》所用皆爲今文,然班孟堅言太史公從安國問,故《史記》載《堯典》《禹貢》《洪範》《金縢》等篇多古文說。古人從無欺人,既云“多古文說”,則不全爲今文矣。古文雖不列學官,並未有禁人學習之詔,好古者往往傳之。即以《春秋》而論,《左氏 [春秋]》爲古文,《公 [羊春秋]》《穀 [梁春秋]》爲今文。《左氏 [春秋]》初未立學,與古文《尚書》正同,然考兩漢人所引三《傳》,《左氏 [傳]》爲多。《春秋》既如此,《尚書》可知矣。安得以不列學官,遂疑絕無引用者乎?